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对于美债的避险资产的质疑进一步扩大了,连美元海外主要“阵地”欧洲也开始争论-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主席表示,美国国债市场最近的波动正让人质疑其作为避风港的地位。
美国国债一直是全球“无风险”资产,是每天数万亿美元贷款的抵押品。虽然没有迹象表明欧洲监管机构正在采取任何具体行动,但这些言论突显出,在短短几周内,世界对美国国债的看法发生了多么迅速的变化。

美债的变动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美元,因为从“尼克松冲击”开始,世界进入了自由交易浮动货币、快速信贷创造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新时代。
与尼克松不同的是,特朗普没有在美元上动手脚,但关税加的疯狂程度十个他也比不了,于是就有了“特朗普冲击”。
在“特朗普冲击”之后,全球金融面临两个问题:
外国人持有19万亿美元的美国股票、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5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债券。即使其中一些投资者开始削减头寸,美元的价值也将面临持续的压力,这个节奏会成为未来常态否?
其次,如果资本外流加速,它最终是否会侵蚀美元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看大宏观,全球逾57%的官方外汇储备是美元;美元在贸易中同样处于中心地位,54%的出口发票以美元计价;在金融领域,中国的主导地位甚至更为全面;大约60%的国际贷款和存款以美元计价,70%的国际债券发行以美元计价;在外汇交易方面,88%的交易涉及美元。
根据美联储的数据,美国发行的逾2万亿美元纸币中,约有一半由外国人持有。

如果沉浸在这些数字里,很容易让你感觉到美元似乎还是那么“无敌”,但现实早已经有了变化。
例如,在美元7.5万亿美元的日交易额中,近40%来自于其作为价值载体的角色。买卖双方都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在泰国消费,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从香港银行账户中用泰铢支付给泰国商人。越南计划与新加坡建立类似的互联互通。这些联系是商业机构之间的联系,由第三方提供外汇服务。
一些欧洲央行正与亚洲同行合作,探索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自动兑换,目的是嵌入法定货币数字表示形式的软件将充当货币兑换商。因此,在不涉及美国的交易中,美元可能没有必要充当中间人。
这就大大减少了美元的实际流通水平,只不过在从微观层面扩展到宏观需要时间,就像许多人谈的一个,即使“去美元化”也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三年五年的事儿,二三十年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