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母:遇到一个坚毅且明智的母亲,是人一辈子最大的福分

采蓝说历史 2024-04-26 21:26:48

蔡东藩先生曾说:若东晋将才,足以畏赵者,惟祖逖、陶侃二人。可见陶侃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蛮高的,但是纵观陶侃功成名就的一生,其实他最大的贵人应该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因善于教子而和孟子的母亲孟母、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岳飞的母亲岳母,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母。她们分别交出的代表作是:孟母三迁、画荻教子、岳母刺字和陶母的截发筵宾、封坛退鲊。

这四大名母如同春风雨露般,滋润着儿女的成长,她们的智慧和付出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儿女们的成才之路。是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其实在介绍楚汉相争的历史中,咱就提到过一位优秀的母亲,那就是陈婴的母亲。陈婴当初被拥立为反秦领袖,部众上万,但是他的母亲却说自己自打嫁到他们老陈家,就从来不觉得老陈家能兜得住如此滔天富贵,劝陈婴不要自立为王,而是要主动让位,追随明主创业。陈婴听其母之言,先是依附了项羽叔侄,后又追随刘邦,最终成为大汉的开国侯爷。其后裔三代四次与皇室联姻,显赫一时:陈婴孙子陈午娶馆陶公主,曾孙女是汉武帝陈皇后,曾孙陈蟜娶隆虑公主,玄孙昭平君娶夷安公主。

陈婴的母亲给世人一个极好的示范,那就是教育孩子学会克制,学会明白舍得之道,凡事要量力而为,而不能为所欲为。讲白了,就是要懂得克制自身的欲望。

此事对我的触动相当大,刚好在介绍东晋的历史风云时,又触及到了陶侃这位优秀的历史人物,又因为其母亲的良好家教感触不已。遂借机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故事,希望所有为人母的朋友能从中受到些许启发,也希望为人子的朋友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母亲对我们的用心良苦。

咱按照时间循序来,依次来介绍一下“四大名(贤)母”的光辉事迹。

首先是孟母的故事。孟母是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她们家原来住在一片坟地附近,结果小孟轲比较淘,没什么心思学习,整天跟一些小伙伴玩筑墓和祭奠的游戏,相当于我们小孩子喜欢玩泥巴和搞模仿一样。这就让望子成龙的孟母心生忧虑,觉得这样玩物丧志下去,对孟轲的成长非常不利,所以断然搬家了。

孟母搬得新家的旁边是屠宰场,模仿力强的小孟轲又玩起了杀猪的游戏。这就让孟母有点难以接受了,搬家搬来搬去结果搬了个寂寞,儿子还是不务正业。于是,痛定思痛,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再次搬家有经验了,最终搬到了太庙旁边,因为太庙进出的都是彬彬有礼的读书人和满腹经纶的文臣礼官。果不其然,天生就善于搞coseplay的孟轲从此便每天有样学样地学起了诗书礼仪。

孟母一见儿子终于步入了正轨,便安心地定居了下来,这就是被广为传颂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故事便是《孟母断织》。有一次,孟轲在学习上思想开小差,心思不集中,成绩上不去。孟母听闻儿子学习停滞不前还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便剪断了正在纺织的布。孟轲不明所以,孟母便解释道,你搞学习和我织布是一个道理,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好男儿志在四方,好布匹源源不断,你若放弃学习就跟我剪断布匹是一样的,属于舍弃自己的舍弃衣食技艺,将来必然沦为人下人。孟轲经此刺激,往后勤奋向学,最终成为了名扬天下的大儒。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东晋陶母的故事,她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有两个,《截发筵宾》和《封坛退鲊》。

《截发筵宾》的故事是说陶母在家道中落后,一心想要给儿子陶侃找点向上的门路,但是苦于社会资源有限,一直也接触不到什么贵人大人物。有一天,天寒地冻的,家乡人鄱阳孝廉范逵一行投宿在她们家,但家境贫寒的陶侃家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招待客人。结果陶母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换成酒菜;把房子的柱子、房梁都砍给客人生火取暖;又卷起铺在床上的干草,切细后喂饱范逵的马。把范逵等人招呼得相当周到体贴,最后范逵感念陶家母子的仁义,推荐了陶侃入仕。

《封坛退鲊》的故事则是说,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现在是官吏,拿官物送我,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增加我的忧虑。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第三位名母便是北宋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日渐衰退,但是欧母却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另外,欧母还经常告诫欧阳修,一定要廉洁奉公,乐于助人,始终支持欧阳修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家教,欧阳修最后成为了一代名臣和文豪。

最后一位名母的故事可能更加的人尽皆知,那就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成年后,文武双全,起义军杨么慕名而来,想请他出山相助。但岳飞一心想要报效国家,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岳母知道此事后,便焚香设案,让岳飞跪拜祖宗,并叫岳飞脱去上衣,用绣花针在其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她教诲岳飞说,她怕岳飞受不起名利的诱惑而忘记精忠报国的本分,如果岳飞能坚持一辈子为国尽忠,自己虽死犹荣。岳飞此后牢记母亲的教诲,后来岳飞成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上述四大名母的故事,限于篇幅,咱是尽量说得比较精简,主要是想把篇幅留给这些故事背后的深刻寓意上去。

细观上述四大名母的故事,其实每一位伟大的母亲教子方面的侧重点都是稍有不同的:孟母三迁是注重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孟母断织其实讲的就是正向激励孩子热爱学习;截发筵宾讲的是倾尽所有为孩子的成长买单;封坛退鲊讲的是躬身示范教孩子要清正严明;画荻教子讲得是“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故事;岳母刺字则讲的是帮助孩子巩固家国情怀的故事。

四大名母,皆是孩子可遇不可求的福报。但是,如果非要从她们之中选出个高低来,窃以为,岳母是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因为她的格调是最高的、情感是最纯的。

从逻辑上来说,孟母三迁的寓意,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警局寓意差不多,孩子最先适应和认知新生社会和环境的能力其实就是模仿能力,我们为人父母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做好表率,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正面的成长环境,其实原因也在这。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或者麻雀群里难以培养出雄鹰,孩子的基础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具备自我思考能力后的价值认知方向和方式。小时候,耳濡目染所留下的记忆与痕迹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孟母断织其实就是一种刺激逻辑。跟我们平时讲的激将法、刺激性矫正差不多。当孩子对某种正确事物由于认知跟不上而态度松懈、行为怠慢的时候,要及时给他们注入一定的刺激力、动力,以坚定他们沿着既定的路走下去的决心。

截发筵宾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标准体现。古时候,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断发在情感意义上等同于断头。陶母为了帮助儿子招待好贵人,不惜截发筵宾,这是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机会而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包括生命的体现。当然,能精准地帮助孩子确认好谁是贵人,并能成功帮助孩子得到贵人相助,这是一种见识和能力的问题。

封坛退鲊则是言传不如身教的精彩表现。很多时候,人是听不进去那些苦口婆心的大道理的,但是如果有人能以身作则地给他示范一次,他立马就能获得内心的触动,并在自我觉悟之中进行自我纠正。你陶侃孝顺和惦记我这个老母亲,我颇感欣慰,但因为这些鱼不是你的合理所得,所以我无法下咽,我给你退回来了,你就应该明白我希望你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画荻教子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条标语: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其实是一个道理。不惜一切代价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条件,注入学习的基因,俗称筑基,这是为人父母的使命和职责。只不过很多父母会人为地把这样的一个门槛降低,在现实门前低头,觉得只要能让孩子活下去就完成任务了。生理构造和精神构造其实两回事,抚养,抚养,前者是“抚”,后者才是“养”。

岳母刺字则是帮助孩子进行人格升华的典型教案。大多数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健康成人、功成名就,能像岳母这样要求孩子舍生忘死坚守国家大义,太让人肃然起敬了。岳母刺字的时候,岳飞其实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还文成武就,成为了一个全面性的人才。也就是说,岳飞的人生塑形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是岳母还是担心岳飞以后会名利场中迷失,所以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在他背上,时刻警示他,要爱国爱家爱民族,要做一个大忠大孝之人。这种不给儿子任何亏大节机会的教育,实在太高尚、太严谨了。

介绍完了四大名母教子的逻辑,我们必须反观自照地来思考一些现实问题,那就是我们当下很多父母为什么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首先,我并不怀疑绝大多数的母亲都有一颗伟大的心,都像孟母一样注重孩子成长的环境、激励孩子努力学习,都愿意像陶母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去给孩子创造和争取机会,希望他做一个干干净净、明明白白的人,也都渴望能如欧母一样把孩子带上一条正确的求知之路,以后能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也幻想过要如岳母一样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大爱之人。但是,或许很多时候,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的教育结果是事与愿违居多的。

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但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呢?其实这需要我们从我们为人父母者的本身去思考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其实父母也是孩子终身且最为重要的一个老师。他们的一生不管如何摆脱与修饰,都基本上难以完全消除父母对他们的影响的。

正是因为要意识到我们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制的,所以我们更加要慎言慎行,要加强自我修养。要知道什么东西是应该倾注给孩子的,也要明白什么东西是不能让孩子轻易接触的;要知道什么道路是应该促使孩子使劲往前跑的,也要明白什么歧路是孩子们不应该轻易去尝试的;要明白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人,也要明白孩子他自己愿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了解自己有什么知识和能力是可以教给孩子的,也要明白孩子需要的什么东西恰好是自己缺失的;要了解孩子大致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要明白孩子是绝对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相信如此诸类的问题已经把绝大多数的父母绕晕了,可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一个优秀的父母,要求和门槛确实就是如此之高。

我们很多父母由于自身能力和见识、条件和基础的限制,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事情上,很多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或者说是没有跳出本位主义,把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意愿甚至偏见、情绪甚至狭隘……强加给孩子身上。更为可怕的是,这些行为的背后还有一句理直气壮几千年了的“为你好”在站台。

咱举个例子吧。大家觉得现在很多贫困家庭的家长就真的不注重、不在乎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吗?不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吗?但是,很遗憾,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向现实低头、给物质让步。讲白了,他们更多是根据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罢了。美其名曰:日子还是要过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今天有很多,但都是富人家的父母唱主角,比如那些学区房的拥趸者不就是到处在迁家吗?别说三迁,四迁、五迁,对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是,谁见过几个贫困家庭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环境频繁搬家的?归根到底,这是物质基础和思想认识的双重差距所致。

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其实说是在培养、教育孩子,其实仅仅在维护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而已。都知道要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那么什么是呢?可能大多数父母会认为,我们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到最好就可以了。其实真实的答案并不是这样的,正确的答案是你得用心地感受并努力去实现,让孩子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环境。记住,本质区别,是孩子觉得好而不是我们父母觉得好。

咱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很多父母也知道告诉孩子要珍惜机会,要抓住贵人,要学会混圈子,要懂得构建人脉……但是,他们让孩子示范的是不愿意付出,反应迟钝,不善结交,沉溺低级趣味……试问,这样的教育有用吗?

孩子在年轻的时候,对于机会、贵人、人脉这些高级词汇的理解肯定是不透彻的,辨别能力是不足的。也就是说他们很难敏锐地发现啥机会、谁是贵人、什么是有效人脉。真正有见识和有魄力的父母一定是要亲自给孩子示范一次,像陶母那样。有了这样的示范,他们以后才会有这样的概念和意识,就会敢于去当机立断。生活是具体的,教育也是具体。

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其实都是错误的。为啥呢?站位错了!他们本质上站在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这个角度,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孩子要听话,因为这样自己省心;孩子要成绩好,因为这样自己在朋友圈很有面子;孩子要在物质上得到尽可能的满足,因为这样能让自己问心无愧;孩子要享受各种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因为这样才能体现自己是倾注了心血的……

但其实,父母的本质角色是孩子的监护人,最核心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去认清自己、认清生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他的正确追求创造条件,在他即将行差踏错的时候帮他及时纠偏,在他陷入迷茫的时候给他指点方向,在他犯了错误的情况下帮他托底,在他自我蜕变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固化……总之,大家要记住,主体意愿在孩子身上,不在我们父母身上,我们是监护者,而不是操控者。

我为什么一直对陈婴的母亲保持崇高的敬意呢?因为陈母这个人是真正可遇不可求的明白人,是一个自带福音的伟大母亲。陈婴被拥立为王,这种巨大的名利诱惑谁顶得住?就算是一直比较佛系的陈婴本人都有点心猿意马了。但是陈母了解枪打出头鸟的现实,了解老陈家虚不受补的先天性体质,了解陈婴本人不具备力压群雄的能力和气势,所以,劝儿子把到手的权力和地位拱手让人。这种豁达通透真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女性,因为生理、物理等各方面条件的先天性差异,其实大多数在格局、逻辑、理性、见识等方面是不如男性的。所以说,父爱如山,深沉厚重;母爱如水,细腻温柔。但是有一说一,女性相对于男性来说,更容易陷入情绪上的偏激和认知上的狭隘,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思路上打不开的往往是母亲居多。

正因如此,我们遇到一个明事理、性豁达的母亲比遇到类似的父亲,难度是更大的。如果有缘遇到这样一位伟大母亲,无疑是我们一生最大的福报。

当然,我们永远要分辨并记住,母亲的伟大并不在于她给你遗留多少物质资产,而是她给你培养什么样的人格和健康生态。比如芈月、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她们对孩子上的物质给予无疑都是丰厚的,对孩子的爱也是富足的,但是呢?她们的孩子其实都人格不健康的。这样的母亲其实相对于四大名母来说,是相形见绌的。

最后,想说一句,其实世间的爱,都是由感性而发,但需要理性去支撑和约束的。谁善于感性,谁又偏理性,这样的区分有利于大家去提升自己的判断力。比如,自己接受的教育或给孩子倾注的教育,是否完全合理?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