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接受孩子是普通人,是为人父母一节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云边的墨菲 2021-07-10 20:20:26

我是北大的一名教授,我的妻子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然而没想到,我们的女儿在学习上却很吃力,成绩在班里常常是倒数第一,而且成绩和倒数第二还差很远。

女儿的天资曾让我一度怀疑人生,要知道,我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

长大后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

而我们的女儿却一点也没有遗传到我俩的优秀基因。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这种落差,女儿放学之后,我就把她带到我的办公室强制让她学习、写作业,给她补课。

结果,不辅导作业时父慈女孝,辅导作业时鸡飞狗跳,深深的无力感将我包围。

我常忍不住发火,整个一层的楼道里甚至都能听见我们爷俩大呼小叫的。

之后,女儿的学习逐渐跟上趟了,但我却打算放弃这种高压政策了。

因为我发现女儿的脸上笑容越来越少,她似乎一点也不快乐。

于是,我开始反思,也彻底放下了执念,想明白了很多问题:

我们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看待孩子。

应该善于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路径,让孩子在这些路径上充分发展,希望孩子能发现其他方面的优势、成为有用之才。

“这就是天道,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不接受能怎么样?”

这个教授就是丁延庆,最近他在抖音上坦然吐槽女儿的视频火了,这番夹杂着不甘、无奈、释然的感慨,想必也是很多父母的心声。

中国父母天然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人中龙凤,因此常常在无形中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

普通父母如此,更何况是学霸的父母呢?他们更不愿意接受自己是学霸,而自己的孩子是学渣的现实。

统计学上有个概念,叫“均值回归”。

19世纪的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对1078对夫妇及后代的身高进行研究后发现:

父母是高个子,孩子的身高也许高于平均身高,但不见得高于自己的父母;

到一定程度后,后代的身高会往平均身高“回归”。

身高如此,智商也是如此,不会一代一代无限地高下去,最终都会向均值“回归”。

前几年网上曾有一篇感动无数人的文章:《我的学渣儿子,妈妈相信,你是来报恩的》。

作者说,她是985硕士,丈夫是985博士,她在最佳生育年龄27岁生下了儿子,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可是,孩子上小学后,纵然他们使尽浑身解数,孩子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永远在班里垫底;

而且还因为学习压力过大,经常感冒发烧,四年级就戴上了眼镜。

这时,她才无奈地承认,儿子确实资质一般。放下焦虑后,她开始重新审视儿子,发现儿子有太多被她忽视了的优点。

儿子喜欢研究厨艺,10岁就能做好几种像样的饭菜;

儿子心地善良,进楼门的时候,看到身后有人,总会用小手撑着门,等着后面的人一起进来;

儿子孝顺父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这样勤劳、懂事、善良的孩子,将来踏踏实实地做一份平常的工作,也不错啊。

人这一辈子,有三件事很难接受,但每接受和释怀一次,对人生的领悟才会更加透彻:

第一,接受父母是普通人,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与你帮助和意见,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第二,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眼看着昔日的同学和好友比自己混得好,依然能心止如水;

第三,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

我们为什么无法接受普通,是因为我们根深蒂固地把普通和失败划了等号。

然而根据二八法则,世界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20%的人创造了80%的价值。

这意味着,成功必定是少数人的游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注定会是普普通通的一生。

所以,接受普通和平凡,才是我们需要修炼的人生功课。

正如《无声告白》中所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1 阅读:45

云边的墨菲

简介:一个通过写作,见证自己成长的30+女生,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