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青晚年坦言:粟裕病重时,透露过解放战争初不去支援山东的原因

敲响纪元的尾声 2025-01-09 20:01:00

1980年之后,已经70多岁高龄的粟裕大将因为过去在革命战争中留下的旧伤不断爆发,加上粟裕的头部还有一些弹片没有取出来,高血压一直折磨着粟裕,他也只能长时间待在疗养院之中调理身体,粟裕的老战友、老部下张震将军以及其他人一直都有来探望他。

晚年的粟裕大将,也接受了许多相关党史作者的采访,在谈到粟裕这一生的革命经历的时候,粟裕的精神头总是最好的。

而粟裕对自己的妻子楚青也经常说起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过往,在解放战争早期,粟裕还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那时候的粟裕率领着部队在苏中地区作战,华中野战军本就是新四军一部分发展而成,所以大体上还是归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领导。

陈毅当时让粟裕放弃江苏根据地,带领部队北上山东,作为陈毅老搭档的粟裕,却非常罕见地“拒绝”了陈毅,当年不愿意北上山东的粟裕为何执意留在苏中,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在他晚年的时候,才对他的妻子楚青说出了当时心中的想法。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共两党曾经在美国和苏联的调停下和平了一段时间,可是蒋介石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根本不愿意与我党组成联合政府(联合政府国民党占据220席位,共产党占据190席位),所以蒋介石寻找到了机会还是发动了内战。

我军在中原突围之后,因为国民党军的“突袭”,令战争明确化,随后,我党在全国的解放区都陆续开始了“备战”,国民党军也同样开始调集大军执行蒋介石所谓的“剿共任务”。

而在新四军的根据上,在1946年7月,蒋介石下令调动了四路大军进攻山东南部地区、江苏北部地区,蒋介石的想法是,利用大量的兵力把山东野战军以及华中野战军两大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切断,并围歼华中野战军。

山东野战军的“首府”在临沂,华中野战军的“首府”在两淮,从经济以及战略角度上来看,两淮的重要性要比临沂大得多。

国民党的布局并不难看出,面对国民党军的调动,陈毅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放弃江苏的根据地,将新四军和山东军区的力量全部合并在一起,保留山东根据地。

陈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军已经在突破鲁南地区的枣庄,临沂岌岌可危。

陈毅向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提出了这个想法,当时的山东野战军正规部队有八万多人,华中野战军的正规部队三万多人,如果能够合并起来,并且快速训练一些地方部队补充进正规部队,两军合并之后的实力很快会突破二十万,面对国民党的威胁也有自保之力。

所以毛主席在一开始是认可了陈毅的想法。

但是粟裕却有不同的意见,粟裕坚持保住苏中根据地,并且在国民党的第一绥靖区持续作战,继续往南威胁国民党军政中心。

粟裕的“执着”也是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陈毅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部多次提出合并,粟裕却始终坚持。

粟裕向中央军委以及毛主席立下军令状,将会在苏中地区歼灭国民党军至少五六万人,面对粟裕的执着,毛主席最终答应了粟裕,让华中野战军暂时在苏中作战,也是因为毛主席的支持,这才有了苏中七战七捷。

但是华中野战军在七战七捷的时候,山东野战军却遭到了薛岳的针对。

蒋介石当时安排薛岳坐镇徐州,薛岳指挥手底下的“桂系部队”以及整编七十四师等国民党王牌部队前往鲁南一带斩断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联系,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主动出击。

而接下来的一系列作战,这也是陈毅元帅在这么多年军事生涯中最“灰暗”的时刻。

山东野战军在和国民党军六场战斗中,只有一场是获得了胜利的,那就是朝阳集战斗,其余的五场,不是我军围点打援不成而撤退,就是被国民党军正面逼退,所以陈毅的指挥也令到了山东野战军内部不满,他们都认为让华中野战军北上山东,是解决山东问题的最好办法。

可是战场瞬息万变,改变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命运的,就是两淮保卫战。

1946年的九月,薛岳故步疑兵,将国民党在山东的部队调集到了“沐阳”一带,在陈毅的心里面,鲁南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所以陈毅下令保卫两淮的部队北上沐阳,准备跟国民党军决战。

也是因为这个调动,导致张灵甫指挥整编七十四师攻打淮阴的时候,驻守在两淮的我军防守出现了巨大的压力,最终不得不撤出淮阴城,而淮阴丢了之后,淮安其实也保不住了,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占据了两淮,本质上跟斩断山东和江苏的联系没有区别,粟裕只能下令部队全部北上。

北上是无奈之举,可是粟裕和陈毅都明白了一个道理,我军守不住两淮,根本原因是兵力不足,其实国民党不管攻打哪一个点,我军最后都会出现这样手忙脚乱的情况,所以我军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只有舍得放弃城市,转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才能够克制国民党军的优势。

华中野战军也接受了北上的事实。

只不过华中野战军北上之后,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面,作战也并不顺利。

因为并没有重塑组织架构,所以两支野战军整体的作战模式,还是有些“各自为战”的特点。

这就导致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此前所面临的“士气低落”问题始终没办法解决。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粟裕不愿意北上山东的原因逐渐“现实化”。

首先,在山东野战军之中,有着大量的山东军区部队以及原八路军部队,华中野战军则是新四军部队,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两支部队的许多同志,他们都不认识,两支部队绝大多数的战士,基本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加入的。

其次,粟裕和一些山东野战军的将领也不熟悉,粟裕的打仗风格本来就是“刁钻”,如今在不熟悉的情况下进行磨合,难度是很大的,这也是粟裕之前不愿意北上山东的根源之一,虽然两支军队都是我党领导的部队,可是客观上的作战习惯和工作习惯的不同,确实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个问题很快也被中央发现了。

毛主席领导多年革命,任何一支部队的将领他都认识,可是手底下的将领们彼此之间是不是都认识,这就是未必的事情了,将心比心,毛主席也有不认识的人,假如让毛主席去跟另一个不认识的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毛主席觉得也不现实,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中央来约束两支部队。

这也有了华东野战军诞生的基础,在1946年的年末,中央军委向陈毅和粟裕发出电报:

“在陈毅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陈毅、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经常在一起,以免往返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毛主席的这一封电报,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因为,毛主席明确指出了两支部队合并为一支部队,这两支部队的最高领导人由陈毅来担任,因为陈毅是两支野战军中,毫无疑问的最老资历党员以及领导,陈毅代表了中央,能够随时解决两支部队磨合的问题。

其次,毛主席并没有继续让陈毅全面领导战斗,而是非常另辟蹊径地选择粟裕指挥两支野战军的战斗,这种组织架构安排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都是罕见的,但也正是因为毛主席的大胆布置,才有了后来华东野战军的胜利。

那么毛主席的这一封电报,解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

正是粟裕所担心自己“指挥不动”山东野战军将领们的问题。

中央此时下令指挥工作,这就能在根本上消除两支野战军干部不熟悉的隔阂,即便没有能够立即消除,但最起码在工作上,都要听从粟裕的安排,因为这是中央的命令。

同样的,中央决定了这个安排之后,也督促陈毅和粟裕要尽快寻找打一场胜仗的机会,否则的话,士气低落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将不堪设想。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宿北战役开始在陈毅和粟裕手中筹划。

随着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逐渐北上山东,国民党敌人也穷追不舍,他们的攻势越来越猛。

国民党的总参谋部拟定25个整编师分四路进攻我方根据地的计划。

而这四路大军之中,较为简单对付的,就是戴之奇的整编六十九师和胡琏的整编十一师,粟裕的目标是阻止整编十一师救援,全力吃掉整编六十九师。

因为这场战役的地点放在了“宿迁”北部地区,所以也被称为宿迁战役。

其实在宿北战役中,两支野战军的部队配合也没有太好,比如山东八师撤退,导致叶飞的一纵压力巨大无比,但叶飞还是顶住压力,拦住了整编十一师,成功让主力全歼了整编六十九师,此战歼灭敌人两万多人,彻底吹散了此前作战失利的阴霾。

粟裕在华东野战军的威望也初步确立。

多年之后,粟裕回想起华东野战军合并之初的种种往事,内心也是无比嘘唏,如果不是毛主席当机立断而且眼光毒辣地看出了他所担忧北上之事,并且快速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华东野战军的成型以及作战优势,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毛主席的运筹帷幄,陈毅和粟裕的互相信任,最终缔造了华东解放的军事伟业。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