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一个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谁是曾文正?文正,是曾国藩的谥号,这是文臣谥号中的最高荣誉。
可是你知道吗?得到如此肯定的曾国藩,在30岁之前跟普通人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是说很平庸的一个人。除了喜欢大吃大喝,爱吹牛,还有好色,脾气暴躁,给人一种烂泥扶不上墙的感觉。
据说他父亲千里迢迢地从湖南老家到北京,就是想安享晚年的,后来看到儿子如此不争气,一气之下连夜跑回老家。可见曾国藩是多么没有出息。
可是在30岁那一年,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说自己要做圣人。
有了这个目标之后,他的人生才开始开挂,不仅位极人臣,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半个圣人”。
那么,曾国藩到底做对了什么,让他的人生从30岁起就开挂了呢?
1、修身
刚刚进入仕途的曾国藩意气风发,自我感觉良好,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一言不合就争吵,即使是关系亲密的同乡也不例外,他的口无遮拦让对方十分生气。
更夸张的是,曾国藩的同僚没有一个喜欢他的,很多人看到他就远远地躲开,更别说同席吃饭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
后来曾国藩读了《了凡四训》,被其中的一句话打动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于是幡然醒悟,毕竟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就是希望自己获得重生。
从此以后,他就开始反省自己的恶行,决心从修身上去改正,即使像早上起不来这样的小事,他都骂自己一无所为,可耻!就连自己吟诗作赋这样的爱好,没有把精力用在有用的学习上,也骂自己可耻。
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反省,把身上的一点点恶习改变,让曾国藩脱胎换骨,同僚朋友都看到他的变化,也都愿意与之交往。胡林翼就这样评价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
我认为一个人做到曾国藩这样的修身,敢于改变自己,就一定可以避开很多祸害,也让自己成为一个得道多助的人,人生怎能不开挂?
2、用笨方法
据说曾国藩小时读书很努力,可是一篇文章背了很久都记不住,藏身在梁上的小偷都看不下去了,就从梁上下来,把他的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就跑了。
这虽是一个笑话,但也说明他不是聪明人,甚至有点笨。后来长大了去考秀才,考了6次都考不上,这在同龄读书人中算是比较失败的了,直到第七次才考上。
曾国藩屡考不中,除了自己有点笨之外,父亲曾麟书死记硬背的方法也是一大原因。不过死记硬背却被曾国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甚至这种精神刻在他的骨子里。
后来不管做什么,包括带兵打仗他都用上了笨方法,因为他知道“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即使像读书这样的习惯,他都是一次只读一本,读完了再读第二本,即读书不二。
打仗更不用说了,曾国藩不会用什么兵法,在跟太平天国打仗时都是挖战壕,修壁垒,一步步把敌人困死的,还不费一兵一卒。这种最笨的也是最有用的方法,他却屡试不爽。
假如你没有过人的天赋,又没有强大的资源,凡事只靠自己的话,与其到处找各种方法走捷径,不如老老实实用笨方法、下苦功夫,像曾国藩一样把一个笨方法用到极致,人生就能开挂。
3、识人
曾国藩有一段时间痴迷于看相,还写了一部《冰鉴》,这让他在识别人才时非常有用。他曾说过“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可见选贤举能是多么重要,这也是他走向人生巅峰的一大法宝。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你一定见过“刘铭传”这个名字,他就是曾国藩第一眼看到就想推荐的人才。据说有一天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让他给这三个人安排合适的职位。
曾国藩看了几眼之后,就跟李鸿章说第三个看上去堂堂正正,大义凛然,可以担当重任。因为这个人说起话来不卑不亢,不像另外两个人,不是谨小慎微、忠厚老实,就是举止轻浮,喜欢巴结。
这第三个人就是后来收复了台湾,大名鼎鼎的刘铭传。
据统计,当朝大约有40%的官员都是曾国藩推荐的,他不仅为朝廷举荐了人才,还为自己打下坚实的人脉,这是花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论语》中有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管结交朋友,还是识别人才,都是如此。
只要善于识人,走到哪儿都不会吃亏,结识的贵人越多,自己的人生越容易开挂。
曾国藩的逆袭,不是他运气有多好,而是他实打实地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带来的改变。他从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毛病之后,就用了十二条日课去改变,可谓抽筋剥皮,这是非常痛苦的。
像早起这点小事,做起来也是很痛苦的,更别说其他的了。
曾国藩就是一点点地改进自己,并肯用笨方法,下笨功夫,加上善于识人,才让他的人生从此开挂起来,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