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教皇有权杖、法老有法杖,东方的皇帝有玉玺、官员有官印,我们现在的平民百姓有姓名章、公司法人有法人章……总而言之,权力和威信是抽象的,所以自它们诞生之时开始,就有人想方设法要把它们具象化,权力的凭仗就此诞生。
小时候,喜欢看武侠剧,但那时候真不明白那些所谓的武林盟主令、圣火令哪来那么大的威力,不就是一块破牌子吗?长大后才明白,人家的威力不是那块牌子的本身,而是强者对那块牌子的赋能。
话说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自名为皇帝。但是感觉光靠这么一个称呼来固化自己及子孙后代的地位,显然还是太单薄了。你今天可以称皇帝,时间久了,一些阿猫阿狗也可以自称皇帝。怎么办呢?得给皇权设置一些独一无二的标志,你们没这些东西就不能称皇帝,类似于现在的防伪码。其中,后世熟知的传国玉玺就是其中一项。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是皇帝的印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这玩意本就是一块破石头,顶多就是一块看着漂亮点、摸着舒服点的破石头,但被秦始皇灌注了毕生功力之后,就成了后世人梦寐以求的法宝。跟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那枚逍遥派的掌门戒指一样。
有一说一,古人还是颇有武德的,在魏晋以前,基本上都遵循了祖龙先生制订的游戏规则,没有那块石头不称帝,有了那块石头称不了帝也不破罐子破摔地毁了那块石头。
乱规矩其实是在汉末时期的三国,刘备同志率先凭借自己皇室宗亲的身份不承认那块石头的权威性,孙权有样学样,邯郸学步地以三无身份称帝了。
然后就是司马家族篡魏立晋,彻底把那块石头的内涵给破坏了——只要能抢到那块石头,我就算是个渣渣,也可以当皇帝。
好吧,西晋以降,社会和国家变成了眼里只有那块石头的状态。
关键是,司马家还挺不争气的,自己家兄弟把脑袋打破,结果那块石头落入了外族手里,被人家用来号令武林了。
311年,永嘉之乱,洛阳城破,传国玉玺和晋怀帝一起被前赵匈奴刘家给收入囊中。
后来,石勒异军突起,把老板匈奴刘家又拍死在了沙滩上,成为了传国玉玺的最新掌管者。然后,传国玉玺就一直掌握在后赵手里,冉闵屠羯后,就流落到了冉闵手里。
其实,当时的天下早已礼崩乐坏了,很多人没有那块破石头,该称帝还是称帝了,比如东晋、前秦、前燕等等。但话说回来,有那块石头还是称帝的加分项,只是传国玉玺早已不是称帝的必需项了而已。
锦上添花的东西很多人都会惦记的。东晋、前燕、前秦等,他们对冉闵手里的传国玉玺,可谓垂涎三尺的。
所以,在做掉河北小霸王冉闵之后,慕容儁仅仅进行了短暂的休整,就立马派慕容评及中尉侯龛率精兵一万人进攻邺城。为啥呢?万一去晚了,传国玉玺落到别人手里该怎么办?
冉闵的儿子魏国太子冉智紧闭城门抵抗固守,但城外的兵众全都投降了前燕,邺城已是孤城一座,城里饥荒,以人为食。你们家最能打的爹都没了,你还能咋滴?垂死挣扎罢了。
冉魏的残余政权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光靠自己是活不下去了。毕竟自己的核心力量已经打没了,利用汉人招牌引流也行不通了,与那些愤怒的胡人和睦相处也是不可能了。所以,冉魏最终选择向东晋靠拢,毕竟大家流着相同的血、喝着相同的水,况且我们手里还有汉室正统的传家宝。
冉魏派使者向东晋朝廷进奉降表,请求投降,并向最近的谢尚求救。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了,早在冉闵崩盘前夕,冉魏黄河以南的势力都向东晋投诚了。而且在前燕清盘河北时,东晋也再度北伐了。
东晋的这次北伐在时机上的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些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把握得住的。当时的东晋还是一心一意地利用扯淡小王子殷浩在打压实力派能臣桓温。这次北伐是殷浩主动提出的。但背后的插曲还是蛮复杂的。
话题要就此转移到桓温身上来,这位大能干是最终捕捉到北伐时机的人,奈何朝廷根本不愿意给他机会。可桓温也耐得住性子,你们不让我北伐,但总不能不让提北伐吧?所以他就不停的上书朝廷请求北伐,你们咋回复我是另外一回事。
屡求北伐,诏书不听
桓温其实早就知道朝廷在殷浩对抗自己,所以不大可能同意他挂帅北伐的。即使要北伐,也会让殷浩挡在前面的。殷浩啥水平,桓温心里清楚得很。先把殷浩顶出去,等他丢人现眼之后,自己的机会自然也就来了。
温知朝廷杖殷浩以抗己,甚忿之;然素知浩之为人,亦不之惮也
351年十二月时,桓温加大了紧逼的力度了。他在上奏北伐后就立即行动,率五万人顺江而下驻扎在武昌。鉴于当年王敦、苏峻都曾搞过类似的武装威胁,还有桓温之前还有擅自灭蜀的举动,东晋当时差点被吓哭了,比如搅屎棍殷浩便想辞职逃避桓温。
司马家,你们丢人现眼呀!你要是真怕桓温,就不要没完没了地去招惹人家,限制人家差不多就得了呗;你若真不怕桓温,为什么人家桓温随便这么一动作,就直接吓尿了?平事你们是一样都不行,惹事却是哪哪都有你们。大写的“服”,送给你们!
东晋朝廷不知道桓温到底是要北上还是东晋?辅政的司马昱赶紧站出来当和事佬,表示朝廷马上安排北伐,桓大人,您息怒。您是我们东晋的大人物,是我们的门神、头牌,您这陈兵武昌不合适,容易引起人误会,影响您的光辉形象,赶紧撤了吧。
桓温的目的已达到,马上就坡下驴,立马上书解释自己这次确实有点太冲动、欠考虑,对不住了,我马上改正。于是,率军返回了荆州。
殷浩的352年二月北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剖腹产而来的。
但是,殷浩北伐是东晋北伐的典型,那就是能天然愧对天下人对其的期待和希望。
出征前,身为主帅的殷浩同志,不知道还太兴奋还是太紧张,就从马上摔了下来,主打就是一个不祥之兆。大家不要对我有太多的期待哈,我都从马上掉下来了,你还能指望我啥呢?
正式出征后,前锋谢尚对新降的军阀张遇没能安抚好,搞得张遇再次反叛,他据许昌叛变投降了前秦,随后派兵进据洛阳并进攻晋军所据的仓垣。东晋这该死的气质呀,平事不行,惹事无敌。一个墙头草的小军阀投降于你,不就是希望你能给他喂点狗粮吗?你去跟他较真干什么?结果这个本该不成问题的小军阀,成为了殷浩此次北伐的巨大障碍,行军路线被扎了一颗钉子了。
谢尚不能抚尉张遇,遇怒,据许昌叛,使其将上官恩据洛陽,乐弘攻督护戴施于仓垣,浩军不能进
惹了事情的谢尚,马上伙同不久之前才投降过来的羌人雇佣兵姚襄一起进攻张遇。
苻健一看自己的意向小弟被欺负了,立马派出苻雄、苻菁率领二万步骑前来救援张遇。
不说啥战斗力的问题,大家看看前秦和东晋在统战意识上的差距就知道了,为何东晋摆脱不了“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标签了。
双方在颍水的诫桥交战,谢尚等大败,死了一万五千人。谢尚逃回了淮南,姚襄则丢弃军用物资殿后护送谢尚到了芍陂。东晋兵怂是正常发挥,姚襄也再次证明自己拥有只要看见符家人就窜稀的优良传统。
谢尚稳住阵脚之后,把所有后事全托付给姚襄,然后回朝廷谢罪,有很明显的早退嫌疑。
殷浩呢?出师不利的他立马退到了寿春。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本来是重在参与的,别不小心把自己搭进去了。
七月,苻雄把张遇及陈郡、颍川、许昌、洛阳的百姓五万多户迁徙到关中,任命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守许昌。
七月,秦丞相雄徙张遇及陈、颍、许、洛之民五万余户于关中,以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许昌
这就是东晋的这次北伐,完完全全就是耗费巨大到北方战场去当一个捧哏嘛!都说后世人对东晋气愤至极,这样的政权,想说爱你不容易呀!
殷浩的这次北伐基本上就这样搁浅了,对更北方的前燕势力连隔靴搔痒的效果都没有达到。但是,慕容儁还是派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人率领步、骑兵二万人协助慕容评攻打邺城。为啥呢?人家怕你东晋跟冉魏接上头,他们对邺城的传国玉玺志在必得。
但有些事嘛,人算不如天算,尽管东晋自己不争气,但他也有走狗屎运的时候。谢尚的部将戴施看到冉魏的求救信后就从仓垣移师到棘津驻扎,索要传国印玺。
施闻蒋求救,乃自仓垣徙屯棘津,止使者求传国玺
邺城方面当时有点拿捏不定,不是一般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吗?怎么你们东晋还没开始发兵救我,就问我们要我们的宝贝呢?
戴施一看邺城方面的回应不是很积极,便于六月的一天,亲率一百多名特种兵进入邺城帮助守卫三台,说道:“如今燕寇陈兵城外,道路不通,你把传国玉玺给我们,我派加急特快禀报天子,天子听说传国印玺已经归晋,必定发兵发粮援助邺城。”说真的,戴施如果活在当下,一定是一个好的业务经理,筹码不够的时候,眼看生意做不成了,果断先打订金,再画大饼。业务操作妥妥的没毛病。
就这样,邺城方面被戴施喂了定心丸,心甘情愿地交出了传国玉玺。戴施随后秘派心腹将传国印玺送到了枋头。
优秀的业务经理戴施在画大饼转移传国玉玺之后,压根就没有机会去兑现承诺了,因为当时的邺城连一天的粮食都没有了。邺城方面孤注一掷,让最后的五千人出城战斗,被慕容评彻底打败,四千多人被斩首。八月十三,冉魏长水校尉马愿等人打开邺城城门投降。
戴施和他的特种小分队,迅速展开了“穿越敌营”行动,系着绳子从城墙上成功越狱,一路逃奔到了仓垣。
这次传国玉玺争夺战最终因为戴施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出色发挥,让前燕慕容儁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前燕之遗憾,亦是东晋之幸运。
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慕容儁最终选择了善待冉魏的皇后和太子,因为他要编造谎言,说这娘俩献出了这东西,要营造一种传国玉玺落入他的手中的错觉。他赐董后号为奉玺君,赐封冉智以海宾侯爵位。看看董后的名号,奉玺君,啥意思、啥目的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北伐干仗丢人现眼的谢尚,在喜迎国宝的事情上,却一点也不含糊,从枋头一站站快马加鞭地护送至建康,引得百官大庆。
谢尚自枋头迎传国玺至建康,百僚毕贺
40年了,被司马家弄丢了的国宝竟然这么意外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
讽刺不?
但是,还是前面说的,你们司马家早已把天下的信仰体系、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搞崩了,有这么一块破石头自然是锦上添花,没有这块破石头,也一点都不影响人家称帝。就是这一年,没有传国玉玺的氐人苻家在关中称帝了,国号为“秦”;没有夺到传国玉玺的鲜卑慕容家也称帝了,国号为“燕”。这两个国家都将先后吊打你们东晋好多年,你们又奈之如何?你们就抱着那块破石头搁家里意淫、自嗨吧。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了金庸小说中的独孤求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其实所谓权力的信物,不就是相当于武者的兵器,强者的信物和武器随心所欲、威力无穷,但是弱者手握重器也依然是弱者。强者的信物有人尊奉,弱者的宝物无人敬畏。
一句话,内因决定外因,内容决定形式。
君子不器,我们可以追求、设置、借助、利用一些物件和符号,但是我们不能过于依赖这样的东西。
有能力的人应该学会建立和引领规则,而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其他人遵循对自己有利的既定规则。
传国玉玺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一个象征和符号,它有它的积极意义,它对引导和维护稳定的秩序,从而更大家构造更为宽广的和平生态,都是有益的。但是,很遗憾,在司马家摧毁了华夏民族的信仰体系后,它的作用与意义在不可遏制地淡化。越来越多的强者完全可以毫无道德负担、伦理负担地摆脱对它的依赖。
你们司马家也不要指责那些胡人不讲武德,因为归根到底是你们彻底地破坏了规矩。你们司马家可以对活着的皇帝不忠诚、无敬畏,人家为什么要对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敬若神明呢?武林盟主可以侮辱,但武林盟主的令牌必须要敬畏?没有这样本末倒置的逻辑的。
所以,朋友们,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愿意尊重的我们签字、印章或者其他凭证,请好好珍惜。因为他们这是在尊重和认可我们本人的信用、能力和影响。
因为上文多次把国宝传国玉玺称为一块破石头,所以可以预想到一定会有很多吹毛求疵的喷子会对我口诛笔伐,说我不尊重文物,不尊重文化……但无所谓了,见怪不怪了。
然后,我想请问一下,现代的婚恋中,是不是喜欢搞订婚戒指、结婚戒指之类的?说这是爱的信物,是爱的见证……这些戒指是不是相当于婚恋双方共同的“传国玉玺”?信物嘛,象征嘛,见证嘛!但是,如果双方感情破裂了呢?这些戒指变成了什么呢?传家宝?很多人要么卖,要么退,要么扔,这又作何解释呢?
人,到了一定的层次和能力,可以给某些物品赋能,但千万不能被某种物品给绑架了。手握公章的人不一定都是领导,有可能是一个保管员或者书记员。但领导一定是有权保管和使用公章的。总而言之,要以人为根本去思考这种问题。
讲句实在话,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得了“传国玉玺”的病,一章在手,天下我有。有些人甚至为了装叉,刻了好多毫无效力的印章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传国玉玺代表皇权,这其实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当然,我并不是说一切形式主义都是负面的哈。皇权的巩固、传递、实施、贯彻,其实还是在于皇帝的本人。比如后世很多傀儡皇帝颁发诏书、盖上大印,根本没人搭理,怎么解释呢?比如有很多没有传国玉玺的人,他们说话比皇帝还好使,这又怎么解释呢?
末了,想分享一个小故事:一个朋友,家境富裕,喜欢玉器,问我这样的爱好合适吗?答之曰,合适呀,没什么不适合的呀。但是,不管你有没有佩戴贵重的玉器,你还是你,你也只是你。别万一哪一天你收集到了传国玉玺,便觉得自己是众望所归的皇帝了。那么,汉末袁术就是你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