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yinRU7体验:从R2R到新架构,再让手机Hi-Fi的小尾巴

KomoWeekly 2023-06-24 01:19:51

呼,认真。

我最期待的设备,终于出现了。

对,Cayin RU7。

这次试玩的目标也很简单,就是想知道 Cayin RU7 和 RU6 在体感上面有多大的提升,从 6 走到 7 的旗舰到底走了多远,进化了多少。

极限级瘦身

只看正面图的话,两者的差别并不多。

RU7 和 RU6 有同样的透明面板设计以及屏幕 LOGO 排列,正面板上覆盖了一块带圆润弧面处理的玻璃板。屏幕尺寸没有太大变化,旁边的 LOGO「R-2R」转变成「1Bit DAC」,诉说著这一代架构的大变化。

机身线条则有一点差异,RU7 底部的两侧做了内凹,底板印刷规格和 Cayin 手写体 Logo 的地方多了两条刻线。

侧边三粒按键从各自为政的单体变成了 MODE 键以及传统音量键组合,菜单设计也还是跟 RU6 一样。

设置菜单透过 MODE 键长按进入,架构改变之后设置菜单里面变成了增益、ALL TO DSD 输出调整、PO 口和 LO 选择以及,依旧只能在默认不操作几秒的情况下自动退出菜单。

要是能够在 MODE 键上面加一个长按退出设置菜单的交互,有些时候用起来会舒服一点。

体积上,Cayin 表示这次做了更加极限的压缩。RU7 会比 RU6 薄了一点,虽然数据上看起来只有 1-2mm 的差距,但肉眼上看会明显一点。

重量则减少了 3g,但实际上手的话差别不大。

接口也依旧保留了 USB-C 和 3.5mm 单端和 4.4mm 平衡接口,USB-C 依旧有金色包边。

配件方面,这次出厂就会自带保护皮套,配套的规格会带上两块磁吸贴纸,方便你贴在手机上面吸附耳放的。这个磁吸结构不是 MagSafe,所以就算用 iPhone,也都要贴磁吸贴纸。

不过相比起需要额外选购的 RU6,一同附属的 RU7 就舒服很多了。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长时间使用的关系,RU7 皮套的紧配度要会比 RU6 要高不少。

以前 RU6 接线都要先顶著另一端才能用力,不然皮套会滑出来,使用的时候也会顶不住地心引力,出现皮套挂在中间的奇怪现象。

RU7 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机身进入皮套的阻尼感做的很舒服,只是取出来会有点困难。不过考虑到小尾巴这种经常出现日跌夜撞的日常,还是不要有取下皮套的时间比较好。

其他配件有 C2C 连接线、USB-C to A 的转接头,转接头上面附带了挂绳设计,应该是让你挂在某些东西上,以免遗失。

从 R-2R 到 1Bit

要讲到配置的话,毫无疑问肯定会提到 R-2R 架构到 1bit DAC 架构的转变。

但如果要我从使用里面解释,甚至直接解释 R-2R 转换到 1bit DAC 架构之间的差异和权衡,那基本就......不可能。

对还没有锻炼出「闻芯辨声」的我来说,目前还没有知识储备来解答这个问题。

当然,我也不会空著。关于这个专业的问题,还是交给非常专业的老板来解释:

『RU6 是 R2R 电路结构,共计 98 颗电阻组成两声道模拟输出(再通过反相后放大并完成平衡输出),RU7 则是 1Bit 电路架构,由 128 颗电阻组成全差分平衡式的数字与模拟信号转换,同时经过三阶有源滤波转为单端信号传输,再经过硬件音量后转为倒相式平衡驱动。如果要简单概括一个差异的话,那由于电路架构的不同,RU6 对数字音乐信号的处理是 All To PCM,而 RU7 则是 All To DSD。』

架构改变之后会影响数字处理模式,但对于一个平时用播放器还是索尼居多的用户,我平时其实基本都不会接触到「All To DSD」。就算 M11 Pro 提供了开关,我也是常关的状态。

所以就算简化到数字处理模式的差异,现阶段我也还描画不出画面和声音。

除此之外,RU6 与 RU7 之间还有其他差异,例如在菜单部分提到的 DAC 采样换成了 DSD64 | DSD128 | DSD256 三档可选,两个接头提供了 LO 口和 PO 口输出,方便再外接其他设备。

两个选项都能够在机内直接开启,不需要进入 app 设置,这个应该就是小尾巴有屏幕的福利吧。

至少我在用 RU6 和 RU7 的时候,都未需要装 app。

另外,RU7 增加耳机和信号接入的监测,拔出耳机或停止播放就会进入待机模式。待机模式下的 RU7 会转换成功耗约 55mA 的待机模式,以优化对于移动设备续航的影响。

但对于我这种大多数只在通勤时使用,耳机音量又相对较大的小米 13 用户,RU7 的待机模式影响不算特别大。

相反,一开始发现输出提升了的 RU7 我还以为在功耗方面也有明显提升。但当我重新接上 RU6 再以相同的音量听一段时间之后发现:

『(消音),其实是小米 13 续航差。』

回到正题,接下来试听时间了。

照旧会分成本地音频和流媒体两部分,本地音乐(DSD、Hi-Res 和常规无损)的部分用播放器接 RU7,有损流媒体 Spotify 以及 YouTube 的部分则直接接入电脑来试。

设置依旧是 DSD256 档位,然后开启 High Gain:

不得不说,RU7 声音展开的时候会有种非常微妙的舒适度。那种有点类似渐渐化开,但也不缺失速度感的声音,刚刚上耳就很讨好耳朵。

RU6 对细节的刻画也非常突出,每一粒音都能够清晰饱满地展示出来,不慢不赶不促,上耳就给人一种尖子生功底超扎实的感觉。素质很强,这个优势也做得很突出,很容易就体现出来。

这里我不是说 RU6 就被比下去,但 RU7 在细节上的表现确实要突出很多,太强了。

乐器与乐器之间,主体和背景之间预留了足够距离。特别是《A9,mello slow-jam》中间安静的部分,作为主体 Saxophone 和背后的演奏不会相互影响,主体不沾底,层次感很容易就出来了。

人声的细节也刻画得非常好,如果你是那种非常了乐意「J」口水声的用家,RU7 的细节绝对会为你带来惊喜。

最初打算用官方自家的 NUC-M12NB1 搭配 XBA-Z5 的做法,是想整个组合的声底变得更厚实,低频效果再出一点,放到 RU6 就获得了相辅相成的作用,组合呈现的润泽感和本身就想要的厚实感。

换上 RU7 的话,原本的作用还在,只是没有接入 RU6 来得明显,听起来也比较「特别」。

这里加上双引号的特别不是贬义,听起来的感觉像是 RU7 在自顾自己地做自己的风格,XBA-Z5 和 NUC-M12NB 这对索尼的老少 Buddy 也少理对面。但两者结合之后,RU7 的风格刚好让声音拉到了靠向自身风格的平衡,听出来和 RU6 的传统味道不同。

但这里并不是说 RU7 组合的低频不够,相反,RU7 的鼓点不仅饱满还有力道,而且弹性还原上面也不会出现人为刻意增加的数码感,顺滑过渡回弹,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整体的能量感也非常富足,要是在上一个部分选择《机动戦士ガンダム UC オリジナル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4》的一系列 Melody,那种大爆棚的感觉则会汹涌而至。

特意换上 3.5mm 的 MS5 去试,除了因为我的 MS5(应该说 2Pin 口)只有 3.5mm 之外,主要还是想试试 RU7 的 3.5mm 表现如何,这部分我也试了 L Gain 的表现。

但试完之后感觉有点多余,两种 Gain 模式下的 RU7 应付我手上的 3.5mm 耳机(MS5 和 MS4)都没有问题。如果用 MS5 为例的话,L Gain 推大概 +10 左右就可以满足需求了,但对于我这种常开 H Gain Mode 的人来说,好像差别不大。

感觉有点像现在还要测真无线的延迟一样,旗舰便携解码试这个,好像也没有太大必要。

回到声音上面,换成 Spotify 和在 YouTube 上面听 Cover,RU7 舒适的声音展开表现还在,细节表现的上限会受限于规格和信息量,但整体的质感依旧,听起来就一个字——舒服。

这个配 Mischa 自己这首钢琴版的《综艺魂》以及后面翻唱的《绝》这种相对安静的歌曲,展开舒适的优势就会被放大。

再加上,索尼录得相当不错。

尽管场景是我们小时候开玩笑揶揄起来的「在芸芸写字台中间放一支咪和一部琴就可以录歌」的模式,但没有受到环境影响,Mischa 的演唱细节都能够保留下来,这样才给到 RU7 足够的发挥空间。

背景中少了原版叠加复杂的和音,Mischa 的声音也被突显出来。我不否认原版有了制成品的味道,但现在 Piano Version 版这种一麦、一琴、一 Mischa 的模式,也是《综艺魂》最主要的正确打开方式。

同样也说明了,音源和播放设备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设备足够好的情况下,音源(不一定是规格)录制的质量足够好的话,体验其实也非常不错。

所以,用 RU7 来看 The First Take 就是正解了。(笑

在 6 与 7 之间

呼,写完了。

如果把接在手机上面的便携式解码和耳机比喻成一抽而褦的葡萄,那旗舰 RU6 的出现象征著 Cayin 种在手机上的葡萄成熟了。

至于 RU7,我觉得更像是不同年份的葡萄。就像出名的红酒会因为不同年份的优质葡萄而闻名,但它们之间会有不同的特点特性一样。RU6 和 RU7 之间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但这不妨碍它们同时高质。

同样是继承自旗舰上的技术和架构,RU7 在表达声音能量感、刻画细节的时候有相当大的优势和竞争力,输出功率和为声音而设的功能也做好做全,实现在自身风格下的平衡。

而在 RU6 和 RU7 之间的取舍与抉择,我觉得更多是风格上的抉择。

RU6 走的是传统的路线,丰厚的声底搭配自身润泽的质感,推出一种很有传统模拟味道的感觉。RU7 的高解析、锐利细节的高素质清爽质感,玩的是现代的感觉。

用个应景的比喻,就像是粽食咸还是甜都是个人取向,真心没有必要分出高下,也存在有两种都食和两种都拒的人。

至于之前已经用上 RU6 的我,已经开始垂涎 RU7 的特质。

虽然真的没有必要为了某一种风格或某一个节目来买一只解码耳放,对我来说它们目前还是工具,还未能进化成玩具。

但,能拥有的话,你又何尝不想呢?对吧(笑——

0 阅读:35

KomoWeekly

简介:一个分享高质数字生活的科技内容聚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