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舌干,可能是“阳虚”在作怪

晨晰说健康 2024-03-28 02:41:04

小编导读

生活中,难免会有口渴舌干的情况,不少人认为这是上火引起的,于是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多喝水,或者吃一些败火的食物来缓解这些症状。然而,有一种口干舌燥,却是阳虚、不能化津的表现,此时人体并不缺水。这种情况是为什么呢?又应该如何治疗?

口渴与不渴

阳虚而没有热邪的情况下,往往还不容易导致阴液的耗散,虽然会口干,但不渴;一旦出现邪热亢盛,这就可以导致阴津的耗伤,出现口干而渴。

临床上常把口渴与不渴,作为辨别寒热,辨别阳虚阴虚,辨别阳热亢盛的一个依据。

但是,热而消渴,大渴引饮,也有明显阳虚的一面。在《金匮》里面就有“饮一溲一”的说法,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阳不足所导致的:阳不足则不能化津,津不能上承而口渴;又由于阳不足,使膀胱的开合失常,而导致小便不能正常地摄纳。

所以仍然责之于阳,通过扶阳温肾,使阳气得复,津液能够正常地升腾,口咽就不干、不渴;阳气能够正常地摄纳,就不至于小便过多。

典型糖尿病病人,常有这样的现象,但也不是非要出现这样的情况才能作出诊治。不管典型也好,不典型也好,对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是以扶阳为主,但今天不是专门谈糖尿病,这个问题另找机会专门讨论。

舌苔润滑与干燥

阳虚的时候,舌苔的润滑和舌苔的干燥都可以出现,通过对舌苔的润和燥,我们就能辨别这个人津液的盈亏与否。

阳气虚衰了,阴气有余,往往苔是润泽的,或者是润而滑的。阳热邪火亢盛呢,就会耗损津液而出现燥干。

对于这个问题,前人论述很多,曹炳章在《辨舌指南》里面说:“滋润者其常,燥舌者其变”。润泽是津液没有伤,燥舌是津液已经耗了。寒证往往是舌润,热证就会导致舌燥。这是临床上的共识。

但是,由于津液的输布是依赖阳气的,是由阳气来布化津液的,如果阳不足了,就不能布化阴津,舌苔同样也可以出现不润而干燥,这在临床上怎么把握呢?

郑钦安就讲了,病人虽然出现了舌的干黄,甚至焦黄了,但并没有出现口渴饮冷或大渴引饮,并没有出现烦躁,并没有出现恶热便秘,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可以去考虑为火旺热极,应该从阳虚、真气不能上升这个角度去考虑,依此治疗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我祖父卢铸之先生和我伯父卢永定先生他们就谈到苔黑而干、起芒刺,也有夺阳、救阳之别。

一为阳明热竭,邪火炽盛,耗液伤津。仲景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应该救下,应该去灭火救阴,用大承气法,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是治疗的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只是个过程。

再一个情况,就是少阴中寒,阴霾弥漫,不能蒸腾津液,也可以导致舌苔干燥起刺,一点津液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去其阴,回其阳,通过回其真阳,苔就会润,燥就会减。

可是,在临床上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医者就下不了手。没有那个把握,如何用大剂量辛温药呢?但往往大剂辛温药一下去,虽然昨天还是满口芒刺,第二天便津液满口了。这便说明阳回了,津液就回了。

卢火神医集系列开篇之作

《扶阳讲记》

本书作者卢崇汉教授,为火神派开山鼻祖——郑钦安的再传弟子,也是火神派的第三代传人。卢先生自幼习医,深得扶阳三昧,临证善用姜桂附起沉疴大疾,本书即为卢火神医集系列开篇之作,内容上尽可能多地保留卢先生“真实的学术讲说”,使读者能够阅读到“生动的师承实录”和“博大的学术论著”。行文上分为业医感悟、从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扶阳医话、扶阳理路、扶阳问答、扶阳医案讨论、传道录等部分,全面细致地解析了扶阳经典理论与临证感悟。本书自2006年初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扶阳理论与“火神派”的读者来说,本书无疑是一部颇具内涵的经典之作。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扶阳讲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卢崇汉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 阅读:7

晨晰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