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岁的徐某强,被警方从苏州某出租屋带走时,社交平台的热搜榜正挂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词条:#徐某强被拘8天#和#周杰伦新歌倒计时#。

这场由AI炮制的“顶流澳门豪赌十亿”闹剧,在短短五天里席卷全网,3.2亿次话题阅读量、5.7万元非法收益和两位顶流明星的“躺枪”,撕开了娱乐时代最荒诞的真相。

AI技术加持下的谣言,早已不是“狼来了”的儿童寓言,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剧本杀”,每个人都在无意中成了推波助澜的“帮凶”。
一场价值十亿的“剧本杀”3月10日上午10点,徐某强在某书平台输入“顶流”“澳门”“私人飞机”三个关键词,AI智慧生成功能瞬间吐出一篇《顶流明星被曝境外豪赌输光十亿身价》的“新闻”。

文中描绘的场景极具电影感:私人飞机降落在澳门机场、永利皇宫贵宾厅的七天七夜、抵押三处豪宅填补赌债……这些细节精准踩中大众的窥私欲,就像往蚂蚁窝倒了一罐蜜糖,吃瓜群众瞬间陷入疯狂。
Z姓、超一线、私人飞机——这些标签让网友自发开启“侦探模式”。
周杰伦2024年在拉斯维加斯玩21点的旧照被逐帧分析微表情,黄晓明北京三处豪宅的市值被计算是否够抵赌债,连赵本山十年前的澳门合影都被配上“输得起”的调侃文字。

这场全民狂欢中,真相成了最无关紧要的道具,即便周杰伦团队火速晒出录音室工作照,评论区仍有人质疑:“赌场不能带手机,你怎么证明那七天行踪?”
黄晓明用“欢乐豆吗”的幽默回应化解尴尬,却反被二次加工成“承认用虚拟币结算赌资”。
AI造谣的“工业革命”徐某强的操作堪称“谣言流水线作业”:他深谙“顶流+数字+稀缺场景”的爆点公式,用AI情感分析功能植入“堕落”“崩塌”等刺激性词汇,再混入真实路透细节增强可信度。

这种模式与2024年西安某MCN机构如出一辙——后者曾用AI一天生成7000篇假新闻,年收入超千万。
而徐某强仅需支付某书19.9元会员费,便能启动这场价值十亿的流量游戏。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进化的“副作用”,中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模型,凭借“混合专家系统”和开源策略,将AI训练成本从行业平均的1.6万枚芯片、上亿美元压缩到2000枚芯片、600万美元。
这本是打破技术垄断的突破,却也被造谣者钻了空子。
徐某强使用的AI工具,能通过分析明星行程、资产报道和街拍,自动生成“合理推测”,甚至提供“热点预测”指导:“本周网民关注‘违法’‘税务’关键词,建议添加相关情节”。
谣言经济学的“完美闭环”这场闹剧背后,藏着一条完整的“黑产链条”:造谣者赚流量分成,平台赚用户时长,网友赚情绪代偿。

心理学研究显示,围观“顶流坠落”已成为996打工人的精神按摩——仿佛看见日薪208万的明星倒霉,就能缓解自己的生存焦虑。
而算法机制更是推波助澜,黄晓明“欢乐豆”的调侃阅读量比辟谣声明高出6倍,因为争议性内容天然具备传播优势。
这种扭曲的生态催生了“黑红也是红”的畸形逻辑,2024年某女星团队自造绯闻冲热搜,今年已有三家经纪公司购买“谣言监控+反向营销”套餐。
明星们不得不在微博置顶法律声明,但公众的“狼来了”效应正在累积——某娱乐记者透露:“现在真有大瓜时,网友第一反应是‘等反转’,第二反应是‘怎么还不带货’”。
技术伦理的“罗生门”AI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在此事件中暴露无遗。

DeepSeek通过“数据蒸馏技术”提升训练效率,本意是降低企业成本,却被用于炮制“济南高层火灾跳楼”“西安地下热水地震说”等谣言。
2024年上海地铁案中,嫌疑人用AI生成虚假视频,导致市民恐慌;而广州五华县老人被殴案中,AI合成的“孙子跳河”视频也引起热议。
技术开发者的初心与使用者的恶意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伦理鸿沟。
正如DeepSeek团队强调“用AI造福社会”,但其开源策略却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某MCN机构老板曾坦言:“给我一个开源模型,我能让谣言生产效率提升300%”。
这种矛盾在监管层面尤为突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不得制作虚假有害信息,但面对每天数万篇AI生成内容,人工审核如同大海捞针。
破局之路:从“堵”到“疏”治理AI谣言需多管齐下,技术上,可借鉴DeepSeek的“内容水印”功能,对AI生成内容强制打标,实现精准溯源。

法律上,温州某MCN机构因编造旧案谣言被端,主犯获刑三年,证明“行刑衔接”能形成震慑。
平台层面,要推进“AI谣言识别权重算法”,通过降低虚假信息推送优先级遏制传播。
但最根本的解法在于重建信任契约。
当周杰伦工作室第N次出示“无犯罪证明”,公众的每一次“吃瓜”都在消耗娱乐圈的信用资产。
或许我们该学学黄晓明那句“欢乐豆吗”的智慧——用幽默消解恶意,用理性对抗算法,毕竟在这场AI掀起的飓风里,没有一片瓜田能独善其身。
当技术赋予普通人“弑神”的能力,当流量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我们与真相的距离,或许只差一次按下生成键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