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苗难求”的网红疫苗到卖不动,HPV疫苗在国内总共也就用了不到十年。
自2024年上半年以来,全国包含湖南、陕西、重庆、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河南、内蒙古在内等22个省份、直辖市及自治区,均陆续启动了多样化的暑期HPV疫苗接种专场及绿色通道面预约活动,预计将覆盖超3200个接种点门诊。一系列活动不仅鼓励母亲带女儿一起同行接种,还特别推出了师生同行等专场接种服务。

与过往社交媒体上“一针难求”的吐槽声相比,HPV疫苗的接种情况似乎已是大变天,这也明确表明了这一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公开数据上看,国内主要三家销售HPV疫苗的公司业绩在今年上半年都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其中,智飞生物实现营收182.58亿元,同比下降25.31%;实现净利润22.34亿元,同比下降47.55%;沃森生物实现营收14.33亿元,同比下降33.88%,实现净利润1.7亿元,同比下降62.53%;万泰生物实现营收13.66亿元,同比下降67.19%,实现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降84.7%。
很奇怪,明明全国还有2.5亿适龄女性没有接种HPV疫苗,宫颈癌防治目标远远没有达标,怎么疫苗就卖不动了?
还记得五六年前朋友圈盛况吗,女生不是在抢疫苗,就是在去抢疫苗的路上,医院放号堪比双11秒杀,黄牛代抢费一度炒到了8000,还一苗难求。
更夸张的是,有人会专门打飞的去海南、香港、韩国打针,加上机酒和买买买,小小一支疫苗,竟然拉动了地方经济。比如,2019年,海南甚至有商家推出“打疫苗+度假”的健康游;2021年,深圳出现42万人参加HPV九价疫苗摇号,41.3万人陪跑的“盛况”。
现在,黄牛没了,库存压着,厂商暂停供货,曾经的财富密码现在成了财富刺客。
HPV 疫苗销售遇冷由多因素导致。

价格方面,“太贵了”“花钱”“没钱”等反映出其费用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获取渠道上,“国内”“国外”“预约”“排队” 体现出供应与接种程序存在问题。心理认知中,“副作用”“感染”“有问题”使人们产生担忧,且“不想”“强制” 反映出抵触情绪。性别和社会观念上,“女性”“男士”等表明性别针对性和 “开放”“性生活”相关社会观念影响接种。
但是,最最重要的还是年轻人彻底悟了,资本以爱之名为男女设下的消费陷阱失灵了,明明是科学防病,九价疫苗营销却总在用情感绑架消费,把疫苗包装成男生恋爱的入场券,什么爱她就带她去打九价疫苗,她好我也好。
明明是自己的健康,却非要转嫁到男性的钱包上。
另外,人乳头瘤病毒攻击部分男女,疫苗的接种宣传却完全忽视了男性,15岁少女感染高危HPV的科普满天飞,男性同样会成为HPV携带者,并因此增加患病的风险,这些信息却被资本选择性忽略。
要知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数据显示,由HPV病毒引起的癌症超过4/10发生在男性中,每年有超过1.4万名男性患上由HPV引起的癌症。

如此营销,最终引来了反噬,一方面,男性开始拒绝被资本利用,不再愿意成为女性接种疫苗的ATM机,特别是默沙东推出的男性四价疫苗之后,男性意识到病毒不分性别,并理智质疑为何过去社会要把疫苗集中的经济责任,试图单方面的转嫁到男性身上。
另一方面,女性主动反抗资本制造的健康焦虑,年轻人算起了经济账,与其多花3000块钱预防5%的癌变风险,不如每年做宫颈癌筛查更省钱。
从一苗难求到库存压顶,HPV疫苗的过山车行情给所有行业上了一课,别把消费者当韭菜,性别叙事虽然能够短暂的制造狂欢,透支的却是长期的信任。与其鼓吹女性打疫苗,不如多宣传让男性也打疫苗,对自己也对另一半负责。
据悉,目前全球已有包括英国、美国等近一百个国家已批准男性可接种HPV疫苗。而在国内,默沙东在2022年前后就已在国内启动期九价HPV疫苗的男性临床试验,具体是在9-19岁中国男性中预防由人乳头瘤病毒6、11、16、18、31、33、45、52、58型引起的生殖器疣、阴茎/肛周/会阴上皮内瘤变、阴茎/肛周/会阴癌、肛门上皮内瘤变、肛门癌和持续感染。
根据Statista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男性对于HPV疫苗的关注度只有53%,低于女性的84%。即使是推行了十年免费接种政策、全球接种率全球最高的澳大利亚,男性接种率也不足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