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陈毅发电报怒斥粟裕:为何不提秦基伟在南线的牵制作用?

思天阅览过去 2025-02-13 17:34:50

“为何不提秦基伟在南线的牵制作用?”

1948年,豫东战役刚胜利没多久,陈毅便非常生气地发了一封“问罪”的电报给粟裕。

原来是华野在撰写“豫东大捷”的文章时,只重点写了华野在正面战场的胜利,对中野的牵制功劳却一笔带过。

那么中野究竟在这场战役中做出了什么功绩,竟然让陈老总如此重视?粟裕最后又是如何解决此事的?

胜仗的“幕后工作者”

说起豫东战役,或许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粟裕将军是如何出神入化地机动用兵,在运动战中歼灭区寿年兵团,消灭邱清泉兵团,并重创黄百韬兵团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斗能取得如此丰厚的战果,除了华野部队在正面战场奋勇冲杀外,也离不开中野在一旁的竭力配合。

可以说,这场战斗之所以能开始,也要归功于中野的“深明大义”。

1947年,为了减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作战压力,中野不顾自身安危,拼死挺进大别山,凭一己之力将战火引到了蒋统区。

大别山毗邻国军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南京和武汉。可以说当时中野的处境不亚于龙潭虎穴。

为了保全南京和武汉,老蒋便立即调集重兵进攻刘邓大军,试图让其无法在大别山立足。

除此之外,他还派人对当地百姓进行打压和恐吓,以此来削弱我军的群众基础。

眼看中野的战况越来越危急,毛主席便决定再给敌人添一把火。

一开始他的设想是,让粟裕率华野南渡长江,直接逼近南京政府。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来可以转移敌人视线,减轻中野的作战压力;二来是可以将中原的敌人吸引到南方,更好的将战火引到国统区。

因此,我军原本的作战思想,是让中野和华野相互配合,对南京形成夹击之势,相互配合作战。

然而,面对这样的决定,粟裕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认为,国军大多都是重型武器和装备,在南方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根本施展不开。即使我军南下也未必会将他们吸引过去。

依他看,与其到敌人的腹地冒险,在中原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最佳的选择。

根据他所提的意见,毛主席特意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最终,在征求了众将领的意见后,主席最终同意了粟裕的作战方案。

在1948年5月,毛主席起草了一封电报,下发华野。

电报上明确指出:目前粟裕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在四到八个月的时间里,以歼灭敌人的十一、二个旅为目标。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主席还特意表明,让中野全力协助作战。

这样一来,中原战场上就形成了以华野为主、中野配合的战斗形势。

要知道,当时中野因为挺进大别山,已经到了“一穷二白”的境地。他们不仅几乎扔掉了全部的重型武器和装备,还牺牲了数万将士。

彼时他们正需要打几场大胜仗鼓足士气,扩充兵力。

但收到中央的命令后,中野还是毫不犹豫地暂停了襄樊老河口战役计划,开始全力以赴支持华野作战。

曲折的战斗历程

当时华野的作战目标是歼灭邱清泉兵团,而中野的任务是牵制胡琏兵团,使之不能东援。

一个野战军牵制敌人一个兵团,一般来说不是问题。

但实际上这个任务对中野来说非常困难。

彼时王近山的6纵正在桐柏山附近休整,他们原本是要攻打襄阳的。即使计划搁置,他一时之间也赶不回来。

而11纵暂时交给了粟裕指挥,4、9纵也还随陈赓在豫中。

由此,刘伯承能灵活调遣的部队,只有杨勇1纵,陈再道2纵,以及陈锡联3纵三支不满员的部队。满打满算,兵力只有五万。

而胡琏兵团实力雄厚,粟裕与之几次交手都没将他拿下,中野要想将其牵制住实非易事。

但任务不管再难也要上。刘邓经过商榷后,决定以攻打确山和驻马店,将敌人吸引过来,以达到牵制的目的。

然而,没想到胡琏本人行事诡谲,狡诈无比。我军在攻城时,他始终按兵不动,在一旁观察,反到最后将在南阳的张轸兵团引了过来。

无奈之下,中野只好临时改变作战方案,将目标改为了围歼张轸。

只是要打张轸,必须要调华野的陈唐兵团过来配合。而恰好陈唐此时的任务是协助粟裕打邱清泉。

究竟是帮中野还是帮华野呢?中央在谨慎思考后,认为打张轸的成功性更大,于是便将陈唐派给了中野指挥。

岂料,张轸似乎也觉察出了自己成为了砧板上的肉,于是便趁我军还未完成作战部署时,他便迅速溜走了。

这就导致,两军忙活了大半天什么也没干成。

不过战场上本来就是变幻莫测,粟裕很快就及时调整了策略,准备“围城打援”,以攻打开封,吸引邱清泉兵团进入我军的伏击圈。

而中野的任务依旧是牵制作用。

华野攻下开封后,国军果然从四面八方冲了过来。粟裕立即给刘邓传递消息,让他们牵制胡琏和吴绍周两个兵团。

不过当时由于邱清泉动作太快,我军未能抓住他,最后只抓住了区寿年兵团。

于是粟裕又立即将目标改为了区部。

毛主席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只不过当时主席只是要求华野消灭一个75师就行,结果粟大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将区部整个兵团都吃掉。

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后也同意了让他放手去干。但中野却有不同的意见。

因为当时以中野的实力,要想牵制胡琏都很难,更何况还要加上一个吴绍周。若是他们不能完成战略目标,让敌人进入战场,那么华野就会陷入险境。

况且邱清泉和黄百韬也马上赶到战场,很有可能对华野形成夹击之势。

因此,刘伯承并不看好粟裕的决定,提议还是要以分散歼敌为主。他之所以这样说,其实也是担心兄弟部队的安危。

只是他不知道,当时邱部和黄部还有几天的路程,华野完全有时间打完这场歼灭仗,顺便再打一打援军。

但粟裕也知道对方的好心,于是亲自发去电报说明了情况。刘伯承这才放下心来。

之后,中野便调集全部兵力,竭力阻挡胡琏和吴绍周的进攻。

最终,他们在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下,成功完成了战斗目标,有力地策应了豫东战役的大捷。

陈老总的怒气

战斗结束后,全军的士气都非常高涨。

当时华野政宣部写了一篇名为“华东军事观察家评开封及豫东大捷”的文章,发表在了《大众日报》上。

结果,陈毅在看完文章的内容后怒不可遏,随即给粟裕发去了电报进行了批评,并说道:“为何不提秦基伟在南线的牵制作用?”

原来文章上只重点写了华野在正面战场的胜利,对中野的牵制功劳却是一笔带过。

作为基层战士,或许只能看到眼前的战场。但作为上级指挥员,他们却是深刻了解中野在这场战斗中究竟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若是没有中野在南线牵制胡吴,秦基伟纵队牵制郑敌五军,华野是不会取得如此硕果的。

其实华野政宣部也不是故意这样写,只是他们一向是以华野为主撰写文章的。中野当然也有自己的宣传部。

但陈老总还是认为这样不好,并表示,在中原战场上,牵制兵力往往要大于攻击兵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

粟裕得知后也表示认可。之后他便派人重新撰写了文章,并在全体作战会议上重点强调了中野的付出。

此后,两军便一直互相协助,共同走向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

【1】6月17日 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举行豫东战役,可可诗词网,2023年3月21日。

【2】中野在豫东战役中的战略配合——在细节中感受历史魅力,个人图书馆,2023年8月14日。

6 阅读:1542
评论列表
  • 2025-03-01 16:11

    陈毅元帅大局观强!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 2025-03-29 14:20

    此时陈毅已离开华野在中野任副司令协助刘邓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