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三变,德国总理朔尔茨又称与中国脱钩不可能,这回靠谱吗?

月月半夜 2022-10-17 11:10:32

自今年下半年开始,德国政府对华政策,就陷入一种自己跟自己打架的矛盾状态。前脚德国总理说要跟中国深化合作,后脚德国外长就说,德国“觉醒”了,以后跟中国贸易将“不再天真”。

8月份的时候,朔尔茨在被问及对华贸易相关的问题时,还说减少进口依赖是德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结果到了10月份,朔尔茨又说德国反对所有去全球化的人,不会跟中国脱钩。

短短两个月内,德国政府对外传达出的对华贸易理念,就出现三次重大的转折,这不禁让人深思,到底那个声音才是真实的呢?这回朔尔茨说与中国脱钩不可能,又能不能当成德国本届政府对华贸易关系的最终抉择?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德国国内,对华态度为何如此矛盾,以及现在德国政府为何改变态度开始说起。

客观地讲,作为欧盟经济的支柱,这些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能以相对健康的方式发展,独挑欧盟经济的大梁,很大程度上得以于跟中俄两国的深度贸易往来。

默克尔时代,俄罗斯向德国提供了大量廉价能源,甚至德国还可以依赖北溪天然气管道,向其它欧洲国家转卖天然气,做中间商赚差价;与此同时,与中国的深度贸易合作,又给德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充满活力的市场。

俄乌战争爆发以后,德国国内关于对华关系的问题,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认为应该加大力度,深化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要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减少对华投资,削弱中德贸易占德国对外贸易的比重。

表面上看,这种分裂是由于美国从中作梗,以及俄乌战争的爆发,导致俄欧关系恶化,欧洲人又普遍把中国当成俄罗斯的“朋友”,所以恨乌及乌,牵连到了中德关系。

中国超市里的德国啤酒

但实际上,对于德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外部原因对其国家政策的影响是有限的。真正促使德国内部对中德贸易产生不同看法的根源,还在于德国自身。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德国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出现了分歧。

俄乌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媒体渲染俄罗斯给欧盟带来威胁,实际上仗打到这个程度,谁都看明白了,以现在俄罗斯的军事实力,根本伤害不到西欧的德法两国,而且由于双方在能源贸易上的纠葛,俄罗斯也没有威胁德法的想法。

那么德法两国,为何还不遗余力地支持乌克兰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它们都想要领导欧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美苏等幅员辽阔的大国崛起,原本的西欧列强迅速衰落,这让欧洲大国看明白了,当下世界大国博弈,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和领土支撑,是不可能战局世界一极的。

这也正是法国在战后倾力打造欧盟,以及现在法德这些西欧大国,被东欧死死拖住了脚步,仍坚持留在欧盟内部,不愿意甩开小兄弟,轻装上阵的根源。

概括来说,就是保持欧盟的凝聚力,为欧盟中小国家提供保护伞,是德国和法国这样的欧洲大国,能维持住欧盟的体面,跟中美同台竞争的前提条件,这是德国的政治利益。

很明显,德国的政治利益,要求他们不顾一切地支持乌克兰,排斥中俄这样的大国,在全球获得更多影响力。

但是在经济层面,全球化以后,欧盟内部的市场体量,也就4、5亿人左右,这个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德国持续发展下去,因此这就要求德国必须走出欧洲,放眼全球。

而从眼下的经济形势来看,除了中国之外,再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为德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了。

换句话说,经济利益要求德国不但不能排斥中国,还得继续扩大跟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这两种利益导向互相纠缠,又彼此碰撞,造成了德国国内对华政策的游移不定。

至于现在德国总理突然又说不能跟中国脱钩,实际上就是前段时间,政客们为了追逐利益,不断抛出不利于中德贸易的言论之后,经济界开始反扑了。德国企业纷纷用脚投票,反对政府要收紧对华贸易政策的决定,这给了德国政府很大的压力,才迫使朔尔茨不得不站出来,说不寻求与中国脱钩。

除此之外,最近德法两国正跟美国,因为液化天然气价格的问题,暗中博弈。德国突然向中国示好,也有施压美国的意思。

总而言之,德国内部关于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歧和争论,其实并没有结束。因此现在朔尔茨的表态,也不能说就是德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最终抉择了。

以后如何,还得看俄乌战争的发展形势,美国的应对措施,以及德国内部政界和经济界的博弈。

0 阅读:11

月月半夜

简介:每日分享最新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