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籍离休老兵战功赫赫,却临终忏悔:我做过逃兵,对不起老战友

乐蓉说过去 2024-08-25 03:15:51

2000年秋季,年逾古稀的山东籍离休老兵吴昌瑞,已进入弥留之际。病榻前几十枚军功章,默默诉说老兵的不凡。

军功章下压着一封遗书,老人说他走以后,子女们才可以翻看。

遗书的字迹潦草且凌乱,这是吴昌瑞的亲笔,平时这种事都是秘书来做的。

遗书言道:我不是战斗英雄,我曾经是个逃兵。我对不起最亲密的战友,我的好兄弟仪忠惠。我们是同乡、同岁、同年参军,解放铅山以后,我们接到命令:进军贵州。我胆怯了,把部队丢给仪忠惠,做了逃兵。多年来,我一直战战兢兢,担心当年的丑事被翻出来。我没脸去见仪忠惠,你们一定要找到他,代我向他说一声:对不起。如果他同意,我想葬在他工作的地方。

为了完成老兵的遗愿,吴昌瑞的儿子吴连登星夜赶往贵州,寻找仪忠惠。

在贵州省干休所,吴连登见到了仪忠惠的遗孀王巧云。这才知道,早在五十年前,仪忠惠就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他牺牲前,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过吴昌瑞当逃兵的事,只说万一自己牺牲了,希望能回故乡安葬。

可是由于特殊原因,就连王巧云也只知道仪忠惠家住山东鄄城县,更具体的住址,她也不清楚。

现在吴连登的到来,终于解开了王巧云50多年来的困惑。也该实现烈士遗愿,魂归故里了。

鄄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仪姓平常很少见,可是在鄄城县,就有东西两个仪楼村。

仪忠惠1927年出生在西仪楼村。

菏泽是著名的武术之乡,鄄城县这是梅花拳的发源地。这种拳法俗称梅花桩,有很强的实战性和观赏性。

仪忠惠家境贫寒,自幼习练梅花拳,平时靠走街串巷卖艺为生,小小年纪就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1941 年8 月,八路军六区区小队在队长刘传朋的率领下在西仪楼宿营。却被村里的汉奸走露了消息,。日伪军300多人,由鄄城伪县长尹汇泉带路,连夜将西仪楼团团包围。

区小队奋勇抵抗, 突出重围,。战斗中, 儿童团长仪忠惠表现出色,他跟随部队一起撤退,从此就参加了八路军。当时他只有14岁。

仪忠惠年龄虽小,可他自幼走南闯北,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更精于各江湖帮派之间的礼仪规矩。因此很得上级首长的器重。参军几个月后,就被调往八路军湖西军区教导第四旅第十团团属通信连。

仪忠惠在通信连平时除了送情报,闲下来就在旅里办的识字扫盲班学习,很快就能写出文笔流畅的文章了。

教导第四旅原来隶属八路军第115师,1942年6月,才划拨给八路军第129师。改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二旅。

这次看似寻常的军事调动,也让这支部队的经历变得格外传奇。

1945年9月,二旅编入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然后奉命赶赴东北。

部队12月20日到达河北蓟县,经过简单的休整后,与月底攻占冀东重镇遵化。

1946年1月,冀鲁豫第一纵队被划入冀热辽军区,负责古北口到承德之间的防御。

8月初,一纵从承德出发,强行军至永宁、延庆一线,参加集宁保卫战。

集宁失守后,十月参加张家口保卫战。

张家口失守后,一纵返回蓟县休整。

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减员严重,原先下辖的三个旅,缩编为两个。

张家口失守后,一纵和冀热辽军区的联系被切断。

由于敌军实力雄厚,难以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反倒蓟县周围敌军重兵云集,一纵随时都有陷入重围的危险。

一纵继续留在河北已经失去意义,部队于1947年1月南下,重新归入冀鲁豫军区。

一纵经过一年时间的磨练,虽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可云集华北的都是蒋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得到迅速的提升。

回到山东后,一纵牛刀小试,连续在定陶县西台集、曹县发动攻势,取得了歼敌万人的辉煌胜利。

2月,一纵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莱芜战役。

3月,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缩编为两个旅,编入第一纵队。一纵实力大增,下辖4个旅,总兵力达到2.5万人。

此时刚满20岁的仪忠惠,已经是一纵二旅第四团侦察连的指导员了,连长吴昌瑞。

吴昌瑞家住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堌堆寺村,距离西仪楼村不过20里地的路程,也算是纯牌老乡了。

仪忠惠和吴昌瑞同岁,同年参的军,可是两个人以前并不认识。

吴昌瑞一直在野战部队,他作战勇敢,军事素质过硬,是全旅有名的战斗英雄。

吴昌瑞桀骜不驯,他当了两年侦察连长,换了五任指导员,都被他想方设计排挤走了。

只有仪忠惠,不但文武双全,而且智计过人,没过多久就把吴昌瑞调理的服服帖帖。两个人的关系,宛如山东版的李云龙和赵刚。

鄄城虽然是老解放区,可还乡团十分猖獗。

还乡团的成员,大都是土改时被分了地的地主,或者一些在抗战期间背负累累血债的铁杆汉奸。

还乡团的手段十分残忍,他们不敢和正规军发生战斗,却对手无寸铁的普通村民大打出手,尤其是军属和地方干部,只要落入还乡团手中,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为了家人的安全,很多干部战士都使用化名,至于他们具体的家庭住址,不是最亲近的人,是肯定不会说出来的。

仪忠惠和吴昌瑞在后来的战斗中相互配合,打了许多漂亮仗。

两个人关系亲密,战友们都笑称他们是焦孟不离。

部队连续作战伤亡很大,仅5月份,一纵就补充了9000多新兵,除了仪忠惠和吴昌瑞,侦察连的战士几乎都换了一遍。

这也是侦察连最后一次补充新兵,接下来他们穿越黄泛区,挺进大别山,到淮海战役时,全连已经不足40人了。

淮海战役后,一纵在河南沈丘,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十六军,仪忠惠所在部队,被编为第47师139团。

这个师的师长李觉上过大学,所以格外注重对文化干部的培养。

李觉师长点名要仪忠惠到师部工作,可是遭到吴昌瑞的极力反对。

侦察连属于团部直接管辖,团长也不愿影响侦察连战斗力,毕竟给吴昌瑞找个合适的搭档太难了。

不料这件事惊动了野司,李觉的学历,在诸多将领中凤毛麟角,他也是不久前刚从其他部队调到第47师的,需要尽快树立威信。

既然吴昌瑞不愿离开仪忠惠,那就把他们都调离野战部队,到地方去工作。

仪忠惠是个实在人,虽然不情愿,却也表示无条件的服从安排。

吴昌瑞则不然,他发牢骚,耍性子,找老领导诉说委屈。再加上他打仗确实有一套,最后被留在野战部队。

仪忠惠只身来到冀鲁豫边区郓城十区,担任区政委,后来改称区委书记。

二野部队1947年7月就解放了郓城,可这里不但经常受到还乡团的袭扰,区域内还残存着大量的武装土匪。

仪忠惠在郓城,毫无安全可言。

还乡团

乡亲们在村外坟地里垒了一座假坟,白天睡在一副薄皮棺材里,里面只有少许干粮,没有水,为的是尽量减少排便的次数。

1948年秋天,当地连续下了几场暴雨,造成洪水泛滥,虽然几个月过去了,可是洪水依旧没有退去。

到了晚上,仪忠惠就会乘坐小船,到各村去发动群众,调查敌情。

仪忠惠苦中作乐,笑说“八百里水泊梁山,就该是这样子”。

十区区中队有百十名战士,却有一半战士没有枪,子弹更少。

仪忠惠就是指挥这样一支队伍,经常主动出击,剿匪,打还乡团,屡战屡胜。

仪忠惠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区中队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拥有长短枪170多支,弹药充足,还缴获了三挺机枪,以及一门迫击炮。

装备好腰杆就硬,把机枪和小炮往土匪的巢穴前一摆,土匪们自知不敌,就乖乖的投降了。

再后来只要仪忠惠写封信,土匪就主动归降了。

总而言之,仪忠惠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十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土匪被剿得一干二净,还乡团来过几次,结果都是有来无还,后来也就销声匿迹了。

仪忠惠成为当地百姓心目中的英雄,自古美女爱英雄,1933年出生的王巧云,自从见到仪忠惠后,就陷入情网不能自拔。

王巧云也出生在鄄城县李进士堂镇堌堆寺,和吴昌瑞是一个村的。

仪忠惠看在吴昌瑞的面上,对年少无知的王巧云,照料有加。

渡江战役后,需要大批地方干部随军南下。

冀鲁豫区一共抽调3960名地方干部组成南下支队。在菏泽城南晁八寨集训。

仪忠惠工作出色,是野战军指名的随军干部。

按条件王巧云并不符合要求,可她为了追随仪忠惠,采用死缠烂打的战术,拼命要求参加南下支队。

最后上级首长被这个痴情的小姑娘纠缠的没办法,只得同意她的请求。将她编入南下支队二大队二中队。

二中队有130人,仪忠惠任班长。一个班15个人,俗称架子团,只要补充进新兵,马上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战斗团。

南下支队出发前夕,屡遭敌机轰炸。由于女兵随大军南下有诸多不便,组织上把女兵留下来等候时机。

这一别可能再无相见之日,出发前的头一天夜里,王巧云搬着行李,住进了仪忠惠的宿舍。

当时很多女孩都是这样做的,所以大家见怪不怪,除了给这些新婚夫妻送上祝福,结婚仪式,喜糖、喜酒、瓜子什么的都没有。

相关领导对这种事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横加干涉。

都说故土难离,尤其是这些准备南下地方干部,他们要去的,可是从未涉足过的南方。

当地有句尽人皆知的谚语:宁可向北走一千,绝不向南错半砖。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在战争年代,每逢有大的战略,总会出现大量的逃兵,他们绝非贪生怕死,只是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而已。

而这种现象,在南下的地方干部中尤其严重,尤其是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

河北和山东兵服从意识更强一些,所以南下干部中以这两个省份人数居多。

有个省份的南部地区,那里爆发过著名的长平之战,2000多南下干部,过了长江就跑的一个不剩了。

4月中旬,仪忠惠随二野大军南下,部队番号“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南下支队”。

南下支队渡江后,接管赣东北地区,此时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已经没有成建制的武装了。

可是当地复杂的地形,滋养出大量的土匪,数百年来屡剿不绝。

土匪不敢和二野的主力部队为敌,但是南下支队的任务是发动群众,经常单独活动,非常容易成为土匪攻击的目标。牺牲和失踪人员数目让人触目惊心。

这也证明把南下支队的女兵留在山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南下支队损失太大,迫不得已,五兵团抽调大量干部,补充进南下支队。吴昌瑞也在其中,在南下支队二中队担任武委会主任。

仪忠惠能力出色,很快在铅山县一带,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吴昌瑞思想情绪很重,经常在仪忠惠面前发牢骚。

仪忠惠另辟蹊径,在当地给吴昌瑞找了一个既漂亮又贤惠的女孩做妻子。还半开玩笑说:如果你继续留在野战部队,猴年马月才能娶上媳妇。

在野战部队,基层干部是不允许谈婚论嫁的,要想结婚成家,需要达到285团的标准。

通俗说就是年龄28岁以上,5年以上党龄,团职以上职务。

仪忠惠略施小计,就让吴昌瑞转变了观点,进而在工作中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五兵团新兵多,再加上大量战斗经验丰富的军事干部被抽调去了南下支队,所以在剿匪行动中,表现的比较吃力。

8月,有“剿匪专家”称号的四野48军开进江西,牛刀小试,就把赣南的18000多土匪,剿了个干干净净。

以这样的趋势,用不了多久,仅第48军就能把江西的土匪消灭干净。

第五兵团随即接到命令,开赴四川执行作战任务,南下支队随即改名为西进支队。

部队出发前一个月,被滞留在山东的南下支队女兵,终于接到了出发的命令:去铅山县与主力汇合。

在铅山,王巧云见到了丈夫,以及同村老乡吴昌瑞。

第二野战军中,有不少四川籍的干部战士。他们把自己的故乡描绘成人间天堂,经常把天府之国四个字挂在嘴边。

听说要去四川执行任务,大家都满怀期待。

可是就在准备出发前三天,西进支队又接到命令,他们的目的地变更为贵州。

对当时的山东人来说,贵州是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大家熟知的就是那里的驴子不认识老虎。

另外评书《杨宗保征南》,说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蛮荒之地。

对于未知的恐惧,让西进支队中的许多人,又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吴昌瑞悄悄的找到王巧云说:“巧云,贵州去不得,千万去不得,那是蛮人的地方,山大气候不好,去了就回不来了。你去跟忠惠说,我们一起回老家吧!”

由于出发前工作繁忙,仪忠惠到了深夜才回到住处。王巧云把吴昌瑞说的话又复述了一遍。

仪忠惠凝视着妻子问道:“别听别人的,你的看法是什么?”

王巧云回道:“你去哪里?我跟到哪里。”

仪忠惠道:“吴昌瑞太轴,不过明事理,回头我去说服他。”

天亮后,仪忠惠宿舍门口放着两支手枪,一支是吴昌瑞的,另一支是仪忠惠警卫员的。他们两个都做了逃兵。

仪忠惠派人去追,结果派出去的人也没回来。而且还带走了两支枪。

战争年代,拖枪叛变被抓到,是要执行枪决的。

更严重的后果,是仪忠惠也不再被信任,因为逃走的四个人,都和他的关系非比寻常。

就这样,仪忠惠带着满腹的委屈,踏上了去往贵州的征途。

吴昌瑞其实也没走远,他就躲在岳父家里,期间他好几次,打算回部队承认错误,可等他想通了,西进支队已经出发两天了。

吴昌瑞带妻子回山东,结果在车站被执勤的战士拦了下来,当时四野的部队已经接管了剿匪任务。

吴昌瑞隐瞒了当逃兵的事实,只说自己行军时掉了队,另外当地百姓可以证明他原来的身份。

阴差阳错,吴昌瑞就这样又稀里糊涂的成了四野的人,在剿匪小分队担任排长。

出色的军事技能使得吴昌瑞很快脱颖而出,最后以职业军人身份离休,生活在江西省一个地级市的干休所。

由于那段难堪的逃兵经历,吴昌瑞既不敢回山东,更不敢打听仪忠惠的下落。

西进支队从铅山出发,艰苦跋涉了50多天,于11月21日才踏入贵州境内。

恰逢冬季,湿冷的气候,让这些来自山东的汉子叫苦不迭。

当地匪患猖獗,西进支队的女同志被留在桑梓县城,仪忠惠被分配到县城以西60里的高桥区,担任区委书记。

结果在赴任的路上,就遭到土匪袭击,区长鲁平身受受重伤,只得回县城疗伤。

仪忠惠只身到达目的地,为了保护他的安全,二野16军139团一个连同时进驻高桥区。

其实这点儿兵力根本没多大作用,仅仅几天后,指导员黄常继在执行任务时遭土匪围攻,壮烈牺牲。

黄常继是山东郓城人,和仪忠惠是老相识。

随后不久,著名的战斗英雄林凤山连长也牺牲了,他是河北人,和另一位战斗英雄董存瑞是同乡。

剿匪部队毕竟是正规军,与土匪作战还是很占优势的,哪怕是一个连的兵力,对付1000多土匪,基本上也是稳操胜券。

仪忠惠给自新土匪讲话

在一次战斗中,一个家住高桥区的朱姓匪首被击毙。

可是没过几天,这个土匪头目竟然成了厉鬼,每天晚上在镇上发出凄厉的惨叫声,搅得当地人心惶惶。

仪忠惠根本不信这一套,他白天当着当地百姓的面,将那个土匪头子的棺木打开,然后装模作样的将一道黄符贴在尸体上,并声称这样就不会闹鬼了。

当天晚上,有不少胆子大的人到坟地周围隐蔽起来。看仪忠惠的“法术”是否真的管用。

到了午夜时分,一个人鬼鬼祟祟的来到坟墓旁,用力推开棺盖,没等他弄出什么动静来,仪忠惠突然从棺木里坐起,手中的手电筒照的对方无处遁形,随后一声枪响,那人应声倒地。

众人过来围观,哪是什么厉鬼,原来是被击毙土匪头子的侄子,一直在装神弄鬼的吓唬人。

这回可好,假鬼变真鬼。

不过人们真正佩服的,还是仪忠惠,深更半夜睡在棺材里,这得多大的胆量。

仪忠惠成功“打鬼”,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畏。接下来的工作就顺利多了。

当地人爱唱山歌,可是仪忠惠从一首挺流行的山歌里,察觉到其中的不寻常。

大贵州啊山连山,山上的人们有吃有穿。

山下来了八路军,嘴里说的漂亮心如狼。

要人要钱更要命,还要年轻的美姑娘。

今天配给李连长,明天王排长又把新郎当。

山上的人呀上了当,上了当的人呀泪汪汪。

山上的人啊齐反抗,一人反抗大家都要来帮忙……

谎言重复千遍就成真理,不用想也知道,这种歌是谁编出来的。

为了打消当地百姓的顾虑,仪忠惠又开始行动起来。

他发现大路上经常有成群结队的送葬队伍,可是送葬的人似乎并没有什么悲痛的表情。

后来有人告诉他,车上芦席下盖的根本不是尸体,而是出嫁的新娘。之所以弄得这么晦气,还是担心剿匪部队把姑娘抢去“共产共妻”。

仪忠惠将计就计,他找来吹鼓手,雇来花轿,然后亲自出马,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护送新娘子,一路上吹吹打打,把姑娘风风光光的送到婆家。

从此谣言不攻自破,谁家男娶女嫁,都以仪忠惠能到场为荣。仪忠惠自然也会不放弃这种深入群众的机会。

眼看仪忠惠的威望越来越高,土匪们向当地百姓征粮征款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仪忠惠成了土匪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很快土匪们就制定了一个偷袭区公所的计划。1950年3月11日,200多名土匪,在叛徒叶树椿的接应下,突然向区公所发动猛攻。

刚刚伤愈归队的区长鲁平,再次身受重伤,在附近一个村民的救助下,侥幸逃生。

区公所里的三名工作人员力战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仪忠惠闻讯赶来增援,看到现场的惨状,忍不住流下眼泪,当众发誓要为死难的烈士报仇。

随后二野16军139团,在高桥区开展大规模剿匪行动。消灭了大量的土匪,其他土匪见势不妙,或者下山投降,或者躲进深山。

匪患基本消除,高桥区也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完成剿匪任务的139团凯旋而归,8月初,王巧云离开县城,到高桥区担任妇女主任,而此时的她满17岁。

与仪忠惠结婚一年多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日子却屈指可数。

就在这个时候,紧邻高桥区的花秋区匪乱又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为了尽快消除匪患,负责保卫高桥区公所安全的那个连,又被紧急调往花秋区执行剿匪任务。

高桥区剿匪部队兵力空虚,那些蛰伏已久的土匪又蠢蠢欲动,并扬言要攻打区公所。

仪忠惠认为这只不过是土匪虚张声势而已,当地最出名的几个土匪头子,都已经他们所谓的金盆洗手,也就是剿匪部队口中的缴枪自新。

为了防止匪首们东山再起,每隔几天他们都要到区公所来汇报思想,对仪忠惠恭恭敬敬的喊一声仪政委。

仪忠惠毕竟才23岁,他心目中的土匪,都是像梁山好汉那样一诺千金。可真正的土匪头目,毫无信义可言,是一群畏威不畏德的伪君子。

8月18日,桥头村成立农协小组,需要仪忠惠亲自到场主持。

还有4个人和仪忠惠一起去往桥头村,一个名叫周恒,山东郓城人,转业前是16军的侦察连长,因为鲁平受伤,周恒是来接替区长这一职务的。

还有保卫干事叶树椿,几个月前土匪攻打区公所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那次土匪被打退后,叶树椿表现的痛心疾首,一再表示自己要痛改前非。

仪忠惠认为区公所内当地干部不可或缺,叶树椿熟悉民情,山东人有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就力排众议,只是给叶树椿口头批评,没有追究他其他责任,甚至还保留了他的配枪。

除了上述三人,还有周恒带来的两个警卫战士,都是身经百战的侦察员。

那一年风调雨顺,是个少有的丰收年,仪忠惠等五人顺利的在桥头村完成了农协小组成立仪式。然后又帮助乡亲们到大田里扯豆子。

直到天色将晚,仪忠惠等人拒绝了乡亲们的盛情挽留,有说有笑的踏上回区公所的道路。

路过恩滩时,突然遭到土匪的伏击。

仪忠惠临危不惧,命令大家寻找有利地形,固守待援。

战斗非常激烈,土匪两挺机枪形成的交叉火力,把仪忠惠等人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为了尽快摆脱被动局面,仪忠惠安排战友们交替掩护,准备抢夺土匪的机枪阵地。

此时天已经黑下来,仪忠惠一马当先,在距离机枪阵地不到30米的时候,一颗子弹从身后飞来。

仪忠惠头部中弹,他伤心的转过身来,看到得意洋洋的叶树椿,想要说什么,却又遭到机枪点射,仪忠惠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两名警卫战士一人当场牺牲,一人重伤后被俘惨遭杀害。

周恒也被叶树椿开枪击伤,他拼尽全力跳入河水中,在下游3公里处上岸,藏在一个老乡家里,才躲过土匪的搜捕。

天亮以后,有早起的乡亲发现烈士的遗体,才急匆匆地到区公所报告匪情。

仪忠惠的牺牲,震惊了整个桐梓县。

8月21日,剿匪部队400多人回师高桥,在区公所为仪忠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附近百姓数千人,自发的来到区公所,送他们敬重的仪政委最后一程。

就在大家悲痛万分之际,有两个村民抬着受伤的周恒,也来到现场,身份败露的叶树椿偷偷溜走,被周恒开枪击伤,一个月后在公判大会上被执行枪决。

至于那天晚上伏击仪忠惠的二三百名土匪,只因他们受人唆使,不明真相,除了几个罪恶多端的头目被严惩,其他土匪缴枪后就遣散回家了。

仪忠惠牺牲时,他的妻子王巧云只有17岁,多年来她一直留在桐梓县城,开展妇女工作。

仪忠惠牺牲50年后,王巧云才通过吴昌瑞的儿子,知道丈夫祖籍何处。埋骨何须桑梓地,仪忠惠和吴昌瑞终究埋骨他乡。

仪忠惠烈士墓

至于吴昌瑞的遗愿,只能成为永久的遗憾了。

0 阅读:20

乐蓉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