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萃雯

秦朔朋友圈 2025-04-20 00:55:52

一个女人过了40岁,在世俗之见的“下坡路”上,还能走出昂首挺胸的步伐的,她就是在超越周期运行自己——跳出圈圈,重新有了线性的、进步的过程。

这跟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分析启蒙运动一样,启蒙其实扭转了一种末世论的时间理念,转而面向开放性的将来,时间的特征不是“向终存在”,而是“向新启程”。

你的路,表面高亢奋进的时候,更要低着头谦逊走;你低沉的时候,反而要仰着头大踏步走,这就是道!

人生经历波峰浪谷,依然姿态万千,靠的就是这文艺复兴启蒙般的、顿悟式的觉悟,以及长久思维方式的更新迭代。

《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浪姐”)这个节目为什么能长红,每期都能诞生出新的超级流量,是因为老明星要重新焕发生机,就只能靠“精神实力”。连张柏芝都直呼比生几个孩子、比拍戏还苦,是有原因的。

“浪姐”这个节目,就是挑战姐姐们的身心协调压力。唱跳本身,代表的都是体能要求非常高的纯粹的年轻活力。把十几二十岁的练习生模式搬到四五十岁的中年女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戏剧冲突很高的游戏设置。

59岁的邓萃雯,挑战了自己,再度把自己的人格和人设,推向新阶段。

网上对比着陈德蓉和邓萃雯,说一个“划水”,一个“奋进”。陈德蓉,1974年生人,51岁;邓萃雯,1966年生人,59岁。非常符合我的传统研究主题——“五十岁还能做什么”。

这个年龄,知天命了,其实对应现代语言,就是你该有稳定的内核和强大的处世能力。一个女人的气质,在这个年龄,才显现出她的独特性——是否形成了“信念系统的身心统一性”。

这个年龄的女人,可以说早就“无依无靠”了。无论是靠美色,靠过往成就,靠父母,靠伴侣,靠孩子,甚至靠精神偶像,都不是很现实。

如果这个时候,女人还有“靠”的思想,越到晚年会活得越慌。所以,“无依无靠”的另一面,就是有自己的主心骨、自己的杖、自己的内核,得极稳又还能保持灵动。

陈德蓉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会,不练,不开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态,因为她仅仅把它当成工作。她的精神是不会灌注到她的行为上去的。

她从小活得太平顺,因为长得太美,9岁就拍广告,16岁就跟周星驰拍电影,18岁就拍到琼瑶的《梅花烙》。以白吟霜和紫菱等等经典角色,让人感觉她是天生的演员。

正因为是天赋,所以好用,但仅停在用的层面,是暴殄天物。她应该总结出自己的道,自己的核心表演思想来,并且思考这些范式如何随着时间迭代更新。

她生命中遇到的很多境遇,都没能转成她艺术上的动能。她的离婚声明里是“公主不缺白马王子”“做自己的女王”“家人是永远的支持”。据传,她40多岁了还要抱着母亲睡。她90年代末之后就不再有脍炙人口的作品,二十多年间,也没有新的突破。她在寻求改变,但好像转型不成。危机和苦难要把人的境界和内核升级,不是人人适用的。

说实话,她的眼睛依然是水灵的,也有少女感,总觉得可惜了,她本应该有更好的艺术上的蜕变。不过她很早就是人上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和选择。但从旁人看来,一生背着美的包袱,是会被裹挟、反噬的。

而邓萃雯是历经过苦海、弯路和人性考验的,她的人生是在思考的,反省和提炼是人生进化的基础步骤。她很清楚地了解自己什么时候放下原生家庭的伤痛;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沉沦的,又是怎么清醒的。她刻画和记住每一个转折点。

所以人要成为自己命运的分解师,才能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过分地强调,只要我活着,就可以改命。只要留住命,就有的选等等。符合这个年代网络舆论的需求,挣扎时代,我命由我才能给自己打气。

她人生的主要危机,首先就是对原生家庭的信任感缺失,因为爸爸妈妈都可以放弃你,那谁不行呢!她的母亲17岁就生下她,在她5岁时,父母就离异了。她的童年是在香港石硖尾邨逼仄的出租屋里度过的。爷爷对她很严格,在她长大后,爷爷就是“谁谁谁可以代替你”的警示器。

而她人生的大劫,主要是情关和豪宅关。1996年,邓萃雯与已婚演员江华的绯闻曝光,对方被拍到连续六天出入她家,甚至当众下跪示爱,被曝光后却立刻反咬。直到晚年采访,男方还会说,自己是有底线的,绝对不跟太太离婚。这也成为邓萃雯最后悔的事情。那些以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会保护自己的男人,不过就是人家的一场边界游戏。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让她这个一直省钱省钱买豪宅的梦彻底破碎。信任危机和金融风暴,把她摔得粉碎。她确认了她的认知——不是努力的、乖乖的就是好的。

好在,她依然有工作机会,每一天想的都是把贷款搞定,自己挖的坑,自己填。“流水之为物,不盈科不行”……把坑填完了,水势才能进一步奔腾!

人总要放下的。她后来打算不供楼了。她说,付钱给一个没有住过的房子,很荒谬。随着岁月流逝,她经过房子的时候,也没那么在意了。所以,放下这件事,要允许自己顺其自然。

她始终在前行,为周期买过单,好在依然有线性上升过程——

1996年,《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成为广为人知的作品,也在我们青春里种下根。每隔一个周期,她都有新的代表作,《金枝欲孽1》,是8年后,2004年的作品;《金枝欲孽2》依然维持热度,那是2013年的作品;2025年,她在“浪姐”上又有了新高潮。基本上每过十年左右,她就有跃迁!

其实,人生都是这样,我们都为周期买过单,大环境的经济周期,事业起落周期,感情衰变周期,要三次跃迁之后,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定律。

前阵子跟一个做量化交易的朋友聊“反者道之动”,他说他一般取的点,都是“上下上下上下”之后的那个新转折期,靠直觉、敏感和经验,选取一个入手点。

危机感,是她活着的基本调性。但她也有自己的平衡法。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她唯一的乐趣就是看电视,觉得可以投入到角色里,而不是剧情里。

人活在自己独有的模式里,请记得坚持阴阳平衡。危机感之下,她知道,听话不一定有用,红了也可以突然不红,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她不喜欢跟着命运走,跟着规律和循环走,她要突破,要改变,把它定为人生的主基调。

她强绑定过的男人、房子,都给了她剧烈的震荡。反而是她每隔几年,点点滴滴积累的作品,永远属于自己。演过的是时间本身,生命本然。

她说,我心里面藏着一个大女主。原生家庭没得选,遇到的人其实也没得选,要痛就痛到底,伤口和丑陋摊开了看,直面。

斯坦福大学首席运动防护教练山田知生的《最强身心》里讲——实验鼠面对危险物视频产生了三种行为:逃跑,僵在原地,朝害怕的事物前进。选择后者的老鼠,脑内杏仁核的活性被抑制了,不再慌张恐惧,它的多巴胺的分泌量也上升了。所以,遇事直面就好。

她说,年轻时候,躲在角色背后,生活也不开心。全脸都是胶原蛋白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演,却没有演技。后来,最难的时候,她也没有选择随便做做,而是选择在一个好作品里用尽全力。

从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对自己有过很多方面的认识——首先她知道自己是感受型的演员,是九型人格里的感受型,是双鱼座等等。她习惯照见自己,反省自己。她也通过走入角色,活出了各种各样版本的人生,这些都不是仅仅背台词、演出来的,她使用她的内化、品味,赋予角色思想和色彩。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节奏极快,身处这种外部压力不断增加的环境中,我们先要有足够强的意志力,然后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这是科学的“稳态应变”。

人其实就是熬那么几个点,冲破那么几个关口。有些人为什么消逝了,可能就是在最后一刻坚持不住了,或者是自然无悔地放弃了。有些人,似乎看清了“上下上下上下”的曲线,决定凭旺盛的直觉,做一次All-in式的入手。

年轻时候,灵魂没有苏醒,所以是个饿着的人。吃什么没得选,也不知道选。好像什么人都是爱你的,其实那是错觉,是因为你自己要求低。40多岁,她理顺了生命里的伤痛,放下了很多爱恨情仇。她说,人生没有遗憾,因为去得很“尽”。

韩炳哲形容的寻找自我很美好——一种时间上的延伸感让“我”回归我本身。这种“自我回归”是令人愉悦的。哪里有香气,哪里就有自我在聚集。

她说,60岁,会有一种笑看人生的美。

—— · END · ——

No.6311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水姐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 看【水 姐视 频号】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