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有的5种鹿介绍,其他国家没有

动物记录本 2024-04-29 11:18:05

(本文全长1800+字)

1.白唇鹿

白唇鹿是一种鹿科、鹿属动物,体型高大,体长为100~210厘米,肩高120~130厘米,体重130~200千克。其头部略呈等腰三角形,额部宽平,耳朵长而尖,眶下腺大而深,十分显著,可能与相互间的通讯有关。

白唇鹿最为主要的特征是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因白色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侧,所以得名。此外,其通体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无绒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别。在臀部尾巴周围有黄色斑块,因此当地人也称它为“黄臀鹿”。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干扁平,故也称其“扁角鹿”。

白唇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栖息地海拔约在3500\~5100米,植被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它们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白唇鹿以集群方式活动,群体的规模因季节和栖息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白唇鹿仅在中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高山草原地区,包括了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西藏、云南北部五个省份。由于白唇鹿数量稀少,它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麋鹿

麋鹿,是一种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它的外形特征独特,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但与其他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因此又被称为“四不像”。

麋鹿的角形非常独特,其形状与其他鹿的犄角正好相反,前杈再分小杈,而后杈几乎不分叉。此外,麋鹿的头部较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非常显著。其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麋鹿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在夏季,麋鹿会求偶发情,这比其他大多数鹿类都早一个季度。

4.黑麂

黑麂,也被称为青麂、红头青麂、乌金麂、蓬头麂,属于偶蹄目鹿科鹿属哺乳动物。

黑麂的体型较大,体长约1米,体重约为21公斤。其体毛主要呈黑褐色,头的两角之间及周围有棕黄色毛簇,尾背为黑色而腹面纯白,臀缘及足基部靠蹄处亦呈白色。雄性黑麂有短角,基部通常分一小叉,而雌性则无角。

黑麂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等地。它们栖息于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区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其通常多在晨昏活动,具有惊人的游泳本领,并有游走觅食的习性。

黑麂是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包括灌木嫩叶、杂草、伞菌及落果,偶尔也吃动物性食物。

黑麂的寿命通常为10-11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雌性在哺乳期内会再次怀孕,但大多数雌性会在断奶后才发情。

由于过去过度捕猎和受到豺、狼等天敌的威胁,黑麂的数量逐渐减少,分布区也大大缩小,且有日趋缩小的可能,黑麂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5.毛冠鹿

毛冠鹿,也被称为青麂、黑麂、隐角鹿、簇鹿等,属于偶蹄目鹿科毛冠鹿属的哺乳动物。

这种小型鹿类雄性体长1米左右,肩高约半米。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额部有一簇马蹄形的黑色长毛,因此得名为毛冠鹿。此外,毛冠鹿的毛很粗,近乎刺状,呈现出蓬松的模样。它的头短,有特别大的泪窝,上犬齿长大,稍向下弯,露出唇外,眼小。腹面呈现白色,耳端、耳基和吻侧有白色的毛。

毛冠鹿主要栖息于高山地带,活动于海拔1000-4000米之间的竹丛、草丛、灌丛地带,亦在河谷的丛林以及山上的森林中活动。它们经常成对出现,黄昏时活动频繁,善于隐蔽,因此较难被发现。毛冠鹿以草类为主要食物,尤其是种子植物以及蕨类和伞菌。

毛冠鹿在中国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北部、湖北、四川等地。毛冠鹿姿态优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同时其也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中国全国毛冠鹿资源量估计有40-50万头。

6.赤麂

赤麂,也被称为红麂、印度麂、角麂或吠鹿,因为是国内特有,也被称为“中华鹿”,属于鲸偶蹄目鹿科麂属哺乳动物。

赤麂的体型中等,脸部相对狭长,前额至吻部的毛色微黑,额部具有一个明显的V字形黑纹,雄兽具有长而窄的角,而雌兽则无角,但其额顶相应部位微有突起,并有成束的黑毛,如同角茸。

赤麂的体毛主要为赤褐色,下颌和咽部为淡白色,胸部为棕色,后腹部由淡黄到纯白。其鼠蹊部、臀内侧及尾腹面均为白色,而四肢则是赤褐或棕黄色。

赤麂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诸省区的林区,如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它们主要栖息在山地、丘陵地区的灌丛和低海拔阔叶林,草丛也是它们常活动的场所。

赤麂是独居动物,但在雌麂发情期会成小群活动。它们生性胆小且机警,听觉非常灵敏,晨昏活动频繁,白昼活动较少。赤麂的活动范围和取食地点相对固定,主要采食各种植物的枝叶、嫩芽及花,也会食用玉米、豆类和荞麦等作物。

0 阅读:7

动物记录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