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国到梓涵,姓名的时代色彩非常浓烈。
直到九十年代,绝大部分人还沿用着按辈分取名的习惯,一叫名字就知道是谁家的、双方谁的辈分更大。
然而随着90后结婚生子,很多人都不再按辈分给孩子起名,这就导致了某些名字扎堆泛滥,比如网友玩梗的“我家梓涵”,为什么现在按辈分取名不流行了?

古人的文章写得那么优美,想必他们的名字也一定朗朗上口吧,这还真不是,古人起名字也讲究“烂名字、好养活”,和八十年代的狗蛋、狗剩一个道理。
比如齐桓公的名字叫小白,听着有种软萌的感觉,这还说得过去,还有更难以理解的名字呢,郑庄公名叫寤生,是难产的意思;晋成公姓姬名“黑臀”;汉武帝刘彻的乳名叫刘彘,是猪的意思。

有些古代贵族的名字一言难尽,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起名都这么随意,很多贵族还是会按照字辈起名的,字辈观念早在商周就有了。
当时贵族以“父昭子穆”的宗庙制度区分辈分,意思就是始祖牌位放在最中间,左昭右穆,父亲始终放在左边,儿子始终放在右边,祖孙始终在同一侧。

后来字辈观念逐渐延伸到名字中,最开始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字辈,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名字叫做刘季,他们家是按照“伯仲叔季”取的名字,上面两个哥哥叫做刘伯和刘仲。
到了东汉时期,兄弟之间会采用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做名字,比如刘表的两个儿子叫刘琦和刘琮,他们都是玉字旁,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亲兄弟。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直接用相同的字做辈分区分,他制订了一个14字的字辈规范表,分别是“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他的儿子分别叫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和赵德芳。

明太祖朱元璋也在字辈上面下过功夫,他专门为子孙后代制订了双重字辈,名字构成是“朱+既定字辈+偏旁是五行相生的字(金木水火土)”。
每一支都有自己的字辈歌,比如朱标一支的字辈歌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所以朱标给儿子起名叫朱允炆,允是字辈,炆是火字旁符合五行相生。
朱棣一支的字辈歌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所以朱棣一支的后代有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等等,以及崇祯皇帝朱由检。

这是皇室贵族的字辈习惯由来,民间就没这么讲究了,民间有用数字取名的习惯,比如朱元璋小时候叫朱重八,哥哥们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他们的祖父名叫朱初一。
到了清朝仍有人用数字取名,父母年纪相加就是孩子的名字,比如丈夫24岁,妻子22岁,孩子的名字就是四六,但历朝历代也有很多百姓效仿皇室贵族用字辈取名修族谱。

到了近现代,农村依旧保留有自己姓氏的字辈歌,在农村一个村子基本都是同姓,顺着族谱往上追溯大概率都是同一个祖先,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繁衍,大家很难认全村子里的人。
这时名字里的字辈就派上用场了,一听名字就能分清辈分和亲疏远近,知道这是谁家孩子,有时候年纪虽小辈分却大呢。
小编家里就是按照辈分取名字的,父亲那一辈的字是“利”,到了我们这一代辈分是“启”,本家里有一个比我大了将近十岁的女孩得叫我姑姑,辈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在有些长辈看来,按字辈起名字是很重要的事情,2014年江西省分宜县一对年轻夫妻因为没按辈分给孩子起名被长辈责怪后闹离婚,一番吵闹最终还是给孩子改了名字。

这样的事不在少数,甚至有一位老人竟然因为曾孙不按“书”字辈起名而上吊自杀了,老人觉得太丢脸。

即便长辈再反对,依旧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再按辈分给孩子起名,去年四川省有60多万新生儿,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如下图,主要有“泽”、“辰”、“锦”、“汐”等。

在男孩中最受欢迎的是“浩宇”,其次是带“辰”字的名字,比如星辰、亦辰、宇辰、沐辰、浩辰等等;在女孩“汐玥”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沐瑶和欣怡。

虽然这些名字已经大众化,但都是父母精心为孩子挑选的,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所以将夫妻二人的姓用在了孩子的姓名中。
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名字已经摆烂了,专挑奇怪的、自己喜欢的起。

比如15年南京地铁排查身份证时,发现竟然有几位名叫南京、武松、张无忌的乘客,原本应该是书中的人名,现在却真实地站在面前,甚至还有叫杨二车娜姆的。
虽然姓名多元化,但从前依靠辈分取名的紧密感却缺失了,15年做过一个统计,每一百万个婴儿中只有不到10%的人按辈分取名字,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愿意按辈分取名了?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受传统观念束缚,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建国”涌现,人们对名字赋予了新的意义,姓名也带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传统起名方式改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期望。

其次是因为年轻人和家人聚少离多,长年在外打拼导致很多年轻人对亲情没什么感觉,自然不愿意按照传统的辈分起名字,自己孩子的名字当然是做父母的决定。
而且按辈分起的名字实在太死板、太难听了,时代在进步,孩子长大也不一定会喜欢老旧风格的名字,既然如此还不如起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又好听又包含着父母的期望。

按辈分取名是自古流传下来维系亲情的重要方法,但随着时代变迁,也不一定非要按照辈分起名字,只要名字包含着父母家人的爱就足够了。
对此大家怎么看?
参考信息源
中国青年网2019年1月10日《这届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古人取名也……》
山东政事2023年10月24日《夜读丨农村宗族辈分里的文化》

一时有几千年?
这个看个人意愿吧,我这辈是宏,儿子辈是书,孙子辈是功。有按这个起的也有不按的,有什么所谓呢
我们单位一个领导姓孔,“祥”字辈的,结果人事招了部门经理是“庆”字辈的,是他“爷爷”,又赶上个客户姓孟,是“宪”字辈的,是他“曾祖”[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我们这边老一辈的男人都有一个俗名和学名,很多人我都不知道他们学名叫什么。
因为不知道自己会轮到哪个字,父母辈都被坑过肯定不想给自己孩子按这个规矩取
我叫凤梧,幸好生我那个时候没有一只鸡落在芭蕉树上[得瑟]
家文化,家族的传承。
重名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