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秘小众的学校,培养孤勇者

秦朔朋友圈 2025-04-22 03:20:51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杂技侧影

若非好友履新,我从未想过我与上海西区程家桥路金汇路上的那所神秘而低调的学校,会有任何形式的交集。

有熟人说,住在长宁半个世纪,竟不知长宁还有这个学校。我查了地图,发现这所学校其实地处闵行与长宁的交界地,属于闵行区。

变革时代,今年以来我身边离得很近的三位50+上海型男的工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欣慰的是,三位型男的变革结果都不错。《上海,有多少人在“中年变法”?》这篇文章留言中,读者让我写他们的故事,那就先写这位亦师亦友的型男吧。

他是突然“被动”更换赛道,来到这所学校任职的。

后来他发现远离高竞争状态的环境和偏浮躁的心境,进入特色中等职业教育领域,都市田园牧歌式的工作竟也能让人充满莼鲈之思。他也从纠结游移,逐渐对这个特色教育领域产生相知之情。

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曾多次路过这座学校,发现其规模形制都不小。往里张望,有几栋很正气的赭红色大楼,却极少见到有人进出,我甚至不知里面是否有人办公。

它的清寂与一墙之隔的烟火气十足的虹桥镇,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所学校可谓上海乃至中国最神秘的学校之一:上海市马戏学校。

之前我对马戏的概念还停留在传统杂技的初级范畴。顶碗、踩缸、变戏法、喷火、走钢索、独轮车、柔术、高空绸吊、胸口碎大石之类。春晚上总有两个杂技绝活,也是为数不多的我会定睛欣赏的节目。

这种有戏曲、体育、舞蹈元素的民间绝活,在艺术中带着很大的危险性、临场不确定性,没有一个是水货。这次造访,我是带着猎奇心理的。因为杂技马戏魔术这些古老的行当,其培养模式,一直非常神秘。

能够上春晚的杂技已经登上了庙堂,毕竟凤毛麟角,而传统杂技一直是从江湖中来,到江湖中去。它给我感觉一直是江湖的、草根的,满足五线城市和农村的休闲娱乐需求,类似民间杂耍。

显然,我的理解是狭隘了。

走进上海市马戏学校,第一感觉是静气,校园清幽,种植着松树和紫藤。没有一丝江湖气,甚至还有点优雅。这种优雅并非带着仙气的优雅,而是一种严谨的工匠气质。这是个实实在在学手艺的地方,这手艺是可以安身立命的,是任AI如何发展,都无法取代的手艺。

春日周五下午二点多,好友早已在办公楼前迎接我们了。行政办公楼与普通学校相比亦是清净非常。聊起来得知,上海市马戏学校目前在校学生约90人,教职员工二三十位,包括行政人员。

上海市马 戏学校成立于1989年3月,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批准主办的、培养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人才的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只有三个专业:杂技、魔术、马戏。

杂技方向学制七年,招生年龄是9-14岁,魔术和马戏方向学制三年,13-16岁。

杂技、马戏方向的学生,注重形体、软开度、弹跳素质,对腰腿、跟斗、舞蹈、体操、武术、极限运动、音乐节奏等素质的要求极高。

而魔术方向的学生,则对音乐节奏、台词表达、舞台表演的要求极高。

这些孩子们,毕业即就业。

上海市马戏学校的学生基本来自外地。住宿制,封闭式管理,除了专业课,还有语、数、英和思政等文化课。不能使用手机。有寒暑假。

平时以学校为家,周六周日可由家长领出校外稍作休闲,而这种情况的家长,多数是外地来沪务工者。

录取的学生有一年试读期。试读期间如发现健康状况不适宜专业方向的,以及其他不适宜状况,则退回原学籍所在地。试读一年合格者,则转为正式学生。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数是上海杂技团的委培生,学费由上海杂技团承担。不过在排练大厅,我还看到“南京班”的几个男孩在练功,他们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是南京杂技团的委培生。听说学校还有“新疆班”学生,也是定向委培生。

进入魔术教室,魔术老师正在教学,有关光学和镜子在魔术舞台的应用。教室里最抢眼的是几面大镜子,还有一张硕大的扑克牌“K”。

杂技的苦、难、险是公认的。

杂技的行业吸引力也不足,且能上台表演的职业生涯比较短暂。全国的杂技生加起来或许也不如河南省一个学校的武术生多。当我带着某些复杂的心境看上海市马戏学校的孩子们时,却被他们的阳光、自信、热情、礼貌打动,每每走过我身边,都大声问候“老师好”。

他们有普通十几岁孩子特有的活泼,也有艺术生修炼过的气质,还有专业特有的勇敢与坚忍。

这些9-16岁的外地孩子,吃住都在学校,学校可说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在上海唯一的归宿。清早六点多已经在练功,晚上还要上文化课,生活内容远不如普通孩子那么丰富,虽有班主任和生活老师照顾,但大多数时间还是要自理,他们比同龄孩子要辛苦隐忍得多。

中国杂技之乡吴桥的杂技家喻户晓。当地有顺口溜: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吴桥杂技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得前些年,有香港人文旅游节目曾走进中吴桥杂技学校采访拍摄杂技少年,杂技少年说,学杂技不疼,练习了很久,就不疼了。

而海派杂技不仅讲究技,更讲究艺。自从“时空之旅”海派杂技秀演出以来,我就对杂技转变了印象。

近年来我看过《战上海》《天山雪》,发现原来杂技也可以很有剧情,很高级。而这两部杂技剧都是由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共同成立了实训班,为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经验。先后有30多位学生直接参演了《战上海》和《天山雪》。

看孩子们在高空旋转腾挪时,我总忍不住遐想:万一,万一中间有个人放了手怎么办?

所以杂技少年们都是从小朝夕相处培养感情,在日复一日的肢体接触训练中,最终形成恒久不变的肌肉记忆。

上海市马戏学校食堂的伙食非常好。杂技少年们都处于长身体阶段,且专业需要大量的体能消耗,所以每日食谱远优于普教系统的学校,食材由定点专供,安全有机,绝无预制菜。

那天的食谱:早餐是馒头,午餐是熏鲳鱼、土豆炖排骨、炒马兰头和罗宋汤,晚餐是椒盐排条、回锅肉、清炒大白菜和番茄土豆汤。我品尝了学校点心师傅做的黄油曲奇,其口味堪比五星级酒店。

学校实行教师陪餐制,让这些外地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学校也有高水准的篮球场和五人制足球场,满足青春期孩子爱玩的天性。篮球场一侧是浴室。马戏学校的专业学习是艰辛的,孩子们经常汗流浃背,洗澡需求很大。

在中国杂技教育中,上海市马戏学校、河南的濮阳杂技艺术学校、北京市杂技学校(北京市国际艺术学院)可说是业界顶流,公办背景,历史悠久,传承度佳且产教融合,工作出路好。

教室就是舞台,舞台就是教室,学生毕业即就业,因为是科班出身,基本在中高端的剧场里表演。

上海市马戏学校是有业界名师的,比如杂技非遗传承人毛奇平、杂技行业资深专家张洁、上海工匠获得者王怀甫等。

学校还与上海马戏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聘请上海杂技团11位国家一级演员、6位国家二级演员、1位极限轮滑国家级教练员作为导师言传身教,是校企合作的典范。

坊间也有不少杂技学校或私人杂技团,招生方式像是传统的拜师学徒,动作通常靠传承,无法标准化,交很少的学费甚至不交钱,就能参加那些在农村地区跑码头的演出,热热场子,接接红白事的单,偶尔也能分到一些收入。他们的舞台就在农村大地。而这些非科班、“野路子”杂技演员,要占到中国杂技艺人的九成。

在我看来,马戏学校的孩子有点像戏曲学校、舞蹈学校的孩子。他们在最年轻的时候就选择忍受无涯的枯燥、封闭、肢体之痛和极限体能消耗。先学技,再感受艺,先从技术层面展现艺术,再从情感上虚拟投入。先扛生存之苦,再理解生命的深刻意义。

虽说敢耍杂技的都是狠人,但若非生活所迫,谁舍得让孩子从小练这项苦活?

我想等这些孩子学成进入杂技团成为正式演员后,都会幻想自己有朝一日站在璀璨的C位,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那是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付出的巨大艰辛的回馈。但确实也会有很多人从未璀璨就已近迟暮。

人生就是个大戏台子。这些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杂技生,最需要的或许并非舞台层面的成功,而是更多的理解、温暖和共情,更多的关注与掌声。因为他们这一路走来,忍常人所不能忍,是有些凄凉和孤勇的。

毕竟杂技,是用生命托付的艺术。

—— · END · —— No.6314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何菲 作者简介:专栏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作协会员,国家二级音乐编辑,SMG知联会会员,长宁知联会会员。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 看【秦朔朋友圈 】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