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里面的超强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歪史 2021-09-27 00:16:13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最近在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被这15个字震撼了。这句出现在大洋国两分钟仇恨时间电幕上的政治口号充满哲理、看起来简单直白、内容露骨的口号完全无懈可击。这句话是出现在两分钟仇恨时间结束时候的闭幕词,几乎所有人一看就懂,即使不识字听一下都能理解个大概。

只有战争胜利才能赢得和平,无知者无畏,自由也是另外一种奴役的开始。聊聊数字掌握了广告词的精髓,出色的政治家绝对都是顶级的广告大师,他们才能明白老百姓的痛点,当然,这一些对于他们不过是入门基本功。

切入不到老百姓痛点,无法引起共鸣,也就无法带起自己政治能量,反之一旦找到痛点,引起共鸣,狂热的情绪会传递外溢,这样会持续增加政治能量和热度。

但是,痛点不是随时都有,也不可能某个痛点对所有的人都有作用,为此,为了持续维持能量,必须不断的制造痛点,制造者以正义的的身份站在老百姓一边,或者说增加别人的恐惧心理,让他们站在自己一边,这样才能保证优势。

大洋国每天雷打不动的两分钟仇恨时间就是这样一个作用,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如同宗教仪式一样举行一次,时间很短,只有两分钟,120妙,但是内容很多。

仇恨的对象是叛徒施坦因,他也是早期大洋国核心领导之一,但是厚了和组织意见不合,或者说和另一领导老大哥权斗失败,最后分道扬镳,作为失败者被判处死刑,但是意外逃脱。

不甘心失败的他时时刻刻都在攻击大洋国的组织和领导人老大哥,作为还击,老大哥给他们准备了仇恨时间,他是只要仇恨对象,即使内容不一样,但还是围绕施坦因这个变节分子开展。

大洋国人通过电幕看到的施坦因,是个犹太人相貌,绵羊的脸上长着山羊胡子,戴着眼镜,聪明的五官时时刻刻都对组织进行恶毒的攻击,不讲道理又处处攻击老大哥,认为他背叛了革命,是个窃国大盗。

他也有自己的诉求,言论新闻集会等等都要自由,但是作为回应老大哥最后通过字幕告诉他自由即奴役。不仅这样,老大哥通过夸张手段,让施坦因演讲的视频看起来狰狞可怖,如同妖物一样,这种夸张让一旁观看的人甚至想通过电幕攻击施坦因。

即使偶尔有那么一个半个对老大哥怀疑,觉得施坦因说的是对的,但是身边其他人的激动情绪很快他的杂念消弭,强力的氛围很快让他对老大哥心生感恩,觉得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保护神,高大伟岸的形象重新树立起来,对施坦因的仇恨再次冲上高地。

短短120秒时间很漫长,电幕中涌现出很多的内容,不一会儿,施坦因突然演化成大洋国一个军人的形象,如同豺狼一样虎视者电幕前的每一个人,端着机枪如同就要扫射观众。于是,施坦因的形象不由得人联想起这是个国贼带路党一样的角色,人们对她的恨意达到高潮,这就是活脱脱的奸贼!

但是,魔幻的是,眼前的敌人就在大家错愕的时候变化老大哥慈祥、沉着、冷静的脸,这张脸瞬间让人恢复冷静,气氛平淡,随后敏然一笑,黑色的脸慢慢褪去,电幕上只剩三行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至此,两分钟的仇恨时间宣布结束。

但是 电幕前的人还没有回过神,仿佛还能看见老大哥的脸,很多人纷纷起来张开想去拥抱那张慈祥的脸,但是,那确是冰冷的电幕!没有感情,听不懂任何言语,看不见任何动作。

1984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誉,被誉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乔治奥威尔写于1948年,随后没多久他本人病死,和其他著名作家一样生前落魄,死后名动全球文坛,赞誉与日俱增。

当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冷战异常激烈的时候,奥威尔认为未来世界会大一统分为三个国家,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互相仇恨,征战,各国内部都是高压统治,科技异常发达,为了表达距离急迫性,于是把48颠倒为84作为书名。

对于我们来说,虽然1984早已经远去,但是1984还没有来到,当然,希望永远不会来到。

0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