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战役,日军猛攻乌加河防线;危急时刻援兵到,是女子骑兵旅

乐蓉说过去 2025-04-12 07:16:39

1940年3月,著名的五原战役打响。

此战胜败的关键,在于董其武将军的101师,能不能在乌加河挡住日军三个联队的增援。

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在飞机、坦克、重炮的掩护下,血战数日,终于在乌加河上架起三道浮桥。

情况万分紧急,董其武知道,五原攻坚战激战正酣,傅作义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增援乌加河防线。

为了把过河的日军消灭掉,董其武离开指挥所,亲赴前线指挥战斗。

很快,三座浮桥被守军炸毁两座。然而更多的日军,顺着硕果仅存的那座浮桥,源源不断的渡过乌加河。双方爆发了惨烈的白刃战。

守军经过连续数个昼夜的激战,体力已经透支到极点,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防线随时都有被日军突破的可能。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阵地后方扬起漫天的沙尘,一支骑兵部队风驰电掣般的赶来。“我们的援兵到了!”

守军顿时斗志昂扬。蹲在战壕里的董其武,有些疑惑的看着援军,不知傅老总从哪里找来的这支生力军。

突然有战士兴奋的喊道:“这是傅老总的女子骑兵旅!”

董其武高呼:“男子汉大丈夫活在天地间,跟鬼子拼刺刀,还轮不到一群丫头片子上。”

“冲啊!”士气大振的守军,端着雪亮的刺刀发起反冲锋,杀向猥集在河滩上的日军。就连平时不参与打仗的后勤兵,也奋勇争先,生怕被那些英姿飒爽的女骑兵小看了。

最终过了河的日军全军覆没,直到五原县城被傅作义攻占,全歼守城的日伪军5000余人。

增援五原的日军三个联队,还被牢牢的挡在河对岸,未能越过乌加河半步。

五原大捷,董其武居功甚伟,人送绰号“董武穆”。

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的董其武,1899年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县固镇村。20岁那年考入太原学兵团。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北伐时已经是团长了。

1927年十月,第二军因战绩不佳被缩编,董其武团被裁撤,他也被调往张发奎的第四军任侦察队队长。

第四军当时被称为“铁军”,战斗力不俗,而侦察队更是这支精英部队中的精英,董其武的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第四军所部部分部队曾经参加过南昌起义,因此一些非嫡系将领饱受猜忌,董其武也在其列。

1928年六七月间,第四军侦察队再次被裁撤,董其武被迫离开第四军。就在彷徨之际,却听闻山西老乡傅作义正在天津招兵买马,急忙前去投奔。

之前傅作义率领孤军困守涿州三个多月,一战成名。虽然最后弹尽粮绝的他,被迫同意退出军界,所辖部队也被张作霖收编。

可仅仅几个月后,傅作义就逃出禁锢,跑到天津做寓公。

傅作义在部下心目中的威信极高,听说他重获自由,不但原来的部下纷纷赶来投奔,就连以后号称傅作义手下第一战将的董其武也慕名而来。

当时傅作义手下人才济济,董其武只是一个暂编团的团长,上头师长、旅长一大堆,后来能取得如此成就,还是凭超群的实力拼出来的。

傅作义擅长防守,而董其武在这方面,大有青出于蓝之势。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长城抗战时,蛰伏数年的董其武终于大放异彩。

战斗中,董其武创造性的发明了“三线纵深配备防御战术”。即清空外围射界,将敌人可能用于藏身的自然掩体全部去除,包括树木、土丘等。

清空的射界内,挖一条注满水的壕沟,宽6米,深4米。壕沟内是雷区,主要针对敌人的装甲目标。雷区内缘,还是一条壕沟。

守军的防御阵地,大都利用天然的山丘,山丘底部挖设窑洞,用于存放物资,抢救伤员,以及隐蔽兵力。

各窑洞间,有蛛网般的通道连接,就算敌人万一攻进来,也会葬身在这迷宫般的防御工事中。

窑洞上面,是利用石块,树木做天然的机枪阵地或单兵掩体。

这样的阵地,可以承受飞机航弹或者重炮的直接轰炸。

战斗打响后,日军使用飞机,开始连续两天对守军阵地狂轰滥炸。消耗昂贵的航空炸弹3000多枚,守军的代价轻伤一人,还是个没什么战斗经验,钻出掩体看热闹的民夫。

1933年4月23日,日军第八师团铃木旅团,开始向守军阵地发起进攻。首当其冲的,就是董其武所部436团的阵地。

跨过第一道壕沟后,两辆日军坦克触雷趴窝,其余的坦克见势不妙,只能退出战场。

冲锋的日军步兵,只能用脑壳迎接守军居高临下的火力。

董其武非常注重士兵的训练,战斗中,他集结全团的特等射手,用精准的射击,打的鬼子在阵地前尸横遍地。

战斗中,日军继续使用飞机和重炮,对守军阵地进行轰炸。

面对这种火力上的代差打击,董其武也无能为力,双方激战一天,董其武团伤亡七十多人。

董其武就像一面盾牌,顽强的挡住了日军的进攻。

而这种被动式的防御,显然并不能改变战局。有防守的盾,还要有进攻的矛。

与董其武齐名,以擅长进攻著称的孙岚峰闪亮登场。

董其武与孙岚峰,当时人称傅作义手下的“双璧”,一个思维缜密,算无遗策。一个热情似火,永不言败。

就在董其武与日军激战正酣,孙岚峰奇兵突出,一举打掉了日军设置在茶坞村的前线指挥所,日军全线溃败。

这次战斗,傅作义的部队伤亡867人,消灭日军1046名。双方战损比1:1.2,傅作义的部队稍占优势。这在抗战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

最令人瞩目的是董其武,他的团只伤亡了70多人,消灭日军300多人,一寸阵地也没有丢。

百灵庙战役中,董其武更是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酋田中隆吉,率领日伪军5000余人,向傅作义盘踞的绥东发起进攻。

日伪军以骑兵为主,攻击速度非常快。

旅长董其武调集全旅所有的卡车四十多辆,他给卡车上蒙上白铁皮,伪装成装甲车的模样,每辆自制的装甲车里面,都配备了三挺机枪。

在红格尔图村,几十辆土造装甲车,迎着蜂拥而至的日伪骑兵发起进攻。

日伪军顿时被杀的人仰马翻,溃不成军。田中隆吉见势不妙,带人落荒而逃,土造装甲车紧追不舍,一口气追出200多里。

这场战斗共击毙日伪军1700多人,受伤后被冻毙的不计其数。另外还抓了500多名俘虏。其中不乏八牟礼吉、松村利雄等日酋。

战斗结束后,董其武又命令土造装甲车,搭载步兵,化身为运兵车,马不停蹄的紧急驰援激战正酣的百灵庙。

当时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地上满是积雪,旅长孙岚峰意外发现,宿营地2公里外,有羊群向他们慢慢的移动。

孙岚峰笑了,这么低的温度,这么厚的积雪,现在把羊赶出来,让它们吃个寂寞。

不用问,这是日军翻穿羊皮袄,冒充羊群,准备偷袭孙岚峰。

孙岚峰也不是好惹的,他挑选了500多名身手彪悍的士兵,也翻穿了羊皮袄,迂回到日军的背后。然后才下令,使用迫击炮向正在靠近的羊群进行轰炸。

日军被炸的血肉横飞,却又不敢暴露伪装,只能转身逃走。不料迎面又碰上一群同样的羊群。

带队的日军将领大喜过望,认为是援军到了,毫无戒备地迎了上去。

这种送上门来的肥肉,不吃都是罪过,孙岚峰的部队突然开火,把这些自作聪明,翻穿羊皮的日军杀得全军覆没。

虽然日军吃了败仗,可他们在兵力上依旧占有绝对优势,孙岚峰再勇敢,可是以寡敌众,最后获胜的希望非常渺茫。

就在孙岚峰指挥部队,在女儿山和日伪军杀的难解难分之际,董其武的援军到了。

卸下步兵,运兵车又变身装甲车杀入敌群。

日伪军顿时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土造装甲车认准日军少将盛岛角芳、烟川草谷等人乘胜追击。

最后还是土造装甲车油料耗尽,停止追击。盛岛角芳等日酋,才侥幸逃出生天。

就在土造装甲车追杀残敌之际,孙岚峰已经攻占百灵庙。成为世人眼中,取得百灵庙大捷的头号英雄。

对此贡献更大的董其武,只是付之一笑,并没有出面与孙岚峰争功。

百灵庙大捷后,先后三批9000多伪军,派人与董其武联系,准备反正。

董拿不定主意,只能请示傅作义。

傅作义回答的也干脆:“伪军反正可以,但前提是把派驻伪军中的日军顾问全部杀掉”。

结果先是小滨大佐等29名日军顾问人头落地。后来雷中大佐等19人,也都一起领了盒饭。

本来傅作义决定,把这些反正的伪军,划拨给董其武和孙岚峰麾下,可两个人都婉言拒绝。最后傅作义把这些人编为新编第二师。

如果说董其武只会防守,这也有些太小看这位军事奇才了。

1937年10月的忻口会战中,日酋板垣征四郎气势汹汹。

为了打击这厮的嚣张气焰,董其武亲率第128旅偷渡云中河,长途奔袭河对岸的原平县旧村,板垣征四郎的前线指挥所就设在这里。

第128旅神兵天降,顺利攻占日军前线指挥所。只是当时板垣征四郎没有在指挥所内,这才导致董其武擒贼先擒王的作战计划功亏一篑。

战斗中董其武胳膊受伤,足见当时战斗之惨烈。

忻口战役结束后,董其武未及伤愈,就接到防守太原北城的命令。

太原有些完备的防御体系,城墙高大结实。对缺乏重火力的部队来说,使用云梯攻城简直就是噩梦,往往付出惨痛代价,也难以登上城墙。

但是对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日军来说,再结实的城墙,也架不住大炮的轰击,摆在城墙上的守军,就是一群等着送命的炮灰。

此时太原北城的城墙上旗帜招展,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城墙垛口下挤满了士兵。

信心百倍的日军开始用重炮轰炸城墙,时间不大就将城墙炸塌。

日军步兵没等炮击结束,就发起冲锋。

眼看日军就要冲到城墙下,城墙下蛛网般的战壕里,突然飞出密集的子弹。

日军纷纷倒地,他们到死都不明白,守军是如何抗得住如此猛烈炮火,还保持强悍战斗力的。

原来董其武深知日军炮火的厉害,所以他在城头故布疑阵,城墙上根本没有布置士兵,那只是些草人戴了顶军帽而已。

他的218旅一个团,全都隐蔽在城外战壕里,只等日军靠近,他们的优势炮火失去作用,这才给日军致命一击。

第128旅的另一个主力团,负责守卫城内的兵工厂,因此董其武在兵力使用上捉襟见肘。

其实董其武无论打的多好,太原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仗傅作义差点儿拼光了老本。所以在以后很长时间都没缓过劲来。

由于兵力匮乏,傅作义的部队,在包头战役和绥东战役中,表现的都差强人意。

直到1940年1月的五原战役,刚刚恢复元气的傅作义,又取得了一次令世人瞩目的大捷。

五原县城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日军在五原县城驻有重兵。

负责攻击的是孙岚峰,而这场战斗胜负的关键,是能不能在乌加河挡住从包头出发的日军援军。

这次战斗的情形,就类似于辽沈战役时的锦州和塔山。

战斗开始前,无论是傅作义,还是董其武,都没想到日军会如此兴师动众,不惜代价的救援。

直到战后才知道,原来五原县城内,还有一个100多名日本矿业专家组成的“帝国蒙疆矿业调查团”,几乎囊括了日本所有的矿业精英。

日本本土资源匮乏,而稀有金属储量丰厚的绥远,就成为日本的觊觎之地。

日本就算陪上一个师团,也不愿“调查团”有半点差池。

为了把“调察团”救出来,日军也是下了血本。

按照日军多年的作战经验,国军的一个精锐师,可以抗衡日军的一个联队。

现在乌加河防线,只有董其武一个装备简陋的101师。日军有信心,仅出动一个联队,就能确保突破乌加河防线。

可这次支援任务势在必得,不能出任何的纰漏,所以日军一次出动三个精锐联队,骑兵第13 、14联队,步兵第13联队,齐头并进,直扑乌加河。

两个日军骑兵联队,并没有多少骑兵,只是挂着骑兵的幌子,却是实实在在的摩托化部队,战斗力非常的强悍。

乌加河位于河套平原北部,是黄河的主流。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河上本来有一座日军控制的大桥。

1940年3月20日,夜间,董其武派人夜袭守桥的日军哨所,得手后将大桥用炸药炸毁。

日军中将竹下义晴得知乌加河大桥被摧毁后,大惊失色,下令增援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强行渡过乌加河。

几乎与此同时,傅作义对董其武,也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死守乌加河的命令。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程度,日军猛烈的炮火,将南岸的守军阵地,削去了整整3尺多。

董其武就算是有通天彻地的本事,再这样的环境下,只能用士兵的生命,来迟缓日军渡河的时间。

五原攻坚战也如期打响,守城的日军出人意料的顽强,战斗陷入焦灼状态。

傅作义还有一支预备队,他最不放心的还是乌加河防线,于是打电话给董其武,问他能不能顶得住,要不要援军。

而此时的董其武,已经去了前线,指挥所里只留下一个接线员。

临行前董其武告诉他:如果傅老总打电话来问我们要不要援军,就说不需要。

傅作义得到了他最想要的答复,于是放心大胆的把最后一支预备队投向攻坚战场。

此时的乌加河防线,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日军昼夜连续攻击,几次架设的浮桥都被守军炸断。

后来不知他们从哪里找来许多木筏子,顶着守军密集的炮火,拼命向南岸划。

但无一例外,都成为守军特等射手的活靶标。

北岸的日军机枪火力,准的让人让人心悸,专挑挂望远镜的军官打,还有机枪手。

幸亏傅作义的部队讲究官兵平等,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穿着都是一样的,否则在前线指挥的军官伤亡更大。

守军的伤亡很大,董其武孤注一掷,先是把师直部队全部派往前线,没有半天就消耗的差不多了,无奈之下,他把辎重兵、勤务兵都派上了前线。

22日,日军终于在河面上架起三座浮桥。日军增援部队的坦克和装甲车挤在河对岸的道路上,一眼望不到头。

如果让坦克和装甲车过了河,这仗就更没法打了。

守军工兵连所剩兵力已经没有多少,但仅余的20多人,还是扛着炸药包,义无反顾地冲向日军的浮桥,以全部牺牲的代价,终于炸毁了三座浮桥中的两座。

然而数百日军,趁着夜色,通过仅存的浮桥,成功渡过乌加河,对守军303团的阵地发起猛攻。

303团既要对付河对岸的火力,还要对付侧翼日军的进攻,阵地岌岌可危。

面对困境,董其武也束手无策,他手中再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增援303团阵地了。

一夜时间第303团的团长、副团长相继重伤。代理团长是个姓武的营长,他手提大刀,率先冲出阵地。

团长率先冲锋,战士们士气大振,硬是靠刺刀和大刀,将过河的日军杀得四散奔逃。

但这样的冲锋,仅是维护军人最后的荣誉,并不能改变战局。阵地陷落只在旦夕。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本文开始描述的那一幕发生了。赶来支援的女子骑兵旅,严格的说并不是傅作义的部队。

她们是蒙古族传奇女王爷奇俊峰的部下。

抗战爆发以来,一些所谓的蒙古王爷投靠了日本人。一身傲骨的奇俊峰却坚持抗日,因此也成为那些伪蒙王爷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

奇俊峰被逼的走投无路,只能就近向傅作义求救。

傅作义仗义出手,杀得那些伪蒙王爷叫苦不迭。

奇俊峰转危为安,因此对傅作义感恩戴德。

女子骑兵旅增援乌加河防线,十有八九是奇俊峰为报恩仗义出兵,并非来自于傅作义的邀请。

这些女兵勇悍绝伦,冒着日军猛烈的炮火冲锋不止。

更是有三个女兵,义无反顾的冲上浮桥,她们的战马,被日军的机枪火力打倒。

几个女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拉响了手中的集束手榴弹。

浮桥上升腾起冲天的烈焰,最终被烧毁。

其余的女兵,开始协助守军,追歼已经过河的日军。

据303团的老兵赵全聚回忆说,有几十个活着的鬼子趴在河堤下面,向我们的阵地上扔手榴弹,我们就向下扔。

我身边趴着个新兵,夜色中看不清模样,明显的没有上过战场,他看我扔一颗手榴弹,他就扔一颗。

天亮后,武代团长下令,节省弹药,用刺刀解决残敌。

我站起来端起刺刀,旁边的新兵也站起来,抽出一把模样古怪的弯刀,老天,我这才发现是个年轻的女兵。

那女孩直接从阵地上跳入敌群中,咱打仗总不能不如个姑娘吧,于是我也跳了下去。

一个鬼子向我们扔了一颗手雷,那女孩被炸倒了,我胸口上也镶了一块弹片。

伤口不感觉疼,只是心疼的厉害,眼泪也不争气的流下来。

扔手榴弹的鬼子跪在地上缴枪投降,我当时红了眼,拾起那姑娘的刀将鬼子劈了。

22日下午,鬼子的攻势终于弱下来了,原来五原县城已经被攻克。不但守城的日军全军覆没,就连他们心心念念的“考察团”,也死的死,降的降,无一漏网。

五原大捷后,傅作义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五原、陕坝等军事重地。董其武升任暂四军军长。

这次战役的胜利,苏军也是受益者,因此他们免费向傅作义提供了一个军的装备。

可是在分配这批武器时,何应钦将它们都给了董钊的第16军。

而在战斗中蒙受重大损失的第101师,只分到机枪27挺,步枪250支。

这点儿武器,还不够装备一个营的。

董其武得知真相后,心里开始对老蒋有了芥蒂。

1942年,董其武接任傅作义手下王牌第35军军长一职。但时间不长就接到去重庆陆军大学深造的命令。

1945年5月毕业后的董其武,升任第12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主任。

日本投降后,老蒋下令,对部队进行整编。傅作义的第35军,被宣布为整编第30师。

但是这个命令,遭到董其武、孙岚峰等将领的激烈反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把他手下几乎所有的主力部队,都调到河北,与华北野战军周旋。

绥远是傅作义的老巢,不容有失,所以委派他手下最得力的干将董其武坐镇绥远。因此少了和华北野战军过招的机会。

平津战役,傅作义集团成为昨日黄花。只剩下绥远的董其武,以及五六万残兵败将。

董其武表示,愿意积极促进绥远和平解放。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

董其武被任命为第23兵团司令员。率领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将军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