春日的菏泽,万亩牡丹竞相绽放,姹紫嫣红间跃动着千年文脉。在这芬芳满城的美好时节,2025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暨“共同讲好黄河故事”研讨会启幕。以花为媒 共话文明互鉴 本次论坛以“黄河天上来 牡丹为你开”为主题,以黄河为脉、牡丹为媒,深化黄河文化与牡丹文化的国际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来自中国、日本、荷兰、保加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学者、园艺专家及国际友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挖掘一朵花背后的文明对话价值。 菏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自隋唐时期便享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如今,菏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牡丹种植、科研、出口和观赏基地,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牡丹品种,新品种培育数量占全国总量的80%,苗木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致辞中表示:“牡丹雍容华贵,象征幸福美好的盛世气象和高风亮节的君子品格,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牡丹出海 绽放世界 早在唐代,牡丹便随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被称为“唐狮子”。此后,牡丹文化沿丝绸之路传播至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荷兰画家梵高在《牡丹花瓶》中以鲜明色彩展现牡丹的生命力,美国作家赛珍珠以牡丹为意象创作小说《牡丹》,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则用独特笔触描绘牡丹的华贵风姿。 近年来,菏泽积极推动“牡丹出海”计划,在荷兰、日本、韩国设立牡丹节海外分会场,在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泰国等地建设海外牡丹园,并在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巴西等国设立牡丹文化传播站。此外,菏泽工笔牡丹画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等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世界共享菏泽牡丹的独特魅力。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外籍专家安泽(北欧籍)表示:“在菏泽佩戴牡丹花环,让我想起家乡的花卉文化。牡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讲好黄河故事促文明交融 牡丹沿黄绽放,文化香飘四海。本次论坛不仅是牡丹文化的全球表达,更是“黄河文化出海”的重要实践。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菏泽这片沃土,赋予牡丹独特的生长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指出:“黄河与牡丹共同承载中华文明的智慧与美学。我们应通过创新传播方式,让世界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 论坛期间,“云上花开 共叙情缘”牡丹主题海外媒体矩阵正式上线,沿黄省(区)社科院联合启动“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研究,进一步推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产业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菏泽牡丹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商贸、文旅等全产业链体系,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化妆品及生物医药产品等11大类260余种,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舒庆艳在圆桌讨论中强调:“牡丹产业的科技创新与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传承。” 黄河润国色,美美共天香。菏泽牡丹与黄河文化的交融,不仅书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篇章,更架起了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未来,菏泽将继续以牡丹为纽带,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