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师长被送上军事法庭,毛主席拦住:跟我走,没工作我给你分配

梅梅评历史 2025-03-17 17:20:48

1934 年,对于红军而言,是极为艰难的一年。

第五次反 “围剿” 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踏上了长征之路 。一路上,红军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冲破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

11 月下旬,蒋介石调集四十万兵力,妄图将红军扼杀在湘江以东地区,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就此爆发。

当时时任第二十二师师长的周子昆,承担起了奉命掩护主力红军撤退的艰巨任务,战斗打响后,二十二师全体将士浴血奋战,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战场上硝烟弥漫,枪炮声震耳欲聋,战士们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周子昆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激励着战士们的士气。

然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尽管二十二师拼死抵抗,最终还是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周子昆本人也光荣负伤。

在当时"左"倾军事路线主导的情况下,周子昆和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被李德扣上了“临阵脱逃”的帽子。

周子昆听到这样的污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据理力争,指责李德胡乱指挥、不懂军事,李德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他立即让人把周子昆绑了起来,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甚至扬言要枪毙他。

在这个关键时刻,同样处境艰难的毛主席毅然站了出来……

一、周子昆的传奇人生

1901 年,周子昆出生于广西桂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周子昆自幼便酷爱学习,聪慧过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才子。

然而,15岁那年,父亲的离世让原本温馨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之中,好在有外婆的资助,周子昆才得以考入广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1919 年,周子昆顺利毕业,彼时的他,怀揣着实业报国的理想,满心期待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革命火种。

周子昆也深受影响,一年后,他毅然决定弃笔从戎,投身军旅,在桂军当了一名司号员。

在旧军队中,周子昆亲眼目睹了军队的腐败与黑暗,心中对革命的渴望愈发强烈。

后来,粤桂大战爆发,周子昆又投靠粤军,有幸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担任班长。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初次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大为触动之下,1925 年,周子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

1926 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周子昆被编入叶挺独立团任连长。在汀泗桥一战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

他率领部队迅速占领中伙火车站,一战成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不久后,周子昆又因出色的表现,升任第二营营长,成为了叶挺将军的得力助手。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白色恐怖笼罩的危急关头,周子昆毫不犹豫地随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

起义部队在南下广东的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最终起义失败。许多军官和士兵在革命前途一片灰暗的情况下选择了离开,但周子昆却坚定地留了下来。

在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表示:“我们二营的全体战士,誓与朱军长奋战到底,革命不成功绝不回家!” 这份坚定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令人万分动容。

南下广东失败后,周子昆随朱德、陈毅发动湘南起义。

他深知武器对于革命队伍的重要性,因此在行军途中,尽管左臂中弹,他却一人背了三条枪。有人劝他扔掉,周子昆严肃地说:“你可别小瞧这三条枪,到了井冈山,这些枪能组建起一个班!”

部队抵达井冈山后,周子昆率领的第二营不仅没有丢枪,还多出 10 多支枪。

毛主席在接见周子昆时,对他的远见卓识大为赞赏,高兴地说道:“你这个营长不简单,有远见!”

后来,由于军中缺少军事干部,毛主席独具慧眼,组建起红 4 军军官教导队,并选中了周子昆担任副大队长。

周子昆文化水平高,又拥有多年从军经验,讲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他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还经常亲自教学实践,将自己在战场上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战士们。

毛主席对周子昆的工作十分认可,称他为 “红军教头”。这个称呼,既是对周子昆工作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他能力的充分肯定。

在随后的反 “围剿” 作战中,周子昆更是屡立战功。

第一次反 “围剿” 时,他亲率第七师发起进攻,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战士们的英勇奋战,成功活捉敌军师长张辉瓒。

这一辉煌战绩让全军士气大振,毛主席也欣然写下《渔家傲・反第一次大 “围剿”》:“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在第二次反 “围剿” 作战中,周子昆又在白云山设伏,成功歼灭敌军 4000 余人,再次立下赫赫战功。一时间,周子昆成为了毛主席的心腹爱将,多次得到毛主席的亲自指点,他的指挥艺术也愈发纯熟 。

在中央苏区期间,尽管周子昆的工作频繁变动,几上几下,但他始终毫无怨言,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组织性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

1934 年,由于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之路。周子昆担任红九军团二十二师师长,率部踏上了这段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征程。

红九军团是刚刚成立的军团,战绩相对较少,常常被兄弟部队开玩笑。在军团长罗炳辉的率领下,全军团上下都憋着一股劲,都想要在长征中证明自己 。

当到达贵州境内时,为了迅速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李德命令红二十二师迅速攻占黄平县城,打开进军通道。

周子昆接到命令后,立即前往前线观察敌情。他发现黄平县城城高墙厚,守备森严,而二十二师经过连月激战,已经损失过半,兵力和装备都处于劣势,强攻必然会遭遇失败。

周子昆深受毛主席的影响,熟悉游击战战法,于是向李德申请改变策略,采用迂回战术发起进攻。

然而,李德却拒绝了周子昆的提议,他指责周子昆说:“这是游击战法,不适用。” 周子昆当众反驳道:“能打胜仗的就是好战法,游击战为什么不行!”

在他看来,战争的目的是取得胜利,只要是有效的战术,都应该被采用,而不应拘泥于形式。但李德掌握着红军的军权,他的命令不能不听 。

最终,红二十二师按照李德的命令强攻黄平县城,结果正如周子昆所料,攻城失利,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周子昆也在战斗中负伤 。

李德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了推卸责任,他竟然拿周子昆当替罪羊,下令以 “临阵脱逃” 的罪名逮捕了周子昆,并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审判 。

这一决定在红军队伍中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都为周子昆感到不平,他们深知周子昆是一位英勇善战、忠诚可靠的将领,绝不可能临阵脱逃。

但在当时李德掌权的情况下,大家也都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子昆被押走 。

二、毛主席的知人善任

就在周子昆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毛主席恰好路过,看到周子昆被抓,他顿时心急如焚。

当时,毛主席受到 “左” 倾错误路线的排挤,已经失去了军事指挥权,处境艰难,但为了救下周子昆,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毛主席找到李德,求情道:“这个人是我们红军的教头,为红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干部,作战英勇,对党忠诚。这次战斗失利,不能完全怪他,把他交给我处理吧?”

毛主席的这番话话既肯定了周子昆的功绩,又给李德留了面子 。李德虽然心有不甘,但面对毛主席的求情,也不好再坚持己见,最终同意将周子昆交给毛主席处理 。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巧妙周旋下,周子昆躲过了一劫,暂时摆脱了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命运 。

毛主席之所以会挺身而出救下周子昆,一方面是因为他对周子昆的了解和信任。从井冈山时期开始,毛主席就与周子昆有过密切的接触,他深知周子昆的军事才能和对革命的忠诚。在多次战斗中,周子昆都表现出色,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

另一方面,毛主席也深知人才对于红军的重要性。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红军需要像周子昆这样有能力、有经验的将领,他们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是革命胜利的希望之光,绝不能因为一时的错误和偏见而轻易处置。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周子昆被送到了医院养伤。分别的时候,毛主席还特意叮嘱他:“你要沉得住气,好好养伤,回来后我给你分配工作。”这些温暖的话语,让周子昆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决心 。

三、遵义会议后的复出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 “左” 倾思想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伟大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周子昆伤愈复出,出任红五军团副参谋长 。

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厚望,在接下来的四渡赤水、重占遵义等一系列战役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5 年 6 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进行了统一整编,周子昆任红军总司令部一局局长,跟随红四方面军展开行动。

此时,张国焘妄图分裂红军,另立中央 。周子昆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他据理力争:“只有北上才有出路,我周子昆就算战死,也要死在北上的路上!”

他的坚定立场和勇敢态度,赢得了许多同志的尊重和支持 。最终,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红军将士的共同努力下,张国焘的分裂阴谋未能得逞,红军继续北上,胜利到达陕北 。

抵达陕北后,毛主席又当众夸奖周子昆:“他能打胜仗,又敢打分裂主力,真是难得的将才!” 此后,周子昆在毛主席的安排下进入抗大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子昆迎来了新的使命。他出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

在新四军中,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让国民党反动派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于是,他们秘密策划了皖南事变,妄图消灭新四军这支抗日力量。

1941 年初,蒋介石强令新四军开往华北前线,同时调集重兵在沿途设下埋伏,准备围歼新四军主力。

党中央洞察到蒋介石的阴谋后,一方面同意新四军开往江北待命,另一方面电令项英等人迅速北上,避开国民党军的围堵。

皖南事变”前,经过泾县茂林镇的新四军部队

然而,项英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估计不足,又舍不得放弃苦心经营的皖南根据地,行动犹豫不决,走走停停,白白错过了最佳转移时机。

最终,在 1941 年 1 月 6 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 9000 余人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 7 个师 8 万余人的突然袭击。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周子昆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40岁。

项英、周子昆遇难地,皖南泾县蜜蜂洞

结语

周子昆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从北伐战争的硝烟战场,到南昌起义的烽火岁月,再到井冈山的艰苦斗争,以及长征途中的九死一生,他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的最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

毛主席对周子昆的搭救,不仅仅是挽救了一位优秀将领的生命,更是为革命保留了一份宝贵的力量。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这样善于识人、用人的领导者,有了无数像周子昆这样即使在挫折中仍不放弃的战士,中国革命才得以在险象环生中不断前进,最终取得胜利!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