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997年的编务,还能想起一些做的工作,如征求各方意见,查找不足;针对读者意见,采取改进措施;上了夜班,继续上白班。
一、征求意见,查找不足
1月16日上午,保定日报编辑部请来张雨生、韩成武、许来渠、赵新、王儒宗、王凤梨、张志明、陈文增、杨宝赋等专家、学者和文艺作者,召开了文艺副刊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如何办好副刊的意见。我和李总编,主管副刊的王副总编到会听取意见。
副刊室霁主任首先简单介绍了副刊1996年的情况:日报副刊每周两个版——《百川》和《周末》,设计了一些新栏目,编发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如张雨生的杂文、薛子英的《山之恋》、贾瑞增的长诗《保地咏史》等,搞了中秋赏月诗会、远达笔会、满城陵山笔会和莲池赏菊诗会等。并培养了一批业余作者。
与会的报社领导都表示,感谢各位对副刊的支持,希望毫无保留地多提意见。来宾发言内容概括如下:
张志明(著名诗人、满城县文化馆馆长)

副刊搞得不错,就是容量小,总被广告挤占,上稿不容易,“是安心办得不让人们看了拉倒”。星期刊应该恢复。
韩成武(著名诗人、作家,河大中文系主任)

副刊整体办得不错,团结了保定市一大批文学作者,思想性、艺术性有一定档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照顾方方面面,把一些差的文章放到重要位置。希望配合旅游年,组织作者出去写一些东西。
许来渠(著名文艺评论家、河大中文系教授)

搞了宣传教育,又搞了文化传播。栏目都不错,培养情操品德,活跃人民生活。对路子,符合人民的要求,具有可读性。一版丹心,竭诚为读者服务。副刊与读者最密切。希望版面不要被挤掉,广告不要太高,栏目要多一点儿,个人专栏不要开得太长,不要越过一季度。晚报副刊可以突出趣味性,日报副刊要讲质量,出精品,突出艺术性。
王儒宗(市文联主席)
日报副刊在全国地市级报刊中,水平比较高,体现了保定人的文化层次。日报是党报,有引导的职能,副刊定位要注重示范和导向作用,晚报副刊可以杂点儿,趣味性更强一点儿。在提高上已有很高水平,还要培养新人下工夫,开一些园地,刊登年轻人的带有新人风格的东西。要尽量少登照顾性文章。个人专栏要保持住水平和风格,不宜开得时间太长。
张雨生(著名杂文家、散文家,保定军分区副政委)
《保定日报》在地市报中,品位是上乘的。副刊要有可读性,讲究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党报提高品位,要靠思想性、文学性。思想性主要通过杂文体现,文学性通过散文来体现。保定有文化底蕴,作家也多,只要组织一下,出点儿题目,这种稿件就能来。
赵新(著名作家、市作协主席)

要在提高文学性上下工夫,有一些稿子干巴,令人读不下去,起码得文笔流畅。周末比百川好一些。副刊代表着保定的文化水平,是保定文化的窗口,所以选稿一定要严,适当有些名家的作品,提高知名度。可组织一些活动,约一些作家,重点写一些。要注意培养业余作者。他们上稿子后会激动很长时间,要多成全。
陈文增(曲阳定瓷有限公司)
办好副刊是增加发行的重要方面,要发挥在格律诗上的优势,发挥保定作家群的作用,挖掘新人,争取把副刊办得更好。
杨宝赋(易县)
希望副刊办得更有特色。
王风梨(保定日报报业开发总公司)
要保持高品位,不能媚俗。希望多刊登一些书画作品,多策划一些活动。

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我表示,将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副刊的工作,将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多下功夫。将给保定作家群提供阵地,开名家专栏,同时扩大发稿面,培养业余作者,为办好副刊做更大的努力。
10月17日,还组织过一次读者座谈会,向社会征求意见,重点是对于报纸明年扩为八版的意见和要求。从发言看,读者对于报纸报道领导太多,报道群众太少意见比较大。发言简记内容如下:
烟厂杨军经理
报纸信息量不足,看着不过瘾。一版一般就浏览标题,上面新东西不多,说教多,可读性低。发的那些领导讲话,和群众关系大的不多。二版刊登的管理经验介绍、先进典型,也觉得内容平平。爱看实事版、社会生活版、文艺版。后两种可读性比较强。总之,政治说教过多,官话太多,和群众关注的东西有距离。我看报纸只溜标题,有兴趣的读一读。关注的政策信息也读一读。报纸在平衡领导和群众的不同需要上,还要改进。广告应该搞活一点儿。
杨三启(北市区)
应生动活泼点儿,不能和中央、省的报纸重复。代表市委讲话,不是要丢掉老百姓。标题应从百姓关注的角度提炼,应该有具体的内容。要想办法把为机关负责和为读者负责结合起来。三版和副刊比较有可读性。经济版要围绕热点多做些报道,像“福河报道”,把热点、难点提出来,再做一些分析。要提供外地的信息,增加开放度。有的消息,后边怎么干写得太长,没人喜欢看。中青报、妇女报的标题新颖,吸引人。扩版(试刊)后,信息量没有相应增加。
王长江(富昌中专)
支持扩版,这顺应了大潮流。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要统一起来。读者都知道的旧闻要少登。教训人的文章人们不愿意看。要直面社会生活,要正视需要改进的东西,要抓热点,有辣味儿。几个书店都卖《保定日报》,11点都卖完。有的读者就在书店订阅,日报正在努力贴近群众。同一个版上有“政治·法律”、“法律·人生”,有雷同的感觉。报纸的标题新闻比较少,应该用较少的版面,反映更多的内容。要闻版的专栏,要保证每天一篇,字数不必太限制,可短一些。现场短新闻、昨日新闻应加强。经济版,应增强针对性,有时可写一些长文章,如解决企业亏损问题。教育版是否办一些专版,报道有特色的学校。报纸要贴近群众,就群众关注的问题,答疑释惑,多发一些思考性文章。名人访谈录可以搞一些,可以发“保定历史上的今天”,发“八面来风”报道外地新闻,搞一些文摘性的东西,整版的广告还是要少一些。差错问题还得注意,特别是注意常识性的差错。
烟厂董主任
一版让人有给市领导摆功的感觉。口号太多,搞不清哪个是中心。二版有时候是否在照顾面儿,报道的内容价值不大。三版,诗歌的水平不高。广告太多,加起来有一版,造成信息量小。
杨新平(一中)
人们对一版意见比较集中,死气沉沉,官气沉沉,行政太多,生活太少。官员的日常工作算不算新闻?能不能在能做的范围内更活一点儿,生活多一点儿,官气小一些,民气多一些,生活多一些,新闻多一些?官方行为最终为民,能不从这个角度写?
明年扩版,建议从5个方面改进:宽,报道幅面要宽,记者要下去;活,所有版面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活,要更有朝气、时代气息、生活性、兴趣性。新,要有新闻的话题,记者要主动去找新闻。有的是新闻的东西,但记者开掘不够。真,要多讲百姓的真心话。可以让职能部门领导就百姓关心的问题对话。巧,标题可换新角度,处理得巧一点儿。报纸刊登征订进度,影响不好,给人以强制征订的感觉。
赵西林(私营企业)
希望扩版后,少登领导喊口号,多登办实事,多登改革的典型。把报道搞得通俗点儿,少用专业名词,现代八股没人看,一般文章宜短不宜长,精品、适合群众的可长一些。多登一些典型,尽量把典型写得活一些。
万志斌(唐县工商局)
希望压缩领导讲话,压缩广告,增加信息含量,增加经验报道,增加读者来信。希望扩版后,专而不死,活而不乱,定位协调。抓好评议,多发表明报社自己态度的文章,引导舆论。

二、针对读者意见,采取改进措施
从1995年、1996年,到1997年,每次到基层征求意见,都能听到读者对领导报道过多,广告刊登太多的抱怨。可有关领导的报道不是报社能够左右的,市领导怎么安排就得怎么办,改进的操作空间很小。于是,我就盯上了广告,要求各版版面编辑安排广告不得突破规定的比例。这就和广告部发生了冲突,因为他们经常需要超比例发广告,版面编辑不答应,他们就来找我,软磨硬泡,有时还因此闹得不愉快。
后来,广告部的人就把此事反映给了李总编。李总编没有跟我协调此事,而是出台了一个文件,规定广告可以占用更多版面。文件规定:《保定日报》每周保证一至两个整版,整版刊登时间以广告部提前一天报版为准。如有特殊情况,再增加可作临时调剂。平时二、三版保持二版18公分,三版16公分,副刊版10公分,四版可至半版。保证报眼广告刊发,如有特殊情况,也可将报眼放在一版右下角。

有了社里的文件,我也得执行,想减少广告比例,只能等到1998年扩版之后了。
领导报道和广告,找不到减少的途径,只好接受现实,读者有意见也没有办法。于是我开始想别的办法,如前边提到的集约经营版面、举办人物消息、精品消息征文。另外,我也还想从新闻照片上有点儿突破,就特意召集摄影记者(5月20日),针对照片的内容、画面、说明提出了一些要求。
关于照片内容,要求少些一县一区一厂一村一店成绩的,多些事件的,人物的;少些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商场售货的片,多些有新闻价值的;少些各级领导的,多些普通百姓的。对于将于7月试刊的生活版,要尽快提供一批有艺术性的新闻片或非新闻片。
关于照片的画面,要求新鲜(有新意);自然(不摆布,不呆板,不是坐着一帮人);有美感(丑的、痛苦的、不和谐的,不能再发);能说明事件的内容(不能为了形式而害意);适合印刷的(有反差、有层次、有亮度)。
关于照片的说明,要求有5要素;突出核心事实;突出读者关心的内容;不要套话。

不久,摄美部拟定了《关于加强新闻摄影的若干办法》,提出新闻照片不应是文字报道的附庸,而应是一种独立的发挥着独特效能的形象新闻载体。摄影记者应当首先是新闻记者,会识别新闻,抓住新闻。摄影记者要以新闻为主,艺术创作为辅,保证报纸的新闻作品,新闻摄影要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基层。


对于文字记者,我也在全体会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即入眼、入脑,引起共鸣。入眼是前提,标题要醒目,内容要吸引力,看一眼就能引起阅读欲。入脑是关键,不讲套话(套上级)、空话、大话,讲实话、真话,讲通过调查发现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共鸣是目标,要从读者角度提问题,掌握过硬材料,分析讲求逻辑,符合规律,从而赢得读者认同。
三、上了夜班,继续上白班。
保定日报编辑部的夜班,需要每天都有副总编值班。保定市报的时候,是杨总编常年上夜班,两报合并前,杨总编退休。两报合并后,改为副总编(不包括管摄影的副总编)轮流上夜班(实行之前的第一个月,我上的夜班),一人一年。上夜班的副总编这一年只负责出版部的工作,他原来负责的工作由别人代管。印象中前两年先后上夜班的是王副总编和胜副总编。
我上夜班后,主持《保定日报》日常出版的工作不方便交给其他副总编,我就上了夜班后,仍然干我原来的工作。一般是下午下班时带回需要审改的稿子,晚饭后看一部分,10点去上夜班。次日凌晨2点下夜班。回家睡觉一般到9点左右。起床后,单位有急事要处理就去单位,没有急事就审改带回的稿子。下午则正常上班。这样的紧张工作状态,持续了一年,直到1998年9月30日。
我上夜班后,夜班的人都反映新的《劳动法》规定加班和节假日加班要发两倍和三倍的工资,而我们一直执行发正常工资。我按照《劳动法》拟定了一个新的办法,请李总编签字时,他给否决了。夜班只好仍然执行原来的标准。

我上夜班时,先与版面编辑议定安排方案,出了大样后再认真阅览,要堵住所有出现的问题。我是最后一道关,我签字后,印刷厂就可以制版、印刷了。
我手头还保留了1997年12月15日的一张大样。

(除来宾照片来自网络,其它照片原件由笔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