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二月十二日,清王朝宣布垮台,受到西方先进思潮的熏陶,中国人开始剃去长发,换上西装,系上了领结,甚至溥仪也换上了一套西式服装。就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位中国人造访,他本该是一身洋装,但他每天都要打扮成满洲人,还在岛上插着一面大清龙旗,以为自己是中国人。
清代,到中国任职的西方人不在少数,如汤若望,利玛窦,蒋友仁,郎世宁,以及许多与皇上交好的人,溥仪在宫廷也有一个“洋朋友”,不但是溥仪的师傅,也是溥仪了解西方的途径,他就是英国苏格兰的庄斯敦。
庄士敦生于1874年,当时中国经历了两场鸦片战争,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荡然无存,西方对中国的敬重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蔑视,而在这种情况下,庄士敦对中国的文化还是很有好感的。
庄士敦是英国的一名优等生,曾在爱丁堡和牛津两所学校学习中文,1898年进入中国,进入英国殖民地事务处做实习,曾在香港英及威海卫任职。
1918年,徐世昌辞去了帝师的职务,徐世昌把庄士敦请到了十三岁的溥仪做他的导师,溥仪见庄士敦长得又高又高,还以为他听不懂中文,庄士敦一开口,溥仪就对庄士敦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想要和庄士敦起一个英语的英语,庄士敦见他是个皇帝,就叫他“亨利”。
庄士敦一来,溥仪就喜欢在皇宫中玩得不亦乐乎,他穿上了西服、领带和眼睛,用剪刀剪断了他的头发。编辫儿是清代的标志,溥仪砍下了这条辫儿,气得满朝文武,可是他们却不能迁怒于溥仪,只能埋怨他。
1922年,溥仪和王后举行婚礼,庄世通赠送了一台脚踏车,溥仪十分开心,天天陪着她一起骑车。陈宝琛生怕溥仪会因为骑车而损坏自己的身体,所以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皇帝陛下威严,万一出了什么事怎么办?”
虽然溥仪被群臣所抵制,但是他仍然在皇宫里四处游荡,当他看到故宫里处处都有的门槛时,便下令让仆人将所有的门槛都砍下来。古代的大门是用来抵挡妖魔鬼怪的,一旦被砍断,那就会被隆裕太后知道,隆裕太后不许溥仪砍,可是溥仪却趁着隆裕太后病了,隆裕太后也无可奈何。
溥仪从庄士敦那里得知自行车、照相机、电话是什么意思,对溥仪很是尊敬,把他任命为御书房的行走、颐和园的大管家,庄士敦对溥仪也是忠心耿耿。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等人从故宫里赶走,溥仪和庄士敦道别之后,就回了自己的王府,准备在东北复辟,庄士敦则在英国的殖民地工作,在他离开之前,溥仪请了一只《友谊地久天长》给他伴奏。
庄士敦回国后,把他三十年来的所见所闻,编成了一部名为《紫禁城的黄昏》的小说,让许多欧洲人了解了清代皇家的真实面目。
1934年,庄士敦返回中国,在长春与溥仪会面,溥仪也希望庄士敦能助他一臂之力,可是庄士敦却很是失望,因为在他面前,溥仪竟然心悦诚服地成为日本人扶持的傀儡帝王,甚至没有使用大清龙旗,他失望地从溥仪那里购买了《紫禁城的黄昏》的版权费,在苏格兰购置了一个岛,命名为“皇家之岛”,并在岛屿上竖起了大清龙旗,表示自己依然是满族的一员。
庄士敦在一九三八年三月六日因思念中国而长眠,终年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