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阉了司马迁?看他史记里怎么写李陵:换你也要阉

咪加说 2025-02-26 11:53:06

但凡对历史稍有知晓的人,都听闻过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那可是声名远扬,后人更是赞誉其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足见这部著作在史学和文学领域的崇高地位。

或许部分人并不清楚,司马迁曾经历宫刑这一残酷刑罚。在历史长河中,鲜有人注意到他这一悲惨遭遇,那是对他身心的极大创伤。

司马迁究竟干了啥事?汉武帝缘何这般对他?其实,答案藏在《史记》里头。

【司马迁遭受宫刑】

司马迁这般遭遇,和一人紧密相关,此人便是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的情形下,李陵的举动间接导致了司马迁陷入困境,从而有了那般下场。

李陵出身将门,他爷爷是汉朝名将李广。李广家运气实在欠佳,大儿子李当户和二儿子李椒,年纪轻轻就离世。三儿子李敢好容易有点功绩,却被霍去病用箭给射死了。

此外,汉武帝对霍去病予以袒护,对外宣称李敢是遭遇意外而亡。

故而到李陵这会儿,李家早就没了能撑场面的关键人物,家族走向衰败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如此一来,振兴李家这艰巨重任,便压在了年纪尚小的李陵肩头。

汉武帝因李敢一事内心有亏欠。于是很重视李陵,不仅让他当上侍中、建章监这些职位,还在各方面对他悉心栽培,给予李陵相当多的成长机会。

李陵没让人失望,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将领。他既能带兵打仗,对兵法也很精通。特别是骑射本领出色,像他祖父李广一样厉害,射箭百发百中,每次射出的箭都能命中目标。

李陵曾领着八百骑兵,一头扎进匈奴的地盘,仔细勘察地形。这么做呢,是为汉朝往后再次发兵攻打匈奴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之后,他到边疆训练士兵,着重教大伙射箭技术,为的是抵御匈奴。截至此时,李陵表现挺出色。要是给他足够时间,就算没法像霍去病那般厉害,成为像李广那样的名将,也没啥大问题。

然而他心急得很,一门心思就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让家族脸上有光,把李家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老话说“慢工出细活”,李陵年纪轻,火气旺,一门心思就想快点立下功劳,这种心态做事,早晚得捅娄子。

在公元前99年,筹谋多时的汉武帝又对匈奴发兵。此次他让李广利当主将,带着三万大军去攻打匈奴右贤王。汉武帝想着借这场仗削弱匈奴单于的势力,之后好集中精力对付匈奴单于。

汉武帝下旨,命李陵率5000部众为李广利押送粮草。这安排实则用心良苦,一来能让李陵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对战场有切身体会,二来也期望他借此立下战功,有所建树。

然而李陵不甘心当陪衬,他渴望如祖父李广那般,跟匈奴大军实打实拼杀。内心盼着能凭此立下战功封侯,完成祖父生前未竟的心愿。

随后,他自告奋勇,打算率部下攻打匈奴,给李广利分担匈奴压力。汉武帝好言相劝,可李陵执意不听。哪怕清楚手下皆是步兵,他仍固执表示:“总会有法子应对。”

汉武帝该咋回应呢?李陵一片忠心,主动请缨出战,总不好一直回绝,让他没了干劲。要是这么做,很可能打击到整个军队的军心和士气。

李陵领着麾下部队出发。没想到,行军途中竟撞上匈奴主力,实在倒霉。他这 5000 步兵,一下就被 8 万匈奴骑兵团团围住,形势瞬间变得极为严峻。

不得不说,李陵确有能耐。他调度有方,率部下与匈奴浴血奋战。麾下5000人虽大半伤亡,却也杀敌超万,如此战绩,足见其本事。

然而汉军箭支都用光了,李陵这边再无获胜可能。没办法,等天色一黑,李陵便和手下各自分开,朝着不同方向尝试突出重围。

李陵这运气实在糟糕,此次行军又和匈奴遭遇。汉军靠双腿,哪能跑得过骑在马上的匈奴骑兵。没辙,李陵被匈奴俘虏,最后直接向匈奴投降了。

聊完李陵,咱接着讲讲司马迁。李陵那事儿说完了,就该把目光转到司马迁身上了,接下来咱们一起了解了解司马迁的事儿。

李陵降于匈奴的事儿传到汉朝,汉武帝召集大臣商议。多数大臣认为得给李陵家人治罪,可司马迁却与众不同,坚决要为李陵说情。

司马迁又给出了好几条原因。他从不同角度出发,为相关情况找寻依据,这些原因从各个方面,对其观点提供了支撑。

第一,李陵带着少量兵力对抗众多匈奴人,虽然战败,可他杀死的匈奴人数远超己方兵力,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给他定罪。

其次,李陵这人孝顺,对人重情重义。他去攻打匈奴,那是为了国家着想。要是朝廷对李陵进行惩处,很可能让那些忠心为国的臣子们心凉。

第三,李陵投降匈奴,实则想瞅准时机再逃回来,以报当下所受之仇。

汉武帝听到司马迁的话后,心里对他已颇有不满。当时朝堂上百官都觉得李陵该被处死,可就他司马迁与众不同。照司马迁的说法,李陵非但没过错,反倒还有功劳?

客观来讲,司马迁给出的几条理由不太站得住脚。李陵以少对多,这是他自己执意为之。汉武帝多次让他搞后勤,他偏不听,非得拿步兵去跟骑兵硬刚。要说他忠义,汉武帝还能不明白他那点心思?不就是想让李家再度兴旺嘛。

说李陵投降是想找机会逃回来,并非没可能,以前有类似例子。但关键是,司马迁哪能晓得李陵心里咋打算的。要知道,投降匈奴后就一心为其效力的人,也大有人在啊。

但司马迁都讲到这份上了,要是李陵之后真的折返,那对汉武帝而言,不就相当于被当众打脸吗?

于是,汉武帝派遣将军公孙敖,让他带兵深入匈奴领地找寻李陵。公孙敖在匈奴地界逛了一番,压根没见到李陵的影子,却意外听闻李陵正在给匈奴单于训练士兵。

听闻消息后,汉武帝下令把李陵的亲族全部诛杀。经此变故,李家从此一蹶不振,彻底衰败下去,不复往日光景。

事情并未就此打住,汉武帝竟迁怒于司马迁。起初,汉武帝打算将司马迁处死,可司马迁身为史官,而朝廷又有祖训,明确规定不能杀害史官,这才没下杀手。

没办法,汉武帝最后只能对他施以宫刑。

【汉武帝为何要阉了司马迁】

实际上,刚才讲的那些只是浅显缘由。往深了看,背后有三点深层次原因,且这三点原因分别和三个人有所关联。

首要原因在于,汉武帝得找个替罪羊。当时各种情况复杂,他需要有人来承担一些后果,以此转移各方视线,稳定局势,所以就打起了找人背锅的主意。

这事怪不怪?明明从头到尾都是李陵自个儿的事儿,跟汉武帝能有啥关系?又何来“背锅”一说呢?

别忽略了,从始至终,李陵都称不上这场战争的主角。他所带领的不过是一支算不上偏师的队伍,全是步兵,往好了说像偏师,实际就一用来当诱饵的步兵队伍罢了 。

再者,汉武帝原本想让李陵负责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而大军的总指挥则安排的是李广利。

可到了战斗后期,局面变成啥样呢?李陵成功吸引住匈奴的主力部队,结果李广利在茫茫大漠绕了好大一圈,压根儿就没瞅见匈奴人的踪迹。

汉武帝大张旗鼓派遣兵力,可李广利啥成果都没捞着就回来了。从最终结局来看,汉武帝这次派兵出征没能达到预期,算是打了败仗。

大臣们向来不赞同汉武帝出兵打仗,觉得这做法既耗费人力,又浪费钱财。在他们看来,打仗这事会给百姓和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要是打胜仗倒也罢了,可眼下这局面,汉武帝自觉面上没光。他得找个替罪羊,让这人担起出兵失利的责任。

正巧在这个时候,传来李陵向匈奴投降的讯息,还说李广利劳而无成得归咎于李陵。汉武帝认为,这全是李陵没按自己当初的部署行事导致的,他对李陵的不满程度不言而喻。

汉武帝这人向来极重颜面。他严惩李陵,意在表明自己出兵的决策并无差错,是具体办事的人没照他意思办。如此,汉武帝下次再兴兵才觉得顺理成章。

最终,朝堂上全体官员都认为应当惩处李陵,只有司马迁持不同意见。在这种情况下,以汉武帝的行事风格,要是不严厉处罚司马迁,那可就不符合他的做派了。

另一个原因在于,公孙敖心里打着坏主意,一心盘算着怎么给李陵使绊子,意图对李陵进行陷害,这背后藏着他不可告人的心思。

公孙敖跟卫家来往紧密,在早些年的时候,卫青的命是他救的,两人情谊深厚,关系好得不得了,简直称得上是生死之交。

公孙敖能有出头之日,多亏卫青。卫青每次外出征战,都把公孙敖带在身边。就因跟着卫青,占了这层光,公孙敖才有机会获封侯爵。

在漠北之战中,卫青安排李广去断后,实则是想把他支开。卫青把李广原本承担的位置给了公孙敖,目的是让公孙敖能获得立功的机会。

这般安排的结果是李广选择自刎,他儿子李敢为此找卫青理论还动了手。这事儿后续引发霍去病把李敢给“误杀”了,一系列事情环环相扣。

追根究底,这一连串事儿,究其根源,都得归到公孙敖身上。

公孙敖最不盼着李家再度兴盛。一旦李家崛起,鬼才晓得人家会不会找他秋后算账,毕竟之前的纠葛,让他深知李家若得势,自己怕是要遭殃。

不知汉武帝究竟咋想的,是有意还是无意,竟指派了跟李家有过节的公孙敖去探寻李陵的踪迹。

公孙敖哪能真把李陵接回来?他不过在大漠晃悠了几圈就折返,竟造谣说李陵正帮着匈奴单于操练士兵。

就这样,李陵背叛汉朝一事确凿无疑。李陵做出的行为,使得他背叛汉朝成为既定事实,已无争议的余地。

第三个缘由在于,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内容,把汉武帝给得罪了。其笔下的记述,可能触碰到了汉武帝在意的地方,从而引发了汉武帝的不满。

咱先来解答个问题:司马迁为啥非得不顾汉武帝施加的压力,去帮李陵说情呢?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一行为背后必然有着特殊缘由。

原因其实不复杂,司马迁和李家存在亲属关联,李陵就是他亲戚。

从这些情况能够发现,司马迁在撰写《史记》之际,很可能会偏向李家以及李陵。

为何李广没突出战绩却能成名将?原因在于他跟司马迁沾亲带故。如此便能说明,他被视为名将并非因其战功卓越,而是存在这层亲属关系。

汉武帝倒不介意司马迁夸赞汉朝武将。但司马迁记载的两件事,却把汉武帝给惹恼了。那两件事,才是让汉武帝发怒的关键所在。

头一件事和李敢的离世相关。当时具体发生了些啥呢?这李敢之死背后,似乎藏着不少不为人知的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

依《史记》记载,李敢是被霍去病所杀,然而汉武帝却偏向霍去病。这事儿大概率是真的,司马迁对皇帝相关之事,不会随意编造。但麻烦在于,把这事儿写出来,汉武帝的颜面往哪搁呢?

不了解具体情况的人,会以怎样的视角来看待汉武帝呢?他们对汉武帝会形成什么样的看法?毕竟很多人并不知晓汉武帝相关事迹背后的来龙去脉。

接下来要说的另一件事,和李陵有关。李陵这人大家或许不陌生,这件事在当时也引发了不少波澜,它有着独特的背景与经过,是一段值得说道说道的故事。

司马迁对李陵的描述,显得其能力超强且形象正面。可要是真这样,李陵咋就向匈奴投降了呢?别忘了,他的副将韩延年可是奋战到最后,坚决不投降。

在当时情形下,司马迁想尽办法为李陵开脱。他从多个角度出发,以各种缘由为李陵解释,力图说明李陵的行为存在情有可原之处。

关键在于,依司马迁看法,汉武帝将李陵全族处死这一行为,致使李陵毫无保留、彻底决然地投向匈奴,为其效力。

这事儿都得怪汉武帝,李陵反倒落得个好名声。原本该是汉武帝受称赞的事儿,却因各种缘故,全便宜了李陵,让他把好名声都揽去了。

不管此事究竟怎样(毕竟司马迁具体在哪些事上用了春秋笔法,难以知晓),司马迁如此记述,直接让汉武帝威严扫地。

司马迁遭受宫刑,这并非他人无端强加,实则源于他自身行为。当时具体情境下,他的某些举动致使自己陷入如此悲惨境地,只能说咎由自取。

汉武帝确实挺克制。要是刘邦在位,面对史官,没法直接杀?那简单,司马迁莫名其妙死了,皇帝能有啥责任,就说司马迁自个儿身子骨差呗。

1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