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一个61岁的老人突然冲进政府部门大喊道:“我要举报,陶铸是叛徒!”
部门工作人员疑惑地看着老人:“您是说陶铸将军吗?”
老人咬着牙点了点头:“是,就是他,他是个大叛徒!”
工作人员的脸色古怪了起来:“陶铸将军可不是一般人啊,你有什么证据吗?”
“证据?”老人瞪大了眼睛吼道:“我要什么证据,我是他亲哥,我看着他叛变了!”
这位老人难道真的是陶铸将军的亲生哥哥?他又为什么要举报自己的亲生弟弟叛变?
共赴革命的亲兄弟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上,诸位革命前辈领导了一场又一场的起义,并最终成功建立起新中国。
而在这些起义当中,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称得上最为关键的两次起义,这两次起义的日子也在后来被制定为节日。
其中南昌起义的那天被选为八一建军节,很多人都对此颇为不满。
他们认为,是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决心,是比南昌起义更加重要的一次起义,所以应当将秋收起义发生的9月9日设定为建军节。
对于这样的意见,毛主席给出了耐心的解释:“南昌起义是新中国最为重要的一次起义,秋收起义所达成的成果也比不上南昌起义!”
根据毛主席对南昌起义的态度,可见南昌起义对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性。
而在这场起义中,年轻的陶铸也为革命做出了一份贡献。
陶铸是在1926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便跟随贺龙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又参加广州起义,跟随部队从被打到南。
遗憾的是,广州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陶铸所在的部队也被反动派冲散,并在敌人的逼迫之下逃回了老家躲藏。
虽说起义失败了,但陶铸内心的革命之火却燃烧得更加激烈。
为了反抗反动派的暴政,陶铸在老家组织起一支游击队,靠着手中的大刀与反动派继续斗争。
两年后,陶铸在老家的游击队已经初具规模,而且也和中央取得了联系。
原本陶铸准备带领自己的游击队回到中央,可就在这个时候厦门却出了大问题。
当时厦门地下党出现了叛徒,反动派将四十多名领导干部抓进了监狱。
得知此事的陶铸自告奋勇,带着自己的游击队南下厦门,准备营救这四十多名同志。
1929年5月25日上午9点,陶铸趁着休息日反动派军警看守松懈的时候,先是派六名战士潜伏进监狱当中,紧接着自己带兵从外攻入。
在战士们的里应外合之下,不过十分钟的时间四十多名干部便成功获救。
整个监狱的反动派都被战士们一扫而空,而陶铸和他的游击队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
自此之后陶铸一战成名,被组织委以重任,继续在福建一带发展组织的力量。
在陶铸的努力之下,闽南工农红军游击总队逐渐建立了起来。
就在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一个叛徒的出现导致陶铸被反动派关押了起来。
虽然四年之后陶铸成功逃出了监狱,但是这一次牢狱之灾,却成为了几十年后兄长陶自强举报他背叛革命的证据,而陶铸最终也因此含冤去世。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陶铸究竟和兄长陶自强有什么矛盾?
破败的名门1908年,陶铸出生在湖南省祁阳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父母最早给他起的名字叫做陶际华,寓意陶铸会成长为一个睿智、成功的大人。
陶家在祁阳县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们的而家族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也就是那位文学巨匠陶渊明。
陶铸的祖先和陶渊明乃堂兄弟,曾经在祁阳县当官,并就此在此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因为陶家每一代都是读书人,所以家族一直都没有大富大贵的时候,但也是当地的名门之一。
陶家到了陶铸这一代一共有兄妹四人,分别是大哥陶自强、二哥陶铸、三弟陶柏生以及小妹陶月梅。
四兄妹从小就在家里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
兄妹四人的关系很好,也都对读书很感兴趣。
尤其是大哥陶自强,更是像他的先祖陶渊明一般,小小年纪便出口成章,是祁阳县有名的神童。
而陶铸、陶月梅和陶柏生虽然读书比不过大哥,但也都是聪明机灵的孩子,读书成绩也相当不错。
在那个年代,想要供家里四个孩子读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陶铸的父亲曾经参与过同盟会,甚至还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参与者,所以也有能力满足一家的开销。
就这样兄妹四人在父亲的庇佑之下,一边努力学习,一边长大成人,生活得好不幸福。
只不过这样的幸福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在1918年,陶铸十岁的时候便完全破碎。
1918年年初,一伙流寇路过祁阳县。乡亲们担心这些流寇会为非作歹,于是陶铁铮便站了出来请这些流寇吃饭喝酒,以此要求他们不要对乡亲们下手。
流寇颇讲义气,真的没有为非作歹便离开了祁阳县。可是陶铁铮却因为这次行动,被袁世凯政府打上了“通匪”的标签。
虽然母亲早早便带着陶铸、陶自强、陶月梅三兄妹躲藏了起来,可留下的父亲陶铁柱和老三陶柏生都被反动派带走并杀害。
失去了一家之主后,陶家也就此没落。虽然不至于吃不上饭,但也不够供三个孩子读书。
于是被称作神童的哥哥陶自强,成为了家里唯一能上学的人,从此哥哥吃白米饭,他喝萝卜缨子汤
等到稍微长大一点之后,陶铸在母亲的介绍下,成为了安徽芜湖一位老木匠的学徒。
命运的歧路陶铸虽然比不上哥哥陶自强神童般的资质,但也是聪明好学的孩子。
其他人要学七八年才能掌握的木匠技艺,陶铸不到四年便已经出师,帮着老木匠一起干活,赚到了不少的钱。
这些钱除了用来支援母亲之外,陶铸还能余下不少的钱买书学习。
在接触到了先进思想之后,陶铸产生了参与革命的想法。
这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报国救民的志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为惨死在反动派手下的父亲报仇。
1925年,陶铸借了好友一小笔钱,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报考了黄埔军校。虽然这一次因为发挥失常落榜,但次年陶铸还是成功考进了黄埔军校。
1926年陶铸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陶自强也一同加入。
两人在约好一起为父报仇之后,便各奔东西,为革命奉献自己的青春。
1933年,陶铸被捕之后,他在监狱里被反动派残酷地虐待,要求他背叛革命。
但是陶铸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无论反动派如何虐待自己,也始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甚至站在法庭之上直言道:“不论什么时候,我都是中国共产党人!”
也是因为陶铸的刚正不阿,反动派最终判处他无期徒刑,准备将他永远地关在监狱之中。
受到反动派不公正的对待之后,陶铸也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是每天鼓舞其他被囚禁的共产党人,带领大家一起与反动派作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铸和其他战友被组织救出。
重见天日的陶铸在此后成为了湖北省委常委,建立起了鄂中游击队。
而这支游击队,便是后来新四军鄂豫挺进队的前身,陶铸也因此被陈毅称作“二野和三野的鼻祖”。
1940年,陶铸回到中央担任军委秘书长,主要负责整理军事相关的资料。
对于毛主席来说,历经磨难的陶铸已经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才子,无论把他放在哪个位置上都能发光发热。
解放战争开始之后陶铸又来到东北,在辽吉一带建立起了根据地,为东北地区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纵观陶铸的一生,他可以说是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所有。而在被反动派抓捕之后,无论受到怎样的虐待他都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1947年陶铸在辽吉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