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意安
4月14日,支付行业有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银联国际与越南国家支付公司(NAPAS)、中国工商银行、越南外贸银行在河内联合宣布签署合作协议,约定共同推进中越两国跨境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
近年来,中国和周边国家你来我往,越走越亲,这样的消息不算是一则很吸睛的新闻。但是嵌套在4月关税战的语境之下,再来考察这个新闻以及过去数年中国支付出海的一系列行为,就会发现,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的背后,暗藏层层深意。
01
19个国家和37个市场
越南地处东南亚与东亚交汇点,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不仅仅是连接南海与中南半岛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镇。
早在去年8月,中越两国央行就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明确加强本币结算和跨境支付合作。同年10月,银联与NAPAS签署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备忘录。此后,各参与方迅速短时间内达成合作协议。这才有了今年4月,两国二维码互联互通合作的落地。
而在更宏大的叙事框架里,越南,仅仅只是一个缩影。
在中越合作落地之前,中国已经与柬埔寨、印尼等多国建立了跨境支付互联互通。

2025年3月,银联与柬埔寨央行宣布柬埔寨支付系统Bakong旗下钱包产品可在银联全球二维码受理网络及中国境内微信商户扫码支付,在东南亚地区首次实现互联互通的双向落地。3月以来,在中国境内餐饮、百货、旅游售票等消费场景,Bakong旗下钱包产品交易量持续增长,柬埔寨居民来华体验提升,Bakong旗下钱包也逐步成为受青睐的跨境支付工具。
再往前一些,是2025年1月,银联国际、ASPI、蚂蚁国际、中银香港雅加达分行在上海联合宣布,将在中印(尼)两国央行指导下,共同推动两国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通过双向大规模开放二维码受理网络,大幅提升两国人员跨境支付体验。此项合作中,蚂蚁国际作为技术服务方为银联和印尼转接网络提供技术服务;支付宝中国提供境内钱包和受理资源,为 “新四方模式”下的支付产业合作发挥示范效应。
目前,银联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推进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带动境外银联二维码受理商户规模突破1000万家,形成覆盖餐饮购物、交通出行等日常消费场景的跨境支付生态圈。在账户侧,纳入银联网络的二维码支付钱包累计超200个,覆盖37个市场。
这一连串的数据显然并非一日之功。
跨境互联互通的建设和国内受理网络的搭建,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每个国家都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在规模大小、发展进程、语言文化、监管环境上都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每个市场的拓新都是一场独立的攻坚战。而眼下,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银联国际出海多年的积累。
以越南为例,在二维码互联互通落地之前,银联已在市场越南深耕近20年。自2005年进入越南市场以来,银联国际一直在持续完善本地支付生态建设。银联卡在当地累计发卡量突破百万张,越南本地商户POS终端几乎实现了银联卡的受理全覆盖,移动支付的非接受理覆盖率超60%。
02
何必西天万里遥
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的意义,并不被广泛理解。
我曾经看到过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些网友觉得,东南亚、中亚、南亚、甚至拉美、非洲,这些国家就算支付没有我们这里这么便捷,现金和卡总是有的吧?那只要有现金有银行卡,支付总不会是什么难题吧?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国外建设支付受理环境这会不会只是一个大国崛起的面子工程?
这种困惑,其实也非常合理。
大多数读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身在一个支付产业极为发达的国度。在中国,你要买车买房、要投资理财,这些大额资金你可以刷卡,日常消费吃喝玩乐,你可以扫码,如果这两个方式你还觉得麻烦的话,还有各类手机Pay,NFC拍一下,连APP都不用打开就能完成支付。当然,你要复古一点用现金,也没人拦着你,在中国监管的反复重申之下,没有商户敢拒收现金。
我们长期在这种安全便捷的支付环境中,各种操作路径都能保证你合法合规、便捷安全地完成支付动作,因为太习以为常,导致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我们放眼整个世界,就会发现,像中国这样体验如此顺畅、产品矩阵如此完整的支付市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所以互联互通的第一重价值十分显见,那就是:跟随产业出海的脚步,服务出海国人的支付需求。
我们还以越南为例,随着中国的一些制造业产业迁移和供应链合作落地到越南,不少国人工作生活的重心也迁到了越南。
有数据显示,2024年,常年在越南工作生活的中国公民有120万之众。120万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地级市的总人口,放到欧洲可能就是好几个小国家的人口总和。
二维码支付跨境互联互通,提升的是跨境人员的双向服务能力:一方面,跟随产业输出的步伐,国民也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移动支付能够很好地服务中国客群,另一方面,当移动支付占领了越南民众的心智,他们就接受了中国的支付标准和服务模式,当他们来华旅游工作也能无缝体验跨境支付的便利度。
当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了这种服务标准和服务模式,中国支付产业的先进性外溢和中国金融业的高水平开放就真正照进了现实。
而第二重价值,则是在于产业角度。中国国内的支付市场已经卷出天际,支付产业要寻求新的增量,出海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作为国际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的跨境互联互通在国际通行的“四方模式”框架下进行了创新改造:在泛账户侧,除了银行卡,也增加了钱包机构;在泛受理侧,除了传统收单机构,也增加了二维码支付服务商和聚合支付服务商。
在这一模式中,银联扮演的是网络核心枢纽作用,协调境内主要支付机构通力合作、“抱团出海”,实现产各方的合作共赢。
以印尼互联互通项目为例,银联国际和ASPI分别作为两国合作代表,在两国央行指导下主导本次合作,双向大规模开放二维码受理网络,蚂蚁国际作为技术服务商参与,此次合作为蚂蚁国际在当地展业提供了更为广阔平台,同时也有利于银行App、云闪付App和支付宝等钱包共同走向印尼市场。
最后,是服务于国家战略。
不要看到宏大叙事就觉得很务虚啊朋友们。
这个4月,美国发起的关税战和中国毫不犹豫的对等反制释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世界秩序正在进行激烈的重构。
在这样的历史阶段,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跨境支付的互联互通,就是海外统战任务中一件难而正确的“关键小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道,在目前已实现落地的所有跨境互联互通合作中,都明确提到了一句:根据两国央行约定使用本币结算。
什么叫“本币结算”,就是绕开第三方汇兑币种,直白一点就是绕开美元,直接以人民币和合作市场的当地币种进行结算。
对,就是人民币国际化。
美元的霸权地位会不会被快速解构,此处不作讨论,但专注自己,人民币国际化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进的事情。
印尼、柬埔寨、越南都是离我们非常近的周边国家,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双向开放、互联互通为他们带来的是产业、是就业、是贸易合作的渗透、是金融服务水平的升级。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会为更多一带一路国家提供重要且深远的示范意义。
在一带一路上,还有更多、更远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亚、南亚、非洲、拉美。
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其实外汇储备没有那么丰富。很多国家会将有限的外汇用于进口粮食或者一些资源必需品,以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剩余的潜在需求则因为外汇不足而受到压抑,如果人民币能够完成补位,就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也是过去几年一直在持续推进的事情。但是此前,这类跨境支付的结算主要还是在B2B的场景下发生。而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合作的不断深入、贸易的持续渗透,人员要素的流动也会越来越频繁。这个时候,补齐C端支付的基础设施重要性就越来越不容忽视。
说一个最现实的场景,设想一下,如果你要去拉美或者非洲国家。用卡,你会不会担心这些国家地区有多少比例的商户支持刷卡?现金,那真的是要考虑一下携带现金的安全性。如果二维码互联互通能够在这些市场落地生根,那移动支付无疑是最好的支付手段。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个落地生根过程必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不过没关系,结硬寨、打呆仗本来就是我们的优势,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在一带一路上,不放弃一城一池。
你问何必西天万里遥,我只能说,通天大道宽又阔。
一个可以联动的小彩蛋是,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渗透率。被称为“非洲之王”的传音手机在非洲的市占率已经超过50%,在东南亚市场份额占到了17%、在拉美也有10%,这些在中国开花的智能手机品牌,在海外大地上结出果来,也为中国跨境二维码互联互通的未来提供了绝佳的土壤。中国智能终端的普及将为中国移动支付互联互通的渗透提供重要基础。像极了十几年前移动支付爆发的前夜,刚刚普及智能手机的中国市场。
一言蔽之,支付的跨境互联互通不是无根之水,中国标准也不会是一句空话,从小了说,是一种产业交互的需求,往大了说,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外交统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我国唯一国际银行卡组织,跟随国家的战略脚步、输出中国标准、服务国家的高水平开放,就是银联的天然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