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宣布将对在中国建造或注册的船只征收港口停靠费,
这一政策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在全球海运业激起千层浪。
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接连发声,直指美方措施“损人害己”,
不仅无法振兴美国造船业,还将推高全球海运成本、扰乱供应链稳定。
这场看似针对中国的贸易考量,实则揭露出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老底,更折射出霸权逻辑下的短视与矛盾。
美国将自身造船业的衰落归咎于中国,声称中国通过“不公平补贴”垄断市场。
但翻开历史数据,真相一目了然: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造船业便因“去工业化”浪潮而萎缩,如今仅剩20余家船厂,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
反观中国造船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技术创新和高效管理,占据全球商用船舶市场的半壁江山,集装箱船订单量更达70%以上。
正如中国商务部所言,“美国造船业的衰落与中国无关,而是自身产业政策与市场选择的结果”。
滑稽的是,美国一边指责中国“非市场行为”,
一边通过《通胀削减法》《芯片与科学法》向本土企业提供巨额补贴,
甚至计划将港口费收入用于扶持本国造船业。
这种“双标”操作,恰是美式霸权思维的典型体现,
自己可以挥舞产业政策的大棒,却容不得他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美方宣称,征收港口费旨在“削弱中国海运实力,保护国家安全”。
然而,这一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与其宣称的目标背道而驰。
根据草案,单船单次费用可能高达150万至300万美元,而全球37.8%的集装箱船由中国建造,十大航运公司中多数船队依赖中国船舶。
一旦实施,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国际巨头将首当其冲,
运输成本激增的连锁反应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推高通胀压力。
美国农业、矿业等本土行业早已发出警告:
全球船队短期内无法替换中国船只,高额费用将导致港口瘫痪、供应链断裂。
英国特许出口与国际贸易协会的数据显示,美国此前的关税措施已造成欧洲港口严重拥堵,而新一轮港口费恐让乱象雪上加霜。
这种“杀敌不成反噬己身”的闹剧,恰如中国外交部所言,
“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深究美国此举的动机,实则是面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
从301调查到芯片制裁,从关税战到港口费,美国对华打压手段层出不穷,却始终未能扭转贸易逆差。
2024年逆差仍高达9184亿美元。
这种“打不赢就掀桌子”的心态,暴露出美国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力不从心。
然而,经济规律从不屈服于政治操弄。
中国造船业的优势根植于市场化竞争与产业升级,绝非美方臆测的“不公平手段”。
正如一位美国制造业智库报告所言:
“若不打断中国造船业的速度,美国海军规模优势将荡然无存”。
这句话赤裸裸地揭示了美方真实意图:
与其说是振兴产业,不如说是通过遏制中国维系霸权。
这场闹剧恰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单边主义的末路。
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早已深度交融。
美国若执意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只会加速自身与世界的脱钩。
正如中国外交部强调的,“中美经贸合作本质是互利共赢”,
而美国强推港口费,既违背多边规则,也低估了国际企业与消费者的理性选择。
小编有话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靠关税壁垒与保护主义筑起的高墙,终将被市场规律与协作精神冲垮。
对于美国而言,与其在“遏制中国”的迷思中徒劳挣扎,
不如正视自身产业结构问题,与中国在良性竞争中寻找共同发展的新可能。
毕竟,大海从不会因一己私欲而停止潮汐,真正的大国之道,永远是合作,
记住!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合作才能共赢。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