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整治「内卷」,储能产业六大趋势

电池小站 2025-04-03 00:23:30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纳入年度任务,标志着储能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有序竞争的转折。

自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以来,政策信号层层递进:202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升级为“综合整治”,2025年进一步明确“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覆盖主体从行业自律扩展到全产业链治理。这一政策转向直指行业痛点——低价倾销、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

截至2024年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73.8GW/168GWh),但系统中标价已跌破0.5元/Wh,部分项目甚至低于企业材料成本。政策干预将加速行业出清,推动资源向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头部企业集中。

趋势一:从“锂电独大”到“多技术并行突围”

锂离子电池虽仍占据新型储能95%的市场份额,但其技术同质化严重,价格战已导致电芯两年内降价超50%。

政策引导下,技术多元化成为破局关键。

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加速。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企业10GWh产线投产,成本较锂电低40%,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500亿元。

长时储能技术突破。全钒液流电池循环寿命提升至2万次,压缩空气储能单机规模突破500MW,系统效率达70%。

固态电池与智能技术融合。宁德时代研发固态电池构筑技术壁垒,阳光电源、海博思创通过AI建模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闭环,提升安全性与效率。

技术路线的分化将重塑竞争格局,具备差异化创新能力的厂商有望突围。

趋势二:从“价格混战”到“头部效应凸显”

2024年储能相关企业新增8.9万家,总数超23.8万家,但全球需求仅消化不足30%产能。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持续压缩,2024年部分企业营收增长但利润下降,全生命周期收益率不足3%。

政策整治下,行业洗牌加速,一方面头部企业巩固优势,宁德时代全球储能电池市占率超35%,阳光电源储能变流器市占率30%,比亚迪聚焦用户侧储能目标营收500亿元。

另一方面, 新势力崛起以及巨头跨界或将成为常态。海辰储能钠电产能规划50GWh,融科储能全钒液流电池目标营收50亿元;三一重工通过收购切入系统集成,格力电器聚焦工商业储能。

相关预计,2025年半数集成商将被淘汰,市场份额进一步向技术、成本双优的企业集中。

趋势三:从“低价倾销”到“价值竞争升维”

传统依赖峰谷价差、政策补贴的盈利模式正被颠覆。比如特斯拉Powerwall以智能化体验和能源管理服务撬动高端市场溢价,国内企业如阳光电源通过构网型技术打开高端市场;

国内市场共享储能也将加速崛起。山东建成2GWh独立储能电站,通过容量租赁服务周边新能源场站,提升利用率;

虚拟电厂聚合成为新型储能商业化的“厚望”。江苏试点聚合500MWh分布式储能参与需求响应,单日最高收益超200万元。

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推动储能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2025年工商业储能IRR有望大幅提升。

趋势四:用户侧储能将提升至25%左右

政策推动储能应用向多元场景拓展。首先,数字中心储能爆发,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锂电需求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超80%,南都电源中标全球最大软件公司1.2亿元数据中心项目。

其次,工业微电网加速升级。政策支持工业园区配置储能,推动“光伏+储能”在交通信号、智慧车棚等公共设施融合应用;

第三,车网互动(V2G)有望实现一些突破。比如依托“光储充换检”综合站建设,挖掘电动汽车储能潜力。

相关分析,场景拓展将释放增量市场,2025年用户侧储能占比预计从15%提升至25%。

趋势五:从“产能输出”到“标准引领”

国内产能过剩倒逼企业出海,但需避免价格战外溢。

自2024年以来,三阶段出海路径逐渐明晰。产品出海→制造/研发出海→标准出海,宁德时代、阳光电源、比亚迪在东南亚布局本地化产能,进一步推动技术标准出海。比如比亚迪沙特项目,有望实现中国技术标准出海。

更甚之,美国德州、加州储能需求激增,欧洲能源转型催生长时储能项目,中国企业需以技术标准输出替代低价竞争。

储能联盟推动行业自律,防范出口恶意竞争,维护“中国储能”品牌溢价。2025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预计超250GWh,出海将成为头部企业第二增长曲线。

趋势六:从“事故频发”到“体系化防控”

行业无序竞争加剧安全风险,全球范围超50起储能安全事故。

标准完善将成为贯穿2025年全年的主基调。当前,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覆盖新型技术,液流电池消防标准加速制定。2025年8月1日,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将正式生效。这部由工信部归口、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制定的国标,首次将储能锂电池安全要求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涵盖电芯振动、加速冲击、浅刺、强制放电等23项严苛测试。

技术防控或是成为锂电池储能安全事故频发的有效法宝。相关预测,热失控预警系统普及率从2023年60%提升至2025年90%,固态电解质技术降低80%热失控风险。

2025年,安全监管将层层加码,或将建立储能项目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机制,强制淘汰低质产能。

安全体系构建将抬高行业门槛,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国家整治内卷并非简单限制竞争,而是引导行业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随着技术迭代、场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的深化,储能产业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临界点。

正如宁德时代曾毓群所言:“储能不能乱,但也不能停。”在这场价值革命中,唯有坚守技术壁垒、深耕场景需求、构建生态协同的企业,方能成为万亿赛道的主导者。

0 阅读:0

电池小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