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调、和解与容忍为要素,全球化应是自由的。真正的 “天下” 要有包容万物的气度,如此方能实现多元的现代化。在全球范围内,各个文化群体都应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怎能被强行束缚?
我与他人探讨后,他们自然且由衷地认为,中国所走的道路最为顺畅。这是因为中国秉持不排他的态度,接纳各方。
然而,若要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完全接受中国的理念,有几个条件难以达成。
其一,中国地域辽阔;其二,中国很早就能依靠自身的农业生产养活全体国民,其他国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掠夺他国就是被他国掠夺,不是合并他国就是被他国合并。
在通商方面,只要存在贸易往来,就难以避免相互交易。当与中国开展贸易时,生意归生意,生活归生活。中国不会试图将自身模式强加于他国。例如,不能将日本的现代化模式完全改造成中国的样子,尽管中国处于东方文化圈。西方在东方的影响是一种复杂的 “意外”,如同白天与黑夜截然不同。
在日本,人们白天上班时可能遵循西方模式,晚上回到家则穿着和服,说着日语,乘坐出租车时是一种状态,载客时又是另一种状态。
如今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尚不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同样存在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过去,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差异,而如今城市化进程迅猛,几乎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谓旧貌换新颜。
但不可否认,直至今日,中国人的思想中仍保留着浓厚的传统中国元素,对亲属关系、等级秩序的重视,对权威的服从,以及 “大中国” 思想(即天下思想,自汉代起,中国的丝绸文明便体现了这一思想)都难以消除。
不过,这些传统观念与现代元素可以并存。在这种并存的状态下,要允许不同形态、不同模式的存在,允许相互交流、相互修正。
人与人之间存在高低、美丑、性别等差异,世间万物本就各不相同。如今,甚至连性别都可由个人选择,就像通过某种 “转变” 使事物趋于 “正常”。
未来,或许孩子的养育方式会如同养小鸡般,给予其自由,避免家庭过度束缚。家庭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违背了自然法则。这种过度干预的行为,存在独断论的倾向。
但既然这一问题已经出现,我们就必须面对。我希望国内及其他地区的听众,能认真思考这两股强大的潮流,它们比任何海啸的力量都要凶猛,铺天盖地而来,且背后有着自以为是的道德诉求。
我的建议是,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秉持容忍与共存的态度。
这就好比在一个房间里,三四个人可以一同交谈,无需每个人都改变自己的姓名、外貌、体型。每个人的食量不同,喜好也各异,有人爱吃牛排,有人爱吃鱼,不应强求一致。我们要容忍不同的 “边界”,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将协调、和解与容忍作为基本准则。
全球化应当是 “和而不同” 的,在全球范围内,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
同样,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也无需追求完全一致,要容忍地方特色、族群差异。
我们不应要求维吾尔族与其他民族完全相同,应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给予帮助。要容忍宗教信仰的差异,只要不违反法律、不侵犯他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进行宗教活动,无论是祷告、拜佛还是诵读《论语》。
大国要有 “天下” 的胸怀,真正的 “天下” 更要有包容万物的气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元的现代化,构建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让每个人各取所需、各信所信、各尽所能。这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 “美人之美”,尊重不同的文化与美好。
当我们秉持这样的理念前行,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将不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交融盛宴。
不同国家的科技成果将毫无保留地共享,医学领域,东方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相互借鉴,研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添砖加瓦;艺术领域,各种风格的音乐、绘画、舞蹈相互碰撞,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
在国内,地方特色文化得以蓬勃发展。每个地区都能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腾飞。不同族群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织锦、木雕、陶艺等精湛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教育领域也将发生深刻变革。学校不再只是传授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鼓励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课堂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文化习俗与见解,共同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
长此以往,世界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谐稳定。我们不再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冲突与误解,而是携手共进,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
当我们以协调、和解、容忍作为基石,去构建全球化的未来,去描绘国家内部的多元蓝图,一个充满希望与无限可能的新时代必将到来,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早日降临,为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