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外界都以为他会赢得很干脆,结果闪电战居然打成了持久战。战场上俄军一再拉跨,万吨巡洋舰被击沉,S400被摧毁,十几架战机被击落,战场之外他也是困难重重,被西方各种制裁,国际地位也是一路下滑。就在外界怀疑他是否能扛过去的时候,他奇迹般的越打越精神——逐渐取得战场优势,经济上快速回血,外交上也开始破局。仗打了两年多了,外界至今还没完全搞清楚俄罗斯的真实情况。今天我们就聊聊敢发动对乌战争的战斗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俄罗斯地盘之大简直羡煞别国,1700余万平方公里,跟14国接壤,不仅是俯卧在欧亚大陆上的庞然大物,在世界上也绝对是一等一的大块头。块头究竟有多大?相当于1.8个老美,24个法国,46个日本,2万多个新加坡。如果亲自旅游体验一番感觉更直观,东西跨度长达9000公里,坐飞机要花10个小时左右,南北跨度4000公里,坐火车得花7天7夜。它不仅地域辽阔而且近一半被海洋环绕,北面是北冰洋,东面是太平洋,西面经黑海和波罗的海连接大西洋,海岸线长近4万公里,差不多是我国的2倍。

不过虽然国土面积大,但人口只有1亿多。限于气候和地理环境因素,他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是乌拉尔山以西的东欧平原,这里地势平坦、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另一个是靠近我国东北的远东地区。位于极寒之地的西伯利亚有3成土地在北极圈之内,多是北极荒漠和冻土地带的无人区。

他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资源丰富。最让人羡慕的是油气储量,石油是世界第八,天然气是世界第一,所以即便躺平单靠卖能源他也能过得很滋润。另外他的农业和矿产资源也很可观,他是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也是重要的化肥出口国,其中氮肥出口是世界第一,钾肥、磷肥是世界第二。当然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他的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

二是他重视工业发展,尤其是航空航天、核能、军工等几个领域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别看老美和北约一直把他视为潜在威胁,甚至拱火乌克兰跟他打仗,双方水火不容,但在航天领域老美也不得不跟他合作,现在已经超龄服役的国际空间站,最早基础部分就是俄罗斯的技术成果,后来才跟老美等十几个国家合作开发。所以俄乌战争开打后,老美怎么花样百出对俄搞制裁,也没有中止空间站的合作,因为根本分不开。当然最广为人知是他军工发达,军火生意一直是他一大收入来源。他跟很多国家都有生意往来,比较稳定的客户像印度、越南、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

不过,总体看他的经济发展表现并不亮眼,甚至可以用平庸来形容。2022年他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2万亿美元,跟我国广东省的经济体量差不多。那么大的国家竟然就是我国一个省的经济规模,想想都让人破防。这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因素,历史因素就要从苏联说起了。

当时为了跟西方阵营对抗,跟老美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把全国优势资源都投入到重工业和军工上,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轻工业和农业一直非常脆弱。这种畸形发展模式也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现实情况主要是指气候和地理环境限制。虽然他地域广阔,但处于高纬度地带,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冰封期长,比较好的只有黑海和波罗的海两个出海口,但是这些地方都要经过北约成员国,想想看他的对外贸易能不受影响吗?

所以他的情况总结起来就是又穷又富、家底子够厚,这也是他敢对乌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底气所在。现在跟乌克兰打了两年了,他家底还剩多少武器可用呢?他有5大军种,陆海空天三军,再加战略火箭军和空降军,现役有145万,分属5个军区,
东部军区总部在哈巴罗夫斯克,下辖太平洋舰队、中央联合战略指挥部;
中央军区总部在叶卡捷琳堡;
南方军区总部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下辖黑海舰队和里海分舰队;
西部军区总部在圣彼得堡,下辖波罗的海舰队;
新成立的北方舰队指挥部,总部在北莫尔斯克。

他的海军有4支舰队和1支区舰队,太平洋舰队、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里海区舰队。据普京透露的信息,目前俄方在战场上统共有70万兵力,占总兵力的一半。此外战场上还有5万左右的瓦格纳雇佣军。

再看武器装备。先说陆军装备,13000辆坦克现役2850辆,12000多辆步兵战车现役4120辆,13000多辆装甲运兵车现役超过7200辆。6500多门自行火炮现役4465门,此外还有不少多管火箭炮。

再说海军装备,1艘服役的常规动力航母在大修,3艘巡洋舰中有1艘在改装,有2艘可用,其他可用的有11艘驱逐舰、19艘护卫舰、85艘轻型护卫舰、55艘巡逻艇、48艘水雷战舰、21艘登陆艇。此外还有70艘潜艇,包括12艘战略导弹核潜艇、19艘核攻击潜艇、11艘核动力巡航导弹潜艇、21艘常规攻击潜艇、7艘特种潜艇。还有一个关键情况必须要知道,那就是俄罗斯很多停产的军工企业已经重新启动了,这代表他强大的军工产业马力全开支援前线。

所以说对乌动手他是有所准备、有计划的。一开始他把行动定性为特别军事行动就是想速战速决。他的作战思路还是非常清晰的,策划了导弹战、港口战、地面战等多层面战斗。在导弹战方面,他对乌军事基地实施精准打击,比如伊斯坎德尔战略导弹从加里宁格勒直接发射,由于北约的反导系统此时并未启动,导致乌警卫司令部受重创。但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对乌城市发动攻击,极力避免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在巷口战中,他从敖德萨登陆,意图全面控制敖德萨港,这样可有效切断北约通过黑海对乌援助的通道,乌军当然也看到这一点,因此顽强坚守,双方随即展开激战。地面战涉及乌克兰东部、北部、克里米亚以及白俄罗斯等多个方向,意图对乌形成全面包围之势。期间爆发了基辅之战、顿巴斯之战以及哈尔科夫之战等多个战役。

基辅一战,俄军意图发动闪电战,装甲部队绕过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区直接进入基辅城外,跟乌军在基辅城外展开了激战。哈尔科夫之战作为乌克兰的重要军工城市,也是双方争夺的重点,所以战事也非常激烈。

顿巴斯之战是正面战场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乌军在顿巴斯外围重兵部署,俄军意图突进至第聂伯河,沿途对重要城市、发电站以及军事基地实施打击。此外,俄方也对乌政府发起舆论和信息战,试图削弱乌政府的指挥和控制能力,为地面战提供有力支持。

俄军前期战事不利主要有两个主观因素,一个是不想造成过多的平民伤亡,另一个是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这两个主观因素会干扰战略决策,比如安东诺夫机场争夺战只派了300人打前阵,进攻基辅时犹豫不决迟迟不进城贻误战机。不过随着战略决策的调整,俄军在战场逐渐占据优势。

俄军在战场的优势除了展开强势进攻,还有建造牢固的防御工事。以克里米亚为例,海岸线上有两道防御带,前面是龙齿,看着是金字塔状的混凝土块,可以阻挡坦克和其他军车通行。看着好像挺普通的,但坦克要是冲上去就会脱离地面直接瘫痪在那儿,应对之策只有爆破,但一条长长的龙齿可不容易拆除。后面是战壕,战壕之间部署掩体,为俄军士兵、坦克、战车提供掩护,可降低乌军进攻的杀伤力。

这些防御工事可有效应对海上突袭,是海上防御力量的有效补充。毕竟不得不承认,跟北约的海上力量对比,俄军的海军实力真没啥优势。这种防御工事效果很明显,因此除了克里米亚,在占领的顿巴斯地区、赫尔松南岸等地也在大规模修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防御工事在卫星地图上都可以清晰看到,这时就考验乌军的判断力了,要么不相信硬闯,结果就是坦克就地瘫痪,要么相信选择绕过,当然有明显防御漏洞的地方还会有另一个防御工事,那就是地雷带。据说这种立体卫星侦察、虚实结合的作战模式在未来战争会更加普遍。

近几个月俄军进攻越来越猛,先用轰炸机、远程导弹实施轰炸进行开路,结果就是在战场上乌军还没有看见俄军的身影就已经伤亡过半。乌军节节失利,前线战事压力空前大。
不知道态度强硬是在等什么,是在等西方下场帮他打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