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为何除了杨存中,未见其他杨家将子弟出来拯救宋朝?

惊心鸟 2025-02-18 01:12:09

北宋杨家将的传说在中国民间有着很高的影响力,通过评书、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在老百姓中流传数百年,成为了中国古代名将中抵抗外敌入侵的典型形象。杨家将的故事很多,从明朝中期大肆出现小说话本开始,一直到近现代,都有不少作品源源不断的推出,因而培养出一大批杨家将的粉丝群体。在探讨杨家将的故事时,始终又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在北宋初年屡次抵抗辽国入侵,挽救宋朝国家危机的杨家将,为何到了北宋末年靖康之变时不见了踪影。哪怕是在岳飞抗金的故事中,也只有零星的杨家后人出现。

这样的问题在杨家将的粉丝群体中各种讨论,但都是脱离了历史事实的泛泛而谈。实际上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前后,杨家将依然活跃在战场上,但已经难以成为抗金的主力了。即便是后来被封为抗金七王之一的杨存中,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杨家将,而是单独作为宋高宗赵构的贴身护卫将领。这样的将领只是作为国家军队中孤立的个体存在,而不是北宋将门世家的传统体系。那么传统的杨家将去了哪里?杨业的后人是否还有自己的兵,是否还能独立指挥军队作战?本文下来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传统的杨家将故事走到了宋仁宗赵祯年间的杨文广便进入了尾声,对于杨文广之后的内容就已经严重脱离了历史背景,走向了虚无杜撰之中。实际上杨业并非只有杨文广一个孙子,他还有一个孙子叫做杨宗闵,活跃在北宋的中后期。后来在南宋抗金战场上成为抗金七王之一杨存中,就是杨宗闵的孙子。与杨存中独自存在于北宋禁军中不同,杨宗闵时代还延续着杨家将的传统,所有体系还是北宋将门的那套。杨宗闵出生于宋仁宗赵祯嘉祐七年,活跃于宋神宗、宋哲宗和宋徽宗时期,是宋朝西北边军的重要将领之一。

杨宗闵的一生完全遵循了杨家将的发展轨迹,起于西北战场,为国家尽忠,最后壮烈牺牲。他是折家名将折继闵的表弟,遵循了杨家和折家共同进退的传统,很早就加入了折家统率的西北边军。因为出生得晚,早年他在表侄折克行麾下作战。熟悉杨家将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杨家和折家是世代联姻的将门世家。杨家将故事中的佘太君,其原型就是折家祖上的折赛花。因为佘与折读音相近,所以在小说和戏剧中都写成了佘太君。杨宗闵成名是在宋哲宗赵煦末年,那年他跟着折克行与西夏作战,因战功卓著被授予了麟州刺史的官职。

这个官职对杨家将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这个官职从五代十国开始就被杨家的人占据。杨家将中名气最大的是老令公杨业,而这个将门起家的却是杨业的父亲杨弘信。因为要避讳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所以史书上都写成杨信。杨弘信是麟州土豪,五代十国时率领麟州军民抵抗契丹辽国,后来自立为麟州刺史,并得到了后周世宗柴荣的敕封。杨弘信去世后,麟州刺史的之位被其次子杨重勋继承,而杨重勋就是杨业的弟弟。因此对于杨家将来说,麟州是自家的大本营,政治意义极为重要,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杨家城。

此后杨宗闵以麟州为大本营抵抗辽国和西夏入侵,立下了赫赫功勋,先后被升为武功大夫、贵州刺史。他以儿子杨震为副将,在麟州附近修建的据点,作为抵抗外敌入侵的桥头堡,多次击败辽国入侵的军队。在被杨宗闵击败的军队中,有一位辽国将领叫做小屈禄。他多次率军攻打麟州,却是屡战屡败,最惨的一次连父母妻儿都被杨宗闵抓了俘虏。宋徽宗赵佶晚年,以枢密使童贯领兵与金国联合伐辽,虽然将辽国灭国,却也引得金国南侵宋朝。为了抵御金国入侵,杨宗闵出任永兴军路都总管,带领麟州杨家的军队南下助战。

杨宗闵率领麟州杨家将主力到了长安,帮助陕西经略使唐重守镇守关中。在面对金国大举入侵时,由于唐重守胡乱指挥,而且一意孤行,杨宗闵被迫带领军队拒守黄河。由于寡不敌众,再加上宋朝其他军队面对金军一触即溃,最终长安城被攻破,杨宗闵率领着杨家将最后的精锐战死沙场。

杨宗闵离开麟州后,麟州就由他的长子杨震镇守,而杨震就是杨存中的父亲。杨震早年在父亲麾下当安边巡检,因为弓马能力卓著而受到军中将领的推崇。在河东军征讨臧底河的战役中,杨震率先登城破敌,斩数百级而被评为功劳第一。后来杨震还参加了征讨方腊的战争,被分在河东第四将麾下。

在这次战争中杨震的战功更加彪炳,他的军队转战浙东,斩首八千余级,俘获方腊手下大将吕师囊,还杀死其手下头领三十余名。战争结束后北宋朝廷论功行赏,杨震被任命为知麟州建宁砦。杨宗闵率领杨家将精锐南下助守长安后,杨震负责镇守麟州,率领杨家仅剩的老弱病残维护宋朝的西北边防。当时虽然辽国已经灭亡,但契丹人在北方还有很大的势力,所以边境冲突不断。正是在这段时间,麟州频繁遭到北方少数民族的袭击。其中原来被杨宗闵屡次击败的辽国将领小屈禄卷土重来,组织了各族联军十余万人侵略北宋。

小屈禄的军队趁着宋军因为抵抗金国入侵而防线空虚,抓住机会长驱直入,先攻破了丰州,接着又攻破了太原。然后小屈禄召集了大量游荡在幽燕之地的辽国残军,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杂兵,集中兵力攻打麟州。当时杨家在麟州的兵力非常少,只有不到一千的守军。杨震带着几个儿子发动全城百姓守城,将家财都发放下去,激励仅有的士兵和百姓。这一战非常的惨烈,杨震与其子杨居中,杨执中当场殉国,只有长子杨存中因为在河北兵马大元帅赵构麾下效力而躲过一劫。就此杨家城被敌寇占据,杨家将最后的军队在战争中覆灭。

小屈禄攻破麟州后,虽然只是占据了州城很短的时间,却对杨家将在麟州的体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为了报父母之仇,将杨家在麟州的祖坟、太庙、家堂遗迹,挖地九尺,洗劫一空。小屈禄退出麟州后,西夏军队又卷土重来,将麟州城毁于一旦,其中作为杨家标志的红楼更是瓦砾无存。受到这样的重创,杨家的其他旁枝后人纷纷南逃,前往各地避难。比如现在延安杨家岭、米脂杨家沟、都是杨家人从麟州出逃后建立的村落。因为在战争中的创伤太重,杨家人后来为了避难远离的战争,杨家将的传说就是结束。

正因杨宗闵和杨震所率领的杨家将麟州主力在战争中败亡,所以在南宋抗金的战场上几乎看不到杨家将的身影。杨存中作为杨家将的独苗,虽然活跃在南宋抗金的战场,但他麾下的军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杨家将,而是标准的北宋禁军。这些军队不是杨家招揽、建立和训练,也不归属于杨家调遣,整个军事体系与杨家将没有太多的关系。就此杨家将的传说跟着北宋的灭亡而结束了,评书和戏剧中的后续部分只是喜欢杨家将的粉丝们的虚构,并没有历史支持。而从杨家逃出来的族人也四散逃离,再也无力组织起原来的军队体系。

在遥远的贵州遵义还有一支杨家将的偏师,这就是明朝万历年间引发动乱的播州土司杨应龙。虽然这一支与杨文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由于长期与当地的少数民族通婚,也不能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杨家将。实际上这一支虽然延续了好几百年,但在明朝时已经是少数民族武装,而不是汉人的军队。这一支也没有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气概,更多的是作为地方土豪和土司存在。他们独立而封闭,虽然名义上臣服朝廷,实际上却是听宣不听调,是典型的私人军队。播州之役后,明朝在此地改土归流,成立遵义府,杨家最后的军队也从历史上消失了。

1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5-02-18 07:50

    杨家将和包拯被小说神话[笑着哭]潘美和陈世美被小说痛骂[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