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大才子苏轼是怎么度过的呢?

阡陌文史 2025-02-12 15:54:29

除夕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但你知道除夕是怎么来的吗?大文豪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特别的夜晚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凶猛的怪兽,名叫“夕”。它住在深山里,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会出来找吃的,特别喜欢吃人,尤其是小孩。每到这一天,人们都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这个日子就叫“年关”。

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勇敢的孩子,他想了一个办法来对付“夕”。除夕夜,他让村民们在门口挂上红布条,还在火堆里扔竹节,竹节在火里爆裂,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当“夕”出现时,被红布条和响声吓跑了。

从此,人们就在除夕夜挂红灯笼、放爆竹,守夜到天亮,这个习俗就叫“守岁”。

除夕夜,人们守岁、放爆竹、贴春联,以驱赶“夕”兽,迎接新年的到来。

说完‘夕’的故事,我们再来看看大文豪苏轼是怎么过除夕的。

公元1062年冬,宋仁宗嘉祐七年,年轻的苏轼接到了到凤翔任职的通知,这是他第1次出京师到地方任职。

“春风得意马蹄疾”,踌躇满志的他风风火火地前去赴任,没几天工作渐入佳境。

然而,他心中总有一种淡淡的愁绪。

年关将至,他却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除夕夜,独自一人守岁的苏轼坐到了书桌前。

看着微烛摇曳,心里想着远在家乡的亲人。父亲和弟弟在汴京可还好吗?

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弟弟一起守岁的场景,那时的他们总是盼着新年快点到来,好收到长辈的压岁钱。如今,自己却独自一人,只能通过写诗来寄托对家人的思念。

他思如泉涌,写下最励志的守岁诗。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诗中写道:“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他把即将过去的一年比作一条正在消失的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描绘了孩子们在除夕夜的嬉戏打闹,他们虽然困倦,但依然强打精神,不愿入睡。而大人们则害怕时间过得太快,希望天亮得晚一些。苏轼通过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在除夕夜的不同心态。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苏轼鼓励自己和弟弟要努力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既有送旧的眷恋,也有对迎新的祈盼。

从这首《守岁》诗里,我们不仅能看到苏轼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也能看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但豁达乐观始终是深入他骨髄的精神。他的另一个除夕故事也同样令人感动。

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59岁的苏轼被贬惠州,除夕夜去拜访好友张先。两人家里都没有什么好吃的,只能啃牛粪烧的芋头。

但苏轼却觉得这是一顿别样的年夜饭,他和张先一边吃芋头,一边谈笑风生,还写下了《除夕访子野吃烧竽戏作》。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苏轼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这个寒酸却温暖的除夕夜,他的乐观和豁达深深感染了后人。即使身处困境,他也能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乐趣。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苏轼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至少还拥有一样东西:决定自己心态的自由。

保持乐观,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我们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让生活充满阳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