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团圆的节日,灯笼暖光、汤圆甜糯里藏着人间烟火气。
对自闭症儿童家庭而言,节日的热闹有时是挑战,但也藏着康复的契机。
无需复杂准备,无需走出家门,只需用一点巧思,就能将传统习俗变成温暖的康复课堂。
一、揉汤圆:小手搓出“触觉疗愈”材料准备:糯米粉、温水、食用色素(可选)
家庭小课堂:
1. 触觉脱敏:让孩子触摸干糯米粉的细腻、湿面团的黏软,逐步适应不同触感。
2. 精细动作:搓小圆子时,先示范“掌心揉圆”,再辅助孩子用手指捏出小团。
3. 认知延伸:用色素做彩色汤圆,命名颜色。
课堂小贴士:
- 孩子若抗拒直接触碰,可戴一次性手套过渡;
- 成品不必完美,搓成条状、方块都是进步。
材料准备:白纸、彩笔、安全剪刀(可选)
家庭小课堂:
1. 结构化任务:用步骤图教孩子画灯笼(先画圆形→加提手→画穗子)。
2. 情绪颜色:问孩子“今天的灯笼是什么心情?”红色是开心,蓝色是安静……尊重他们的表达。
3. 感官调节:将画好的灯笼剪下贴在窗前,晚上用手电筒照出光影,降低对真实灯光的敏感。
课堂小贴士:
- 如果孩子握笔困难,可改用手指蘸颜料点画;
- 边说边画,用简单语言描述步骤:“圆圆的,挂起来,亮啦!”
无需道具,随时随地互动:
1. 视觉猜谜:拿出汤碗、灯笼图片,问孩子:“哪个是圆圆的?哪个会亮?”
2. 动作模仿:家长做“吃汤圆”动作,鼓励孩子模仿并说出“甜甜”;
3. 声音游戏:模拟煮汤圆的“咕噜”声、吹热气“呼呼”声,轮流发声,制造对话回合。
课堂小贴士:
- 从孩子兴趣切入,若喜欢数字,可问“碗里有3个汤圆,吃掉1个,还剩几个?”;
- 答错也没关系,用夸张表情和笑声减轻社交压力。
四、静观一盏灯:给敏感孩子的“安心仪式”如何做:
1. 关掉大灯,点燃电子蜡烛(安全第一),和孩子并肩坐下;
2. 轻轻说:“看,灯笼暖暖的,和宝宝一样安静”;
3. 用手机播放轻柔民乐(如《春节序曲》慢速版),共同凝视灯光3-5分钟。
康复意义:
- 在节日的喧嚣中创造一个低刺激的“安全角”;
- 通过共同注意训练,提升亲子情感联结。
五、致家长:小活动藏着大成长1. 降低期待:孩子可能只参与2分钟,或只盯着面粉发呆——这已是“接触新事物”的突破;
2. 记录微进步:拍下孩子捏的面团、画的灯笼,贴在冰箱上,告诉他:“这是你的元宵节”;
3. 自我关怀:若今日疲惫,就用现成汤圆煮一碗甜汤,抱着孩子看月亮:“团圆,就是在一起”。
尾声:这个元宵节,也许没有热闹的灯会,但你们掌心的温度,就是照亮彼此的光。
每一盏灯,都不孤独。
撰写者蒲公英康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