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话题最多。

他是河北人还是山东人,他能不能真的打死老虎,从景阳冈打虎到六合寺出家,武松一共拿到了101,000贯的赏钱,这些钱在当时购买力如何,如果换算到现代又值多少。
今天不妨写一篇关于走进武松的文章,看看这位打虎英雄到底赚了多少钱。
关于武松是河北人还是山东人,这个话题容易引起地域争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个话题不在咱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关于人赤手空拳能不能打死老虎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一猛将杨大眼。他在北淯郡(河南南召县)做太守时,山里有恶虎伤人。
杨大眼说:“你们谁也甭管啊,俺上山给你们逮个活的去”。
别人以为他开玩笑,没想到他真一个人上山去了。
过了两天,杨大眼扛了个活老虎回来了,在繁华的十字街头将老虎枭首示众。
杨大眼能打死老虎,除了力气大,跑得还快。影片《武状元苏乞儿》中,阿星在教军场上一路狂奔,脑后的辫子都直起来。这其实就是借鉴杨大眼的典故。
杨大眼虽猛,却还称不上南北朝时期的第一猛将,猛将兄另有其人,他就是河北景县的高敖曹。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武松祖籍是清河县,还是阳谷县,和高敖曹的家乡都近在咫尺。
也就是说,在冀鲁交界的那片区域,像武松这样能够打死老虎的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自己做不到,不代表别人也做不到。
说完了武松打虎这个话题,咱再谈赏钱的事儿。
要谈钱,就要先知道钱是什么。
最早给钱定义的著作,是春秋时期的《诗经·臣工》篇。
书中说在虞夏时期,钱是一种农具,形状类似一把铲子。
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物质也匮乏。贸易通常都是以货易货来完成的。
《管子·山权数》中又说“灾年铸金钱”,夏禹在位时,连续5年遭遇水灾,粮食颗粒无收。于是他下令把历山(山西境内)之金收集起来,铸成金钱,作为抵押物,向其他部落换取粮食。
我们知道历山一带只产铜,不产黄金。夏禹制造的金钱,其实就是青铜农具。

用青铜农具耕种土地,比木制农具不知高出多少倍。也正是这巨大的诱惑,才会让其他部落心甘情愿的用粮食换取金钱。
其实最初的金钱,更类似于后世的典当。只是抵押物而已。
等挺过了灾荒,有了富裕粮食,再把粮食还回去,把金钱赎回来。
等其他部落遇到灾年,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购买粮食。
可是新的问题很快出现了,金钱可以成倍的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增产的粮食,却不抵金钱本身的价值。
因为生产过程中,青铜农具会损坏或者磨损。
修复金钱的成本太高。所以金钱根本不能用于土地耕种。用来抵押的金钱,只能当成抵押品,妥善的保管。
此时金钱作为农具的意义已经消失,已经过渡成纯粹的货币。
青铜器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生锈,本来金黄色的金钱,用不了多久就呈现出难看的青绿色。
为了保证金钱不变色,黄金取代了青铜。而白银作为制造青铜器,或者提炼黄金时必不可少的中间载体,其价值类似于现代的石油。所以白银和黄金一样,其货币价值得到诸侯的一致认可。
《史记·货殖列传》中,将货币分为黄金、白金、赤金三种,白金指的是白银。赤金就是青铜。《尚书·禹贡》中也直言“惟金三品”。
我国最早的黄金饰品,是在甘肃玉门市火烧沟出土的金耳环,金酒杯等器物,迄今已经有4000多年了。
有人说这些黄金饰品有着明显的西域特征,并不能代表中原地区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黄金。
但后来在山东苏埠屯,山西保德县林遮峪村,河南辉县琉璃阁,都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殷商时期的黄金货币。
这说明黄金作为货币,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十分普遍了。
有人说古代的黄金是黄铜,这纯属扯淡,黄铜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北宋时期才得到大规模使用。秦汉以前,是没有黄铜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民间贸易也逐渐多了起来,金银是稀有金属,不适合民间的小额贸易。
另外金银的熔点太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铸造,所以熔点低的青铜,再次成为各诸侯国铸造货币的首选。
不过楚国是个例外,他始终坚持使用黄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印子金。
只是到了战国末期,楚国才开始铸造青铜的蚁鼻币。也正因如此,楚国的货币受到各诸侯国的追捧。
例如在河南扶沟县古城乡,出土了楚国印子金392块,总重8183克。
安徽寿县东津出土印子金19块,总重5187克。江苏盱眙县出土印子金36块,总重11000克。

陕西咸阳出土印子金数量不详,但其中一些最重的印子金,单块重量高达610克,是迄今为止,出土印子金中,重量最高的。
楚国的货币是硬通货,楚国也因此强大起来,实力超过了宗主国西周。
公元前900年左右,楚国就自立为王了,比其他诸侯国,足足早了500多年。
周王朝的没落,也和铸币有直接关系。
《国语》中记载,周景王铸大钱,直径一寸二分,重12株(一铢等于1.74克),老百姓嫌弃周钱太重,使用不方便,所以纷纷使用份量较轻的其他诸侯国货币,这也是周朝中落的原因。
其时各诸侯国的货币样式五花八门,最受普通百姓追捧的是齐国的天圆地方钱,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孔方兄”。
齐国最早使用的刀币,后来齐国和燕国发生了战争,发现燕国的天圆地方货币更美观,也更容易携带,所以齐国开始借鉴燕国,开始铸造“孔方兄”来替代刀币。
燕国是个大冤种,被齐国捶了个半死,又接着被秦国捶。
秦国也发现了“孔方兄”的好处,也开始铸造圆形方孔钱。
秦国出道即巅峰,《商君书》记载,秦惠文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36年,初行钱。
在此之前,秦国都是用麻布做货币的。俗称布币。
有人说布次用的是棉布,这是错误的,因为棉花是元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的。
秦国《金布律》规定,一布等于11钱,一布长八尺,宽2尺5寸。所以秦代古文献中关于钱的记载,都是以11的倍数为基础的,比如说2200钱,就是200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统一货币,全国都按照秦国的标准,开始铸造“孔方兄”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秦国的货币分为上中下三等。黄金为上等,布币为中等,铜钱为下等。并明文规定,白银不能作为货币使用。
秦朝规定,私人不能铸造货币,但布币的可操作性难以把握,所以布币在汉朝初年就被淘汰了。
布币被淘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朝廷允许民间私自铸造铜钱。这也是许多人推崇的无为而治。
按照秦朝的标准铸造铜钱,成本太高,这也是朝廷放弃铸造铜钱的主要原因。
为了节约成本,民间私铸的铜钱质量十分低劣,据说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不小心落在地上就能摔得粉碎。
这种铜币坑的只是用于民间贸易。朝廷、官员、士大夫之间都是用黄金做交易的。
有人对《汉书》做过统计,西汉时期的15个皇帝,赐给大臣的黄金,累计就达到90多万斤。
王莽篡汉后,统计国库里的黄金,尚有60多匮,当时规定一匮相当于1万斤。
到王莽倒台时,国库里的黄金达到110匮,王莽敛财的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汉代流行厚葬,大批的黄金被当成随葬品埋入地下。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孝王死后,随葬黄金多达10万斤,相当于他全部家业的五分之一。
由于汉代消耗黄金太多,导致黄金成了稀缺品。
宋太宗赵光义缺钱,曾问大臣杜镐,西汉都是用黄金做赏赐,为什么现在就成了稀缺物了。
有人给皇帝出主意,挖几个汉朝皇帝的墓,就能解决黄金稀缺的问题。
赵光义断然拒绝,并下令以后皇帝实行薄葬。
其实到了东汉时期,黄金短缺的问题就已经十分严重了。朝廷给大臣的俸禄,也由黄金变成了粮食。
其实朝廷也知道私人滥造铜币的危害,可木已成舟,根本无法制止。
于是朝廷另辟蹊径,先是开始发行皮币。
使用一尺见方的白色鹿皮,鹿皮周围刺有精美的图案,图案中夹杂着鲜为人知的防伪标志。
汉武帝规定,这样一张皮币,价值40万钱,值黄金一斤。皮币制作精美,也不容易作假,可是并没有大规模流行,一来是面额太大,二来是用做皮币的白鹿,很快就给杀成了稀有动物。

随后朝廷又选择使用白银和锡合金制造货币,名曰白撰。
白撰分为三个面值。第一种面值3000钱,重八两,圆形,上面会有龙形图案。第二种面值500钱,重六两,方形,上面绘有马的图案。第3种面值300钱,椭圆形,上面绘有乌龟的图案。
白撰使用的时间并不长,主要原因是制造难度不高,易于仿造。
根据《史记·平淮书》记载。因为仿造白撰,先后被朝廷抓起来的造假者,竟达百万之众。
三国时诸葛亮还有一项不错的发明,蜀汉铸造的货币,质量好的出奇,使用的材料却始终不为人知。另外面值也挺喜人,当一千文。
孙吴也不甘落后,公元238年他们铸造了大泉当五千。吕蒙白衣渡江干掉了关羽,孙权赏给他一亿钱,实际上就是2万个铜钱。
南北朝时期,因为佛教盛行,大量的铜被使用制造佛像,朝廷除了使用前朝留下的铜钱以外,开始大规模铸造铁钱。
铁钱的质量杠杠的,不但能水上漂,还能让人迅速掌握铁砂掌的绝技,两根手指用力一捏,铁钱变铁粉,你说神奇不神奇。
南北朝时期也并非一无是处。从这个时代开始,金银开始按两计数,而铜钱按照贯、文来计数。1000文钱是一贯,16两黄金值100贯。一两白银值一贯钱。
到了隋代,杨坚下令停止使用前朝铸造的各种货币,统一使用朝廷铸造的五铢钱。
五铢钱铸造水平很高,因为添加的锡和铅过多,所以颜色黄中透白,因此也被称为隋代白钱。
白钱是晋王杨广设计督造的,虽然他名声很臭,可直到唐代的开元年间,杨广设计的白钱,还一直是唐朝的流通货币。
李隆基登基后,下旨停止使用白钱,正式流通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的质量不及隋代白钱,它最大的贡献,就是重新制定了铜钱的制作标准。
开元通宝一文钱重两株四垒,十文钱重一两,16两为一斤。
从此以后,株作为计量单位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钱,十钱为一两。

开元通宝流通没有多长时间,安史之乱爆发。
朝廷没钱,于是开始制造大钱开元重宝,重宝的重量是通宝的两倍,却要求一文重宝相当于十文通宝。因此这种钱也被称作“乾元十当钱”。
重钱出现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长安人人私铸。
朝廷对这些私自铸造货币的老百姓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仅一个月时间,在长安就有800多人被砍了脑袋。
可是私铸之风愈演愈烈,开元重宝仅仅流通了4年,朝廷不得不下令,一文重宝相当于两文通宝,这才勉强平息了这场祸端。唐代也从兴盛逐步走向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仍,为了敛财,各国纷纷制造重宝,私铸之风也随之而起,把普通百姓折腾的民不聊生。
这个时段制造钱币的材料五花八门,南方几个小国铸造了不少铅币,算是另类的发明创造吧。
宋代给人的印象就是柔弱,可要说起搞经济,在历朝历代中,他如果说自己是第二,就没人敢说第一。
首先宋代铸造的铜钱最多,多到什么程度,宋神宗时期,每年铸铜钱800多万贯,几乎相当于整个唐代铸币总量。
而有宋一代,铸造的铜钱超过五亿贯,其他朝代总和,一共才铸造铜币不到一亿贯。
宋代铸造的货币不但多,而且质量好,制造一贯钱的成本,需要六贯钱的成本。这种赔钱的生意,从根本上杜绝了私铸钱币的发生。
除此之外,宋朝还在边境地区大规模使用铁币。平均每年铸造铁币近百万贯。
铜币一贯770文,重六斤二两。而铁币一贯钱十足十的一千文,重25斤。
很多人对宋朝的货币政策有各种解读,但究其原因,就是让金属货币,为纸币背书。
现在对宋代使用纸币的记载不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宋代纸币信誉好,购买力强,很难有实物留存下来。
使用纸币,最担心的就是贬值,还有就是假币。
宋代使用桑树皮和蚕丝制成的纸张制造纸币,这种纸制作工艺是保密的,让制作假币的人望而兴叹。
另外纸币是绝对保值的,如果你担心手中的纸币贬值,可以随时到官府兑换成铜钱,一贯钱的纸币换回770文铜钱,价值直接损失百分之二十三。
钱库里有得是铜钱,不怕遭人恶意挤兑。
至于宋代在边境地区大量使用铁钱,也是变相的逼迫周边国家使用宋朝发行的纸币。
宋代花钱向周边各国买和平,历来饱受诟病,有人更是信誓旦旦的说,宋代向邻国支付的岁币,是用白银支付的。还说《宋史》上白纸黑字就这么写的。
首先《宋史》成书于元朝末期,元朝人失败的货币政策,让他们无法想象宋代怎样可以做到纸币不贬值。
宋代之所以经常个邻国发生战争,还是因为这些邻国物质匮乏,只能靠武力掠夺资源。
尤其是北宋和辽国的边界,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根本无险可守,北宋可以赢上100次,但是只要输上一次,就有亡国的危险。
北宋的官员们知道周边各国想要什么,于是开放榷场,让边境贸易正常化。
用宋朝发行的纸币,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任何想买的东西。因此可以肯定的说,北宋向辽国支付的岁币是纸币。而使用纸币,不会给宋朝带来任何的经济负担。
为了避免周边各国用纸币进行挤兑。因此在边境地区准备了大量的铁币。

宋代一贯钱的纸币,可以购买120斤大米,可一贯钱的铁币,就只能买50来斤大米了。
到底怎么做,谁也不傻,自然能拎得清。
宋代还对辽国搞倾销,尤其是对盐。通常是以低于成本价卖给辽国的。
因为西夏产盐,这也是西夏和辽国,唯一能够绕开宋朝进行交易的必需品。
为了保证纸币的价值,就是以超低的价格把盐卖到辽国。不给西夏盐业留任何的发展空间。
所以西夏和辽国都没有发行自己的货币。只能使用宋朝发行的纸币,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老高了。
有上述理由可以推断出,武松在景阳冈上打死老虎,县令赏他的一千贯钱,是用纸币支付的。
如果使用铜钱,那可是足足三吨多,简直就是一座钱山。
其实在当时,就算是纸币,县令也不会真的赏给武松的。
宋代县令的俸禄,每个月是12贯钱,三年一个任期。你让他拿出9年的俸禄来奖励别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钱库里拿钱也不行,留下的亏空谁来补。
宋朝初期,大将周仁美打了一个大胜仗,赵匡胤很高兴,就把他带进钱库,说你能背多少就赏你多少。
结果周仁美背起45贯钱,就气喘吁吁了。
其实能背起270多斤已经很难得了,赵匡胤就把这些钱赏给了周仁美。
从此,45贯钱是宋代赏金的天花板,皇帝尚且如此,小小一个阳谷县令,随便拿一千贯钱去赏人,简直就是活得不耐烦了。
那么武松到底拿没拿到这一千贯的赏金呢,答案是肯定的。
《水浒传》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而这段时间,也是使用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
话说张弘范灭宋以后,元朝从1287年到1350年的60多年时间里,一直坚持使用纸币,禁止使用金银铜币进行交易。
由于元朝在战争中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完全可以支撑纸币的价值。
元朝的疆域,远远大于宋朝,辽国,金朝,西夏,吐蕃等国面积的总和。所以纸币也成为元朝的一张名片,在世界上被广为人知。
例如在《马可·波罗游记》,《伊本·拔都他亚非旅行记》,都对元代的纸币做了详细的描述,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元武帝海山绝对是个败家子,他只做了四年皇帝,对皇亲国戚的赏赐,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
元朝开国四十年积累的财富被挥霍一空,而海山承诺要赏赐的人,得到赏赐的还不到五成。
元朝的王公大臣混人居多,他们简单的认为,马上铸造铜钱,就可以保证纸币不贬值。
可他们不知道,铸造铜币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完成。急来抱佛脚的后果,就是大规模的挤兑,本来为数不多的铜钱很快被挤兑一空,纸币大幅度贬值在所难免。
元朝统治者饮鸩止渴,开始滥发纸币,导致纸币的信用一落千丈。
元朝统治者并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案,而是摆烂到底,榨取纸币本来就已经所剩无几的剩余价值。
他们将印刷纸币的模板,分发给得宠的王公大臣。
纸币发行失控,拥有模板的王公贵胄,都加班加点,昼夜不停的印钱。
民间对纸币兴趣全无,好在宋代留下的铜钱足够多,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元朝统治者开始使用暴力,强制民间使用纸币进行交易,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为了恢复纸币的信誉,元朝统治者摒弃以纸币以铜钱做为锚定物的传统,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计价方式了。
可是朝廷并没有足够的白银储备,这就造成以银两做单位的纸币,购买力还不及同值银两的二十分之一。
所以在元杂剧中,经常会出现用银两交易的桥段,因此便得出一个当时物价奇高的结论。
实际上杂剧中所谓的银两,是用纸币交易的,真实的物价并不高。
朱元璋登基以后,并没有从元朝的失败中接受任何教训,而且处理的方式更加糟糕。
明朝自从洪武8年开始发行纸币,并严令禁止其他货币流通。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明通行宝钞”,面额有6种,分别是100文、200文、300文、400文、500文和1000文(一贯)。

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四贯等值于一两黄金。
大明宝钞的锚定物,就是皇帝的金口玉言。
皇帝信口开河,造成纸币无计划的滥发,明朝廷又不注意对旧币残币的回收,从而促成民间的纸币,很快就变成一堆废纸。
明朝统治者对这种纸币发行方式乐此不疲。从而造成纸币急剧贬值。
到了洪武23年,即使有朱元璋的铁腕管理,纸币已经贬值了400%,三年后,更是直接贬值到百分之600多。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一贯纸币可以购买一石米。十几年后,再买这些米,就要花费25贯纸币了。
到了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规定每个士兵的军饷是700贯纸币,而这些钱只能换回一贯铜钱。
武松打虎被奖励1000贯钱,听上去很多,其实不过是一个普通士兵,一个半月的军饷而已。
这些钱可以换1.5两银子,也可以买来240多斤大米。
这也就难怪打虎英雄不把这点儿赏金看在眼里了。
不过武松还是幸运的,《水浒传》成书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普通士兵的军饷每个月是1400贯纸币,可以换回140文铜钱。换不到一钱银子,大米也只能买30来斤了。
武松受伤后在杭州六合寺出家,宋江赏了他10万贯钱。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纸币贬值的更严重,可以换回10贯铜钱,或者八两银子。
作为武松这样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来说,这点儿伤残抚恤金实在少得有些可怜,他闷闷不乐也在情理之中了。
要是宋江真舍得给他10万贯铜钱,人家明代那铜钱儿,一贯可是十足十的1000文。
10万贯铜钱,重约660吨,一支4000多匹马的驮队,马夫和马前卒就要近万人,这些兵马相当于是个骑兵团,所以一定要由长官来管理。
这一纵人马浩浩荡荡的去往六合寺,就算宋江再有一万个理由,朝廷也非把他咔嚓了不可。
要知道在明代后期,全国铸造铜币的数量也不过七八万贯。

行文至此,总感觉武松挺委屈的。落了个家财万贯的好名声,其实不过是个贫困潦倒的穷光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