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笔记本:从农家子弟到特等功臣,一个河南排长的597.9高地

任真聊历史 2025-04-07 18:45:16

1952年10月的朝鲜半岛,五圣山南麓的597.9高地笼罩在炮火硝烟中。34岁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3营7连排长孙占元解开腰间的水壶,把最后一口水倒进发烫的马克沁重机枪枪管。这个河南林县出生的农家汉子,已经在2号阵地坚守了整整七天。

此刻是凌晨三点,阵地上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通信员王建民弓着腰穿过交通壕,把沾着泥土的纸条塞进孙占元手里:"今晚反击部队由你统一指挥,务必夺回零号阵地"。孙占元摸出半截铅笔,在纸条背面写下回执:"保证完成任务,请转告祖国慰问团,我们排还存着三个牛肉罐头,留给新补充的同志。"

二十时整,七连二排的57名战士在坑道里完成集结。孙占元把全排仅有的三挺轻机枪分配给三个战斗小组,自己带着爆破筒和八枚手榴弹打头阵。当美军照明弹升空的瞬间,他率先跃出坑道,右腿却被突然袭来的弹片击中。卫生员方振文刚要包扎,被他一把推开:"别管我,先带队伍冲!"

在距离主峰三十米的斜坡上,暗堡里的三挺M1919重机枪突然开火,密集的弹雨将队伍压制在弹坑里。孙占元拖着伤腿爬行二十多米,用望远镜确认了三个射击孔的位置。他召来爆破手易才学,却发现这个19岁的贵州小伙右肩已经中弹。"排长,让我去!"战士姚松亭抓起爆破筒就要冲,被孙占元死死按住:"你留下指挥机枪组,我和才学从侧面迂回。"

两人在焦土中匍匐前进时,第二颗炮弹在五米外炸开。孙占元的左腿膝盖以下被炸断,易才学的腹部也嵌进弹片。这个平时说话都脸红的年轻战士突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撕开急救包按住排长的伤口,自己却因失血过多陷入昏迷。孙占元把最后半壶水浇在易才学脸上,将他的爆破筒和自己剩下的四枚手榴弹捆在一起。

凌晨四时十五分,美军阵地上响起剧烈的爆炸声。当姚松亭带着机枪组冲上阵地时,看见孙占元倚在炸毁的暗堡废墟旁,双腿浸在血泊中,手里还握着打光子弹的波波沙冲锋枪。在他身前五米处,七具美军尸体以战斗队形倒毙,其中一具手里攥着未及投出的MK2手雷。

"排长!担架队马上就到!"姚松亭刚要上前,却被孙占元用眼神制止。这个双腿尽失的指挥官用步枪撑起身子,指着东北方向的4号阵地嘶声喊道:"别管我!快去增援友军...这里...交给我..."当战士们含泪离开时,他摸出染血的笔记本,借着照明弹的微光写下最后几行:"现有手榴弹两枚,爆破筒一根,尚能战斗。请转告祖国人民,我们没给河南人丢脸。"

五时二十分,美军发动第六次反扑。孙占元将最后的爆破筒塞进敌军人群,用身体压住即将爆炸的集束手榴弹。冲击波掀翻三个美国兵的同时,也带走了这个历经淮海战役、西南剿匪的钢铁战士。在他牺牲处三米外,人们找到半盒被弹片击穿的水果糖——那是两个月前祖国慰问团带来的礼物。

七天后,志愿军司令部追授孙占元"特等功臣"称号。他带领的二排在此役歼敌123人,摧毁火力点27个,缴获的M1卡宾枪后来成为军事博物馆的珍贵藏品。那个写着临终嘱托的笔记本,如今静静陈列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玻璃柜里,泛黄的纸页上仍能辨认出用铅笔勾勒的简易防御工事图。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