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1点,妈妈终于把自闭症弟弟哄睡,转身看见姐姐蜷在沙发上装睡,手边是没签字的数学试卷。她鼻尖一酸——她已经忘记了上次单独带女儿单独出去是什么时候了,女儿非常听话,努力的扮演着一位合格的姐姐,她总是会出面保护弟弟,将那些嘲笑弟弟的“坏蛋”赶走。即便家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但是自己总是会倾斜更多的爱给到“特殊”的弟弟,作为一位母亲,她当然知道这对姐姐来说很不公平。
这不是某个家庭的特殊困境。数据显示,特殊需求孩子的兄弟姐妹中,68%曾因“被忽视”偷偷哭泣,但他们往往比同龄人更早学会隐藏情绪。今天,我们不谈“应该”,只说“可以怎么做”。
一、那些没说出口的委屈“我不敢生病”:9岁的朵朵在日记里写,“上次发烧时妈妈说了三遍‘怎么偏偏这时候病’,现在喉咙痛也不敢咳嗽。”
“我是空气姐姐”:初中生小轩苦笑着展示手机相册,“全家福都是弟弟接受干预时拍的,我的生日照永远缺一位重要的家庭成员。”
“爱像限时优惠券”:高一男孩给心理咨询师发邮件,“爸妈的爱分给妹妹80%,留给我的只有‘你长大了’‘爸妈不想为你操心’以及过期的愧疚。”
这些心声被折叠在懂事的外表下,直到某天变成一根刺,扎破家庭温情的表象。
二、平衡不是平分,而是看见【给父母的建议】
1. 创造“专属时间”
应该怎么做?
每周给每个孩子15分钟“绝对焦点时间”:关掉手机,重复“现在全世界只有你和我”。
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是陪同协作,而不是陪着玩手机。
真实改变:
单亲爸爸老张在儿子做康复训练时,让女儿负责按下计时器:“现在你是爸爸的老板。”女儿从抗拒到主动规划:“爸爸陪弟弟时,我可以读两篇英语课文。”
2. 把内疚换成具体行动
避免说:“对不起最近没陪你。”
试着做:
在日历标记每个孩子的重要时刻(如家长会,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承诺孩子的一定要做到,哪怕只能到场10分钟。
关键:
让孩子感受到“我被记住”,比补偿时长更重要。
3. 允许孩子“不够懂事”
情景处理:
当女儿抱怨“为什么弟弟不用写作业”,不要急着说“你要体谅他”,而是回应:“确实不公平,你生气很正常。要是妈妈小时候遇到这种事,可能会把弟弟的蜡笔藏起来呢!”
原理:
共情情绪比纠正认知更能疏导压力。
4.把情绪数据化
设立规则: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那么1-10分,你现在的生气指数有几分?
5. 解开“幸存者内疚”
重要对话:
“你可以因为妹妹而难过,也可以为自己能跑能跳感到高兴,这两种情绪可以同时存在。”
三、兄弟姐妹间的秘密桥梁1. 找到非语言联结
音乐纽带:让姐姐教自闭症弟弟弹简单的钢琴旋律,即使他只会重复三个音符。
触觉记忆:用不同布料做成“情绪传递毯”,生气时扯毛球,开心时摸丝绸。
暖心瞬间:
每当弟弟焦虑咬手,哥哥就把自己的旧T恤塞给他:“这件衣服吃过100次薯片,比咬手有趣。”
2. 制造“互助幻觉”
角色反转:
“弟弟的康复作业需要你帮忙检查颜色配对,只有你能当小老师!”
特权赋予:
让健康孩子保管“家庭通关密语”,每天由他决定何时开启亲子游戏时间。
效果:
把“负担”转化为“特权”,减轻怨恨感。
四、当外界成为伤口1. 应对外界刺痛
校园暴力预防:
教孩子用三句话回应嘲笑:
①“我弟弟的大脑就像高配电脑,只是鼠标有点卡。”
②“你刚才的话像没削皮的菠萝,会扎人。”
③“要不要来我家看看他怎么用乐高搭太空站?”
2.亲戚比较处理:
提前准备“夸夸清单”:当阿姨说“还是你家老大省心”,立即接话:“他昨天还教弟弟系扣子呢!”
五、别忘了你自己1. 父母的自我关怀
偷闲时刻:
接送孩子时多绕5分钟路,在车上听完一首完整的歌。
把药盒里的棉花攒起来,揉成“焦虑吸收球”。
诚实教育:
对孩子说:“妈妈今天能量只剩10%,需要一个充电拥抱。”
2. 寻找“同温层”
线下支持:
与其他特殊家庭交换“喘息服务”:每周六上午你带两家孩子去公园,下周换对方看护。
“赛博树洞”: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你的焦虑,如果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可以尝试一下在其他自媒体平台进行吐槽和情绪纾解,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找到“同道中人”。
没有完美的平衡,只有不断调整的爱的姿势。当特殊需求成为家庭的一部分,与其追求“不委屈任何人”,不如学会让每种情绪都能安全着陆。请记住,那个悄悄长大的孩子,或许正用他的方式守护着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