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想救回来,
很难又很简单。
说难,大家很有同感,起死回生,怎么可能容易!
说简单,大家可能就想呵呵了。
昨天群里有个朋友说了自己经历的救人过程
这个患者先后经历了4次电击除颤,在急救人员到达后恢复心跳被送进医院,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突发心脏骤停,无延搁的心肺复苏,短时间复跳,预后应该非常好。
你看,这个救人过程真的不难。
遇到有人倒地不醒,没有呼吸或者濒死样喘息,即刻开始胸外按压,获得身边的除颤器给予电击除颤,就有极大可能挽救一个生命。
我们一起来看看施救者的心路历程:
在这场救人事件的背后,有两个关键条件:
会心肺复苏的目击者
场所附近配置AED
这位目击者就是夜鹰急救训练营深圳的学员,并且也是夜鹰AED急救军团的参与者。作为夜鹰急救课学员,会在课后加入微信群,群内基本都是急救或健康医疗话题,针对很多急救事件,群内会展开讨论,从而保持所学知识技能的稳定性。
这位学员还参与了夜鹰急救AED团购,直接在家里装了一台AED,价格差不多是一个LV包的费用。比起市场价,省一个LV包。
其实家庭配置AED性价比并不高,但潜在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这位学员的老公,仅仅是说了两句话,“你们有AED吗?” “你不是会救吗?”,却实际上成为一个现场的指挥者,这种寻找AED和使用AED的意识,与“家里有一台”一定是密不可分的。
当孩子在长大的时候,在某一天,孩子一定会指着AED问,“妈妈,这是什么?” 一场家庭亲子急救学习活动就可以开启了。
对于公共场所配置AED,深圳是全国范围内的先行者,现在是地铁、机场、体育馆、社康中心、校园、窗口服务部门逐渐实现全覆盖,这位车管所倒地的小伙子显然成为了这项公共急救建设项目的受益者。
多年前,夜鹰曾在业界呼吁,“急诊医生应该走出急诊室,将急救知识社会化。”
如今,公共急救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优先考虑的民生项目,令人欣慰。
不过,这仅仅是起步,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个人,要将急救知识与技能作为个人生活技能的一部分;作为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急救技能更应该成为岗位职责之一。
不是要求大家成为一个急救医生,而仅仅是在急救车到来的时候,实施一些简单急救,虽然简单,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看完下面这个视频,你就在急救学习上迈出第一步了:
注明你所在的城市
让我们一起推动大众急救的前行。为生命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