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说忠义杨家将,其实杨家将也有黑历史,曾经也当过三姓家奴

惊心鸟 2025-02-19 01:41:13

在中国古代的名将家族中,杨家将绝对手名气最大的一家。这个名将家族起于五代十国晚期,活跃在南北两宋时期,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杨家将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好,他们以忠义著称,保家卫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后世有不少文学文艺作品都在歌颂他们,并在民间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尤其是明清两朝,杨家将成为了评书行业的标准戏目之一,有着“金呼家,银杨家”之说。可是很少人有知道,在杨家起家之初,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黑历史。本文就把杨家将成军之处的那些事,给大家盘点盘点。

评书和小说中的第一代杨家将是火山王杨衮,他的身份和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太原杨氏的后人,正传中第一主角杨业的祖父,麟州刺史杨信之父。另一种说法是保德火山杨氏,直接就是杨业之父。目前在杨家将流传比较广的各种故事版本中,杨衮一般以这两种形象出现。但历史上的杨衮跟杨家将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实际上契丹辽国的人,多次带领辽国大军支援北汉和入侵宋朝。因此以杨衮为始祖的杨家将故事,从开始就很难把杨家将忠义的名声打起来。虽然这种说法来自于文学艺术加工,但也成了杨家将天然的黑点。

历史上杨家将的第一代叫杨信,是麟州新秦人,据说祖上是太原杨氏。他本是麟州土豪,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招募家族军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在五代十国晚期,杨信自任为麟州刺史,成为了北方边境的一个小军阀。他联合边境上的各大将门世家,不断与契丹作战,很快使得杨家在当地声名鹊起。文学作品中杨家将忠于国家和抵御外侮的故事,就是从杨信这一代开始的。而杨家将正传的第一个主角杨业,就是杨信的长子。但杨业并不是杨信唯一的儿子,也不是杨家将的继承人,第二代杨家将掌门是杨业的弟弟杨重勋。

在评书中杨家以忠义著称,为了国家牺牲了很多人,可谓是满门忠烈。但在历史上,杨家初期却是出了名的墙头草,说是三姓家奴也不为过。杨信占据了麟州之后,开始谋求自身发展的政治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先投靠了后晋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崇,也就是后来的北汉世祖。众所周知,后晋是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王朝。他建国时得益于两大势力的支持,一个是契丹,另一个是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因此刘知远在后晋朝廷有很大的权势,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崇便是刘知远的堂弟。得益于刘崇的推荐,杨家对麟州的统治终于有了名分。

在投靠刘崇的第二年,后晋朝廷任命杨信为麟州刺史,于是杨信终于从地方土豪变成了地方军阀。然后杨信把自己的长子杨重贵派到了刘崇身边,刘崇收杨重贵为义子,改名为刘继业,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令公杨业。杨信虽然投靠了后晋,但对后晋的忠诚几乎是没有的,只是需要一个名头而已。实际上他连队刘家的忠诚都欠缺,早就打着墙头草的主意。后晋被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灭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起兵反辽,带领中原藩镇军阀驱逐了耶律德光,在东京汴梁城登基称帝,是为后汉高祖,于是杨家从后晋进入了后汉。

如果说杨家从后晋进入后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杨家从后汉进入后周就有点卖主求荣的意思了。后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后,他的儿子刘承祐继承了皇位,是为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后猜忌老臣,用各种手段打压和剥夺老臣的权力,引起了各地藩镇军阀的不满。其中作为刘知远副手,协助建立后汉的天雄军节度使郭威遭到猜忌最为严重。为了避免被迫害,郭威抢先起兵反攻东京汴梁城。刘承祐在战乱中被杀,郭威夺取了刘家的天下,改国号为周,是为后周太祖。郭威称帝后,刘知远堂弟刘崇也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

因为郭威篡位称帝的关系,北汉和后周势不两立,刘崇联合了契丹力图南下消灭后周,恢复后汉的疆土。在这种紧张的战略环境下,麟州刺史杨信作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他派人到东京汴梁城,向郭威称臣,从后汉倒向了后周,成为后周的麟州刺史。比较有意思的是,此时杨信的长子刘继业正在刘崇手下做官,是禁军的保卫指挥使。如此一来刘继业就尴尬了,父亲投靠了本国的仇敌,而自己又是本国皇帝的义子,面临着两面夹击的窘态。这是麟州杨氏第一次卖主求荣,也成为了杨家将历史上不可抹去的污点。

杨家效忠后周后不到一年,麟州刺史杨信病逝,杨信的次子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成为杨家第二代的掌门。杨重勋掌控麟州后,麟州开始了相当长时间的墙头草的操作。为了避免近在咫尺的北汉军队的攻击,杨崇勋先派人到太原向刘崇称臣,于是杨家又回到了北汉。后来北汉与后周的战争爆发,杨家在两家之间反复横跳,多次成为双方的麟州刺史,把墙头草的属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后周与北汉的高平之战后,刘崇战败退守太原,后周在世宗柴荣的执政下占据上风。于是杨重勋又派人向后周称臣,第三次加入后周阵营。

后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后,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宋朝,于是黄袍加身登基称帝,是为宋太祖。宋朝建立后,杨重勋很快向赵匡胤称臣,又从后周阵营倒向了宋朝。赵匡胤坐稳皇位后,很快派兵北伐,准备消灭北汉统一北方。于是杨家兄弟又尴尬了,杨重勋作为杨家将第二代掌门坐守麟州,防御北汉军队的进攻。而杨继业则作为北汉的侍卫都虞候,率领军队南下抵御宋军向太原方向的攻势。在此期间杨重勋受到了赵匡胤的重用,麟州被升级为建宁军,杨重勋出任建宁军节度留后。

宋太祖赵匡胤灭蜀、南汉之后,重新调整了北方对北汉的战略部署。北方世袭的将门家族被迁移到内地,杨重勋由建宁军节度留后移为保静军节度留后,后升来升任保静军节度使。杨重勋离开麟州后,其子杨光扆主持麟州军政。后来杨光扆英年早逝,他的儿子杨琪年仅七岁,无法继承家族基业,于是杨家独霸麟州的历史就此结束。虽然后来杨家也有不少人出任过麟州各种官职,但麟州已经不是杨家独占的形势了。杨重勋的哥哥杨继业在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后才加入到宋朝,后来改名叫做杨业,也就是评书上的杨家老令公。

从历史上看,杨家将的主流一直不是杨业这一支,而是以杨信、杨重勋为传承的这一支。直到杨光扆去世后,杨琪与其子杨畋走上了科举的道路,杨家将在宋朝将门世家的地位才由杨业的子孙继承。民间广为流传的忠义杨家将,讲的其实是杨业这一支的故事。但他们在杨家的历史上并非主枝,而是旁枝,并不能代表杨家在政治上的态度。杨家在政治上的态度一直由杨重勋这一支代理,即便后来杨延昭、杨文广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但杨家在朝廷中的代表却一直是杨重勋的孙子杨琪与曾孙杨畋。

因此在谈到杨家将的时候,说起忠义的名声实际上是以杨业为代表的旁枝的行为,而作为主枝的杨重勋及其子孙却与忠义无缘。尤其是在杨信和杨重勋两代人期间,那时的杨家将堪称北方军阀墙头草典范,在北汉、后周、宋朝等多股势力之间反复横跳,表现除了墙头草的优秀特质。他们的这种操作跟所谓的三姓家奴没有什么区别,跟忠义二字也没有丝毫关系。明清两代推崇杨家将,故意忽略主枝,而推崇旁枝,其实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为明朝中后期抵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社会气氛很浓,所以他们的故事才受到广泛的欢迎。

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看,杨家将的出现是五代十国后期军阀割据的缩影。杨家将能在北方诸多军阀之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杨信和杨重勋两代人通过反复横跳,卖主求荣左右逢源的结果。这种操作完全是为了家族利益的选择,没有什么国家忠义可言。而忠义杨家将的流传,却是因为在宋朝成立后,杨业这一支活跃留下的历史功绩,并且在明清两代得到了底层百姓的推崇。杨家将正反两面不同的形态,正是当时历史社会变迁的写照。乱世将人变成鬼,盛世将鬼变成人,民间的这一句俗语用在杨家将身上再恰当不过。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