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位考生,抱着一麻袋的馒头参加殿试,康熙说:状元就是你了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6-08 21:59:51
前言

自隋唐始设科举制度以来,科考成为千年选才之法,虽非绝对公正却为众多寒门学子,谋求理想职业提供机遇。

此中既便清代一位贫穷书生,带着一袋馒头赴会试,遭人轻视而康熙皇帝见其才华横溢,竟钦点其为状元。

何以至此?

祖业衰落,寒窗苦读

李蟠,祖籍江苏徐州早年不幸失去父亲,与母亲共同度日。

其母对李蟠极为关爱寄予厚望,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她仍然毫不犹豫地尽其所能,资助李蟠进入学堂接受教育。

李蟠深感母亲之艰辛,努力用功读书时常秉烛夜读,只是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在28岁这一年,李蟠成功越过县试、府试以及院试这三道难关,距离乡试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他也将实现无数学子所憧憬的会试梦想。

面对如此美好的未来,李蟠却陷入了犹豫之中。

他深知母亲为了供他读书付出了巨大的辛劳,白天辛勤劳作,夜晚熬夜纺织。

如果他决定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必然需要更多的银两,这使得他无法忍受继续让母亲承受如此重压。

因此,他找到了母亲,试图与其商议,“母亲,如今我已成为秀才,朝廷每月都会发放粮食补贴家用。

我想留在您身边,帮助您种植庄稼,这样我们一家人共同努力,生活将会变得更为幸福。”

这些年来,李蟠始终感到内疚认为自己是母亲的负担,只专注于学业未能为家庭分担压力。

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向对他疼爱有加的母亲竟然勃然大怒,甩开他的手,坚决地拒绝了他的请求,“你的职责便是专心致志地读书,争取获得功名,家中事务无需你担忧。”

“可是,如果我决定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所需的费用实在过于庞大,儿子实在无力再为家庭增加负担。母亲,请允许我留在您身边,尽心尽力地孝敬您。”

由于此事,李蟠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母亲甚至连续数天滴水未进,这让李蟠心急如焚。

母亲对他说道:“你若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孝敬我,便应该努力读书。

你的父亲离世较早,只剩下我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他生前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光宗耀祖,倘若你真的为了我而放弃考取功名,那么我在九泉之下也无颜面见你的父亲了。”

听闻此言,李蟠含泪承诺母亲自己会坚持不懈地参加科举考试,自那以后,李蟠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历经八载寒窗苦读,最终在省城参加乡试时一举高中。

出京赶考

在古代只有在成为秀才以后,方可有资格继续参加各类考试。

其中,乡试顺利通过者将被授予举人称号,未能通过者需等待三年再次尝试;而一旦荣膺举人之位,即可进京赴考会试。

在京城之中,每一次科考的持续时间均长达数日之久,期间考生须在一个相对封闭且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度过各种生活起居所需,考生必须自行准备足够的食物、铺盖等日常用品。

在众多食品选择中,馒头无疑是最为便捷和实用的一种。

其轻巧易于携带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储藏性能。

李蟠作为一名热爱美食的学子,深知饥饿对考试状态的负面影响,因此他特意携带了一麻袋馒头前往应考。

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李蟠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对于科举考试的热忱却是无比真诚的。

对于他而言,食物的种类并非关键所在,真正重要的是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李蟠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曾为明朝时期的举人,父亲则是南明小朝廷中的拔贡,尽管这对父子在学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但他们仍然将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李蟠身上。

当李蟠在三十六岁那年成功考取举人之时,他并未因此而停下求学之路,而是继续努力攻读,最终在七年后实现了祖孙三代的状元梦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李蟠在考试过程中随身携带了一麻袋馒头,而这些馒头已全部吃完,在饥肠辘辘之际,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向监考官员寻求帮助。

这件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实则牵涉甚广。

在那个封闭的小隔间里,考生需要独立面对一切问题,包括如厕问题,如果让监考官员陪同外出如厕,不仅可能会影响到考试成绩,甚至可能招致纪律处分。

正因如此,在考试过程中保持适当的饮食至关重要,而李蟠不幸违反了规定,向监考官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此事最终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关注。

康熙对于这个考生的行为感到疑惑不已,他怀疑该考生是否懂得遵守规则,为何竟敢于向监考官员索要食物呢?

经过询问后得知,原来李蟠原先所带的三十六个大馒头竟然还无法满足其口腹之欲。

馒头状元

康熙龙颜大悦,随即命令下属将李蟠引领过来,以便让他亲身观察。

当康熙看到李蟠其貌不扬且略显肥胖的身形时,并未感到特别之处,而在得知他能够通过科举到达这样的地步之后,又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必定具备不凡的才华,于是决定亲自测试他的学识能力。

康熙向李蟠询问了诸如军事策略、国家治理、农耕技术、水资源利用以及官员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而李蟠则以流畅准确的回答展示了自身卓越的见识与素养。

听到李蟠的精彩分析之后,康熙迅速调整了之前对他外观的评价,断言他确实具备极高的才华,立刻宣布他为本次科举的榜首。

由于考试过程中不断进食,李蟠因而荣获了“馒头状元”的别称。

尽管如此,李蟠并不在意旁人的嘲讽,因为他已经得到了皇上亲封的状元功名。

此时此刻的李蟠踌躇满志,深信自己大有作为,可惜的是,几年以后他将要历尽艰险,参加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这是公元1699年间的一件事,恰逢担任过状元的李蟠任职满三年后的又一次大考,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

经过三年的考察,康熙对李蟠的表现颇为满意,于是任命他与姜宸英共同担任顺天府乡试的主考官。

对于李蟠,康熙有意锻炼他而姜宸英,因其年逾古稀,可能仅此一次担任主考官的机会,故给予特殊待遇。

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及殿试四个阶段,尽管乡试地位相对较低,但一旦通过即可获得举人资格,具备做官的条件,因此仍需重视。

李蟠和姜宸英均首次担任主考官,但凭借丰富的考试经验,以及相关人员的协助,使整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人严谨安排人员,仔细核对每个环节,严格审查每份试卷,以保证科举公正。

而乡试结束后不久,坊间流传起关于此次顺天府乡试存在官员舞弊行为的传闻,矛头直指李蟠和姜宸英。

传闻详细描述了受贿金额,看似真实可信,引发众多学子的不满,要求朝廷严惩。

得知此事后,康熙大怒,下令将李蟠和姜宸英收押,并命令礼部和刑部彻查此事。

康熙此举旨在安抚学子,他深信李蟠的品行经调查,证实李蟠二人确属无辜。

原来,顺天府作为京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朝中权贵和八旗子弟报考,这些人缺乏真才实学,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通过乡试。

而李蟠和姜宸英坚守原则,拒绝了他们的“好意”,导致这些人未能通过考试。

于是,这些人策划了诋毁李蟠和姜宸英的谣言,导致二人被捕入狱。

了解真相后,康熙释放了李蟠,而姜宸英则因性格刚毅,选择自杀身亡,朝廷发放抚恤金以示安慰。

对于幕后黑手,鉴于涉及众多朝中权贵,康熙未予追究,他只召见了涉案家族的长者,严厉训斥,并警告如有再犯,必将严惩。

结语

此事对李蟠产生深远影响,使他认识到自身性格并不适宜从政,遂辞官归隐,尽管康熙多次挽留,但看到李蟠决心已定,最终同意他离开。

李蟠深知,若继续从政,类似事件恐将再次发生,一旦康熙无法保护他其命运堪忧,因此他选择激流勇退,以求善终。

有时,退却是一种明智之举。

0 阅读: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