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4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全世界都见识到了,发展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蜕变的关键作用,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纷纷效仿,这其中就包括了人口与国土面积与我国类似的印度。
为了超越中国,印度总理莫迪曾在2021年夸出海口,效仿中国曾经的产业计划,打算砸2300亿美元扶植“印度制造”,结果4年过去,现实却狠狠给了印度一个响亮的耳光。

4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转变,莫迪政府将准备叫停价值2300亿美元的“制造业激励计划”,不再延续相关补贴措施。
按照莫迪当初的设想,为了承接西方产业链转移,印度本想通过效仿我国大规模产业补贴的手法,把印度的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提高到25%,但4年来政策却始终没贯彻下去,只发放了17.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25亿)的补贴,最终被迫草草退场。

对此有分析认为,印度效仿中国,想靠搞大规模补贴实现制造业升级的想法,虽然有一定可行性,但却忽视了印度自身的体制和外部环境问题,所以才会失败。
对于印度来说,尽管莫迪政府希望,靠欧美产业链从中国转出来的机会,来发展制造业,但实际上,中高端的制造业,因为西方保护主义部分回流到了欧美本国,而中低端的制造业,由于产业区域优势,转移到了和中国更紧密的东南亚,最终印度只因为市场优势,做到了承接部分手机和制药产业。

除此之外,印度虽然有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但受教育产业工人却并不充足,行政效率也十分低下,营商环境困难重重,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尽管砸了钱,但产业投资效果却并不明显,制造业占比不仅没达到目标,甚至比4年前还出现了下滑,从15.4%滑落到了14.3%,受国际经贸形势不乐观的影响,未来可能会更低。

实际上,我国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是在拥有足够受教育产业工人的情况下,通过加入WTO融入国际市场,外加政策产业扶持,以及民众积极努力劳动,形成的综合机遇和模式。
显然,印度想要摸着别人过河,不是扔几个钱就能解决的,仍然需要解决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并等待全球性供需关系新的调整,来创造制造业复苏机遇。

然而,从目前印度体制和国情,还有现在国际经贸形势来看,世界正因美国特朗普单边主义,处于逆全球化和供大于求的失衡阶段,而且印度自身也没有做好准备,所以想达到我国的高度,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