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水果,放着好的不吃,非先吃烂的。结果,一口好的没吃,全放烂了一边搓着衣服,一边抱怨腰快断了,(为啥)洗衣机放着不用?放太久了,放坏了,不转了……”
网友@OWEN欧阳子文创作的歌词将老一辈人“没苦硬吃”的集中表现“贴脸开大”。年轻网友听了表示,“弱弱地问一句,怎么才能发到家人群并不被骂?”
网上还流行着一个梗:“先苦不一定甜,但先甜一定甜……”梗归梗,背后折射出的是代际之间对苦与甜的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从艰难环境中走出来的老一辈人,偏好先苦后甜、“没苦硬吃”,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过度未雨绸缪,也会令他们缺乏松弛感。而年轻人“没福硬享”,也不该简单地被视作吃不了苦,不愿奋斗。
“大家不应将苦难美化和崇高化,亦不应在没有挫折时刻意制造挫折。相较之下,年轻人在苦的时候会苦中作乐,有福时也能尽情享福,应被看作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01 “没福硬享”“没苦硬吃”
成网络热梗
“当代年轻人没福硬享,老一辈人没苦硬吃”,纳闷了,怎么最近刷手机,总能看见这几句话!
原来,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博主发布了一条视频,称某医院病房里,有两位住院的老太太,一位是顶着烈日在地里捡40斤小麦累到犯病,已住院半月;另一位老太太也是不顾身体硬要下地收麦子和蚕豆,虽然子女花了大几千元路费请假回家帮忙,但老人还是累到住院。
网友发布的视频
看完视频,网友们的内心os:“我的老天,这是何苦呢!”
在高达2.4万评论的视频背后,是这一现象引发的年轻群体的集体共鸣。
点开评论区,仿佛到了民间《吐槽大会》现场,那些长辈们吃过的令人哭笑不得的苦,被年轻网友们一一拿出来“会审”:
我奶奶也是这样累病的,一次住院就花了五六万元,现在还在卧床,请了保姆伺候,保姆一个月工资5000元;
家里金毛生病了,我的活爹心疼钱,不去宠物医院,自己在家给狗打针,(结果)被狗咬了,他自己打疫苗花1000多元;
买一箱苹果,不烂不吃,烂一个吃一个,结果吃了一箱全是烂的;
笑拥了家人们,怎么有人活生生把日子过成了段子?
看不下去老一辈“没苦硬吃”的年轻一辈,也有一个反映他们生活理念的热梗——
在博主@OWEN欧阳子文创作的“没福硬享”音乐视频中,“20元一瓶的水,我高低得尝尝是什么味儿”,一个案例就高度概括了年轻人的行事准则。该音乐视频魔性的歌词和鬼畜的曲风,一时间引爆话题。
有“大聪明”网友总结:这就叫“勇敢的人先享福”。
02 什么是“没苦硬吃”
“没福硬享 ”?
一番吐槽下来,大家已经get到了“没苦硬吃,没福硬享”梗的含义吧。
老一辈人“没苦硬吃”的种种表现,概括来说就是勤俭节约过了头,宁愿在生活中忍受不便,也不想浪费资源或“心安理得”地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
对他们来说,不吃新鲜水果和饭菜,甚至从坏的开始吃,是一种节俭和对资源的珍惜。
但奈何往往是本着“先苦后甜,省点是点”的精神,为了节约三元五元,最后生病多花好几千元……
此处,手动复制粘贴一位网友的话:我既心疼他们的付出,又不理解他们的自我感动。关键是还没法反驳。
与老一辈人的“没苦硬吃”形成对比的是,年轻人“没福硬享”则更多地体现着他们“别致”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
即时满足,该吃吃,该喝喝,明天的事情后天再说。
想吃蛋糕又没到生日,就罢了?不存在的!
“我家高压锅今天二十岁了,随便找个理由,怎么着都得庆祝一下。毕竟,对我的‘独生嘴’好点,怎么了?”
网友晒给自家高压锅“过生日”的帖子
在消费理念上,年轻人更倾向于花点小钱,讨好自己。
反正生活开支稍微增加,也不会对整体财富状况造成显著影响,没理由在生活中苛待自己。
(说人话)就是主打一个“省这点儿也富不了,花这点儿也穷不了”。
每次想买东西舍不得的时候,脑子里另一个我就会对我说:“你难道不爱自己了吗?”
03 老一辈人“没苦硬吃”:
福是享不了一点儿
网络上,对于家中长辈“没苦硬吃”的吐槽多集中在“为省电费,夏天不舍得开空调”“剩菜一直吃,结果新鲜的蔬菜被放烂等等”。
这些可以说是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写照,但没什么个人特色而言。
接下来的桦姐才是堪称“没苦硬吃”界的典型代表。
桦姐马上80岁了,很多生活习惯在外孙女阿娇看来,都是“没苦硬吃,有福不享”。
“那些没必要吃的苦,她吃的可太多了。”阿娇用报菜名一般的语速,把桦姐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名场面数了数:
袜子从来不穿新的,专挑破的一直穿,脚跟处打满补丁;
皮鞋一存就是好几年,直到鞋面掉皮,鞋底酥烂,丢进垃圾桶;
有洗衣机不用,什么都要纯手搓,你以为只是怕费水,其实还怕洗衣机搅坏衣服;
家里有好几把新雨伞,都藏起来了,用的总是那把“蔫头耷脑”的。
此处强行空格,让阿娇喘口气。
大热天舍不得坐公交,走回家,到家跟小辈们说“可了不得,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没走几步就哗哗流汗”,边说还边拿出半节卫生纸擦汗,擦完满脸纸渣渣……
嫌湿纸巾一片太大,都是剪一半用,再把剩下的一半塞回去;
桦姐打满补丁的鞋
桦姐之前一个人住在老家的小县城,没苦硬吃,也没人管。后来,阿娇的女儿出生,桦姐千里迢迢来北京和外孙女一家一起生活,但她的那些“优良传统”却改不了一点儿。
比如,常去小区楼下翻垃圾桶,乐此不疲地发掘被人遗弃的二手好物,然后如获至宝似的拖回家。
桦姐开心了,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阿娇却有苦难言。
不过,阿娇有时也会见招拆招,那些被桦姐捡回来的快递箱或外卖纸袋,阿娇丢出去前,会特意撕烂。“不然她还会再捡回来偷偷攒起来。”
网友评论
家里人都能打心底里理解桦姐,也很心疼她。
桦姐的成长历程,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桦姐一直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的限制,资源的稀缺,使得她亲历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勤俭持家,于她而言,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特殊时代教会她的一种生存智慧。
如今,想要彻底改变这些,并非易事,家人也只能以尊重为先。
虽然夸张了些,但类似桦姐家这种代际差异,并不是个例。这在这种差异背后,不仅有年轻人和老一辈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更有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与个人价值观的综合差异。
网友@欧阳创作的音乐视频
04 年轻人“没福硬享”:
没必要的苦吃不了一点
当老一辈还在不解,“生日一定要吃蛋糕吗?”“过节一定要下馆子吗?”
小一辈已经反其道而“思”之,开始自问,“蛋糕一定要在生日吃吗?”“下馆子一定要过节才能去吗?”
如果用四个字来解释这一现象,这就叫“代际差异”。
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的美好体验是值得投资的,比如情绪价值和感官满足,即便这种投资在短期内看似有些奢侈。
依然拿阿娇来说,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点滴小事,在桦姐“有福不享”的衬托下,件件都算得上是“没福硬享”。
本想能省点钱就吃顿方便面,结果在面里加鸡蛋、火腿肠、大虾、火锅丸子、肥牛卷,硬生生吃出豪华麻辣烫的感觉。
阿娇的豪华版方便面
想喝奶茶,但是一杯16元,外卖满20元才起送,那只能喝两杯了,毕竟不能不喝。
“我也是看网上大家说那个一杯奶茶不起送,买两杯的事情,才知道这属于‘没福硬享’,在这之前我没觉得这有什么,毕竟钱也都是自己努力奋斗挣回来的。”阿娇说。
老实说,以上年轻人“没福硬享”的例子如果单拎出来,可能叫人觉得无关痛痒。但与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一对比,这种“平平淡淡的幸福”好像就被放大,再放大了。
小编也发现,一些网友会将年轻人“没福硬享”与不能吃苦、不愿奋斗挂钩。但吃苦和享乐并不是对立面。
阿娇说,有时候你看到人家是在享受生活,过得潇洒快乐,并不意味着人家没有在某些领域辛勤工作或刻苦钻研。
“眼前的苦不是苦,你说的福是什么福?”在年轻一代那里,苦和福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苦”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包括精神上的压力和挑战,是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工作压力,精神上一种长时间的焦虑和不安。
简而言之,苦,也是宝宝心里苦。
而“福”对年轻人来说,也不再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仅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有了新表达——情绪价值。
这点也不难理解,网上不是天天有人喊“拯救乳腺”(随着“生气会长乳腺结节”的健康知识被越来越多人重视,大家开始把网上看到的过程糟心、结局大快人心的帖子形容为“拯救了乳腺”)了。
大学老师谈苦乐观丨
年轻人是给自己的生活“开出一朵花”
为了深入探讨年轻人“没福硬享”,老一辈人“没苦硬吃”这一话题,挖掘代际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情绪,小编也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老师聊了聊。
北青报:在您看来,当代一些年轻人为何更倾向于及时行乐,而老一辈人则常常偏好先苦后甜,延迟满足?是否有社会、经济或文化因素在其中起作用?
董晨宇:老一辈人偏好先苦后甜,我深表理解。在过去资源有限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往往会本能地为未来有可能要面对的困境做准备。我家中的长辈也有类似的习惯。
当代年轻人更多地倾向于及时行乐,这里的“乐”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冲动消费。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消费也是理性的,有时甚至是迟疑的。比如,买袜子他们也会去拼多多、1688这些平台买价格低的。
然而,这些操作也不妨碍年轻人对情感的需求日益升级。他们追求的“乐”更多的是情绪价值的获取。演唱会经济的兴起便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年轻人愿意适度花费,以换取一晚上的极致情感体验,这种支出不仅不会对他们的核心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还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有何不可?
北青报:您认为“苦”和“乐”在年轻人和老一辈人口中所指代的内容是否有所不同?这些概念是否也存在代际差异?
董晨宇:在老一辈人的语境中,“苦”往往指代他们在资源匮乏时期亲历的艰辛,而“乐”则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满足,即不再为基本生存问题而忧虑。我曾听我家中的长辈感慨,如今的生活如此美好,他们从艰难岁月中走来,觉得温饱无忧就是“乐”。
相较之下,当代年轻人对“乐”的理解更倾向于情绪和情感上的即时满足。现代的“小美”型消费,如演唱会经济,逛街买些精致的小物件,尽管花费不多,却能迅速营造出美好瞬间,提供感官和情感的愉悦。这种及时的情绪满足反映了他们对生活质量的新需求,也揭示了代际之间的显著差异。
北青报:一些网友认为,年轻人崇尚“没福硬享”意味着不愿奋斗,甚至跟佛系、躺平的心态挂钩,对此,您怎么看?
董晨宇:在现实生活的重重压力下,年轻人的生活已经颇为艰辛。如果他们偶尔花点儿钱来犒赏自己,我们便将其视为不愿奋斗,则显得有些苛刻。我认为“没福硬享”与“躺平”、“佛系”并无实质关联。相反,我对“没福硬享”的理解是年轻人在泥泞的生活中给自己暂时开一朵花,这种心态恰恰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我疗愈。
北青报:您认为“没福硬享”和“没苦硬吃”这两种生活态度是否完全对立?是否存在一种折中或调和的可能?您建议年轻人抱有怎样的苦乐观?
董晨宇:我并不认同将年轻人“没福硬享”简单地视为他们吃不了苦,不愿意奋斗。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将苦难美化和崇高化,亦不应在没有挫折时刻意制造挫折。
老一辈人有时会紧绷着弦,一直提防着未来可能有的问题,过度未雨绸缪,从而缺乏松弛感。相较之下,年轻人在有苦的时候学会如何苦中作乐,有福的时候尽情享福,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吧。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实习生 贾依明
统筹 | 林艳 张彬
图片 | 受访者供图、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