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纲:
一、人物背景
常宝霆:北京满族人,艺名"三蘑菇",9岁登台,12岁拜师郭荣起
白全福:出身艺人世家,绰号"飞不动",15岁学相声
1942年,23岁的白全福与13岁的常宝霆正式搭档
二、艺人的坚持
启明茶社的规矩:不演荤段子
面对国民党伤兵的要求,两人坚持原则
白全福对常宝霆的鼓励与支持
三、冲突与考验
国民党伤兵的无理要求
演出中的冲突升级
两位艺人遭受殴打
四、事件的启示
白全福的幽默自嘲:"看到枪走不动了"
艺人对职业操守的坚守
观众对他们坚持原则的认可与支持
两人此后长达50年的默契搭档生涯
1946年,白全福对常宝霆说:我虽然练过,可一看到枪我就走不动了
引言
相声世家传承艺 一对名角结良缘
在北京城的天桥一带,白家可谓是响当当的艺人世家。白全福的爷爷是天桥第二代"八大怪"中的"云里飞",以武功绝活闻名。他的父亲"小云里飞"更是跻身第三代"八大怪"之首,延续着这份独特的技艺。
可白全福却没继承家族的武艺传统,反而因为体型偏胖,被人戏称为"飞不动"。15岁那年,他开始涉足相声艺术,还曾与后来的相声大师侯宝林搭过档。
在另一边,常家也是艺术世家。常宝霆生于1929年,是常连安的第三个儿子,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四五岁时,他就跟在大哥常宝堃身后学习相声,那双灵动的眼睛里闪烁着对艺术的渴望。
常宝霆7岁便正式拜师学艺,两年后就登上了舞台。小小年纪的他一出场就让观众眼前一亮,"挑帘红"的美誉随之而来。11岁时,他就能在北京启明茶社独当一面,靠演出赚取全份的工钱。
1942年,常连安为儿子物色搭档时,恰逢白全福从济南回到北京。这位老艺术家一眼就看中了白全福,他深知一个好搭档对相声艺人的重要性。
在常连安的牵线下,23岁的白全福与13岁的常宝霆正式结为搭档。为了庆祝这个重要时刻,常连安特意设宴邀请了众多相声界的前辈。
在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聚会上,常宝霆恭敬地称呼白全福为"白三哥"。常连安也语重心长地对白全福说,希望他能多照顾"三蘑菇"。白全福连忙回应:"四叔,您太客气了。"常宝霆在一旁打趣道:"白三哥,咱俩都是三哥,倒是挺合适的。"
这对新搭档很快就展现出惊人的默契。一个高一个矮,一个瘦一个胖,一个英俊一个憨厚,这种形象上的反差不仅让他们在台上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更让启明茶社的观众大饱眼福。他们的组合迅速成为茶社的金字招牌,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
名角坚守艺德线 规矩岂容人践踏
北平城的启明茶社早已定下规矩:台上说相声,绝不能说荤段子。这是常连安定下的铁律,也是为了维护相声艺术的纯正。
1946年初的一天,茶社后台突然闯进几个国民党伤兵。这些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身上还带着硝烟的气息。
他们直奔后台,开门见山地问:"下面该谁上场了?"常宝霆见状,立即上前应答:"几位老总,该我伺候您了。"
领头的兵痞气势汹汹,开口就要听荤段子。他扬言自己抗战八年,就是专程来听这个。
常宝霆按照茶社的规矩,婉言相拒。他解释道启明茶社有规定,不能说这样的段子。
这番话却激怒了那个领头的,他瞪着眼睛咆哮:"那我不管,大爷我就要听!"说完,几个士兵就气势汹汹地坐到了最前排。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境,常宝霆转身向搭档寻求意见:"三哥,咱怎么办啊?"此时的白全福却表现得异常镇定。
白全福告诉搭档,无需理会这些蛮横的要求。他说:"甭听他的,你家老爷子定的有规矩,咱不能坏了规矩。"
为了给搭档壮胆,白全福还提到了自己练过武功的经历。他说:"别看他是国民党兵,我可是'飞不动',练过,打架没问题。"
得到白全福的支持,常宝霆也有了主意。两人决定按照平日的规矩来演,维护相声艺术的尊严。
这一天的茶社里座无虚席,前排坐着那几个虎视眈眈的士兵。常宝霆和白全福按照老规矩登台,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台下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可那几个伤兵却越听越不耐烦,他们等待的荤段子始终没有出现。
这场风波,展现了两位艺人对相声艺术的坚守。他们明知对方是持枪的军人,却仍然坚持不说荤段子。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够坚守艺术尊严实属不易。常宝霆和白全福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德。
启明茶社的这个规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行规。它代表着相声艺术的底线,也是艺人的操守。
对于常宝霆和白全福来说,这一天的演出注定不平凡。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相声艺术的尊严。
战火殃及茶社内 艺人宁死守艺德
演出进行到一半时,那几个伤兵已经按捺不住。领头的兵痞猛地站起身,朝台上喊:"你们是不是耳朵聋了?"
他们拔出腰间的手枪,逼着常宝霆和白全福下了台。白全福此时才对常宝霆低声说:"我虽然练过,可一看到枪我就走不动了。"
这群士兵把两位艺人押到后台,开始拳打脚踢。他们嘴里还骂骂咧咧:"让你们不听话,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常宝霆年纪小,挨了几下就被打倒在地。白全福虽然体格壮实,但面对持枪的士兵也只能忍气吞声。
茶社里的其他艺人见势不妙,赶紧四散躲避。后台一时间乱作一团,只剩下拳脚相加的声响。
这场殴打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两位艺人浑身是伤。常宝霆的脸上挨了好几拳,嘴角流着血。
白全福的身上也布满了青紫,但他始终护着年幼的搭档。他用身体挡住了许多朝常宝霆招呼的拳脚。
茶社的伙计们看不下去了,有人偷偷跑出去报信。常连安很快得知消息,立即带人赶到现场。
军管会的人来到茶社时,那些伤兵早已逃之夭夭。留下的只有满地狼藉和两位伤痕累累的艺人。
这件事在北平城传开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民间艺人遭受如此对待,让很多人感到愤慨。
启明茶社暂时停业整顿,常宝霆和白全福养伤休息。这段时间,不少同行前来探望,对他们的坚持表示敬佩。
常连安看着儿子身上的伤,叹了口气说:"这伤是值得的,咱们相声人就得有这个骨气。"茶社里的其他艺人也纷纷点头。
这场风波过后,启明茶社的规矩更加严格。不说荤段子的规定,成了茶社里最重要的传统。
常宝霆和白全福的事迹在相声界广为流传,成为艺人坚守艺德的典范。他们用伤痕换来的,是对相声艺术的尊重。
从那以后,但凡有人提起启明茶社,就会想到这对宁挨打也不说荤段子的搭档。他们的选择,为相声艺术树立了一个标杆。
这个故事也被后来的相声艺人传诵,成为行业内广为流传的佳话。它见证了艺人们在乱世中对艺术的坚守。
风波过后见真情 艺德传扬万世明
伤愈后的常宝霆和白全福重返舞台,观众比以前更多了。茶社里的座位经常是一座难求,人们都想一睹这对有骨气的搭档的风采。
常连安看到这样的场面,专门召集茶社所有艺人开会。他在会上表扬了儿子和白全福,说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相声艺术的尊严。
这件事的影响越传越广,北平城里的其他茶社也纷纷效仿。不少茶社开始明确规定:台上说相声,绝不能说荤段子。
1947年,常宝霆和白全福的名声达到顶峰。他们不仅在启明茶社演出,还经常受邀到其他场所表演。
这对搭档在演出中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相声既讲究艺术性,又不失趣味性,赢得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喜爱。
常连安看着儿子的成长,欣慰地对老友们说:"这孩子经过这一遭,倒是更懂艺术了。"白全福在一旁笑着应和:"都是四叔教导得好。"
北平的相声界也因为这件事有了新的气象。各个茶社的艺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艺德,把说相声当作一门正经的手艺。
常宝霆和白全福的故事被写进了相声史料,成为艺人守艺德的典范。后来的相声演员在学艺时,都会被师父讲起这个故事。
这对搭档的默契也与日俱增。台上说相声时,常宝霆机敏活泼,白全福稳重大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观众们都说,这样的搭配天衣无缝。有人评价:"常宝霆像个机灵鬼,白全福像个老实人,这才是真正的相声。"
启明茶社的生意越来越好,常连安索性把整个后台都重新装修了一遍。他在后台的墙上挂了一块匾,上书"德艺双馨"四个大字。
这块匾成了茶社的镇社之宝,每个新来的艺人都要在这匾下宣誓:不说荤段子,不做有辱艺德的事。
1948年,常宝霆已经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相声演员。他和白全福的组合,被誉为北平相声界的"金字招牌"。
这一年,他们创作了多个新段子,都是讲述人间真情和社会百态的。这些作品既干净又有趣,深受观众欢迎。
随着时代的变迁,相声艺术也在不断发展。但常宝霆和白全福当年坚守艺德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哗众取宠,而在于坚守本心。常宝霆和白全福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的事迹也被写进了北平相声史,成为艺人们代代相传的佳话。这是一段关于艺德的传奇,也是对艺术尊严的最好诠释。
这对搭档的故事,见证了相声艺术的一段辉煌历史。它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是整个相声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