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台湾岛面积虽然只有3.6万平方公里,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岛屿,由于其特殊的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时期,朝廷就设立澎湖,正式将其列入中国版图,隶属福建省泉州府管辖。元、明时期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1624年,台湾被荷兰人占领。
台湾岛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抵抗荷兰侵略者,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后郑成功英年早逝。1683年,康熙大帝一举收复台湾。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海战最惨烈的战败之一。
1895年,晚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从此日本开始了对台湾的统治。
1945年8月15日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两个多月后,在中国战区台湾省台北,同盟国举行了受降仪式,台湾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年,渡江战役后,国民党大势已去。1949年12月,蒋介石等国民党残余势力携带大量的黄金败退台湾岛。
蒋介石
在台湾的统治和控制权的多次斗争中,蒋介石败退台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台湾与大陆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那么很多人都会有疑问:蒋介石为何会败退台湾,是谁帮他出的主意,之前到底是谁在管理台湾?
一,蒋介为何会选择败退台湾?他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
国共内战中,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已经基本被消灭,国民党集团的失败已经注定。
蒋介石当然也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他已经开始考虑退路了。其实当时蒋介石的退路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看。
主流的说法,除台湾以外,当时蒋介石还有西南、海南、国外几个地方可以退守,但到底去哪儿?蒋介石犹豫不决,国民党内部也意见不一。
01. 退守大西南
相比于海南,蒋介石本人其实更中意重庆、成都为中心的大西南。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大西南大多是崇山峻岭,在军事地理上易守难攻。
大西南北有秦岭,东有长江三峡,南有横断山脉等,地形凶险,屏障繁多,并且后退有空间。
大西南的地势复杂,资源丰富,足以让蒋介石集团抵抗一段时间,或者“卷土重来”。
但是这种方案很快被否定掉了,可以说蒋介石的这个想法太过于“幼稚”或者“痴人说梦”。
首先,西南虽然地理上有着许多天然的优势,但是西南地区的军阀势力尚未肃清,人心涣散,难以统一指挥。
要知道,在国民党内部,军阀之间的明争暗斗是非常明显的。表面上都会说自己效忠国民党,实则各个心怀鬼胎,蒋介石本人都无法做到统一指挥这些势力。
其次,以当时解放军的实力,仅仅是想通过大西南的几座山或者几片树林就想难住他们是不可能的,解放大西南,彻底铲除国民党势力,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蒋介石曾经妄想以长江天险来困住解放军,结果是自己落得个狼狈逃窜。因此,蒋介石退守大西南一定会腹背受敌,内忧外患。
02. 退守海南岛
退守海南岛原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时解放军海军和空军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海南岛与大陆相隔琼州海峡,解放军短时间难以攻克。
海南岛地图
另外,海南岛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如果海南岛真的遭到攻打,还可以再南下退到菲律宾或者逃窜到国外,看起来不错。
但有一点不足的是,海南岛上耕地有限,资源不够丰富,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以后的发展空间十分小。
所以退守海南不是最佳的选型,实际上,后面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仅有了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解放了海南,成为了中国海战史上的奇迹。
因此,即使有琼州海峡天堑,海南岛也被解放军拿下了,海南的防御压力不小。
03. 退守国外
如果当时蒋介石选择退守国外,比较好的选择是缅甸。从地理位置上讲,缅甸有许多深山老林,这里地广人稀,确实是一个藏身的好地方。
如果只是蒋介石身边的几个人倒也好说,但是蒋介石是带着一群人退守,缅甸这种地方并不适合大部队的驻扎和发展,也就是不适合长期居住。
另外,缅甸缺少粮食,工农业,交通都不发达。即使迁到那里去,也很快会坐吃山空,过不了几年,大家都会被活活饿死。
再说作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如果流浪到国外去,这个滋味肯定不好受,别人也不一定会接纳你,只会让自己过上流亡失所的生活。
那么逃亡到其他国家呢?例如越南,或者美国,这就更加不靠谱了,当时国民党是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和越南的关系其实不算太好,至少双方都不感冒。
美国距离中国20000多公里,蒋介石集团下面的人少说也有100-200万,这些都去美国也不大现实。
04.退守台湾
蒋介石最开始想到的并不是台湾,而是他身边的人给他介绍的。
相比于海南,台湾距离大陆更远,解放军难以攻打,并且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工业底子不错。蒋介石最后选择了台湾,这也成为几十年以来台湾与大陆分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二,蒋介石为何最终选择了台湾:一个不起眼小人物的建议
蒋介石一开始也一直犹豫不决,并且内部争论的非常激烈,蒋介石难以下定决心该往哪里去。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让蒋介石彻底下定决心去台湾。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张其昀。个人观点,小编说这个张其昀改变了历史一点也不为过。
按照道理来讲,帮蒋介石做这么大决定的一个人一定是蒋介石身边重要的谋士,或者在部队中身居高官。
但是实际上没有。甚至,张其昀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军事斗争。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一直专注于学术研究,那么这样一个搞学术研究的怎么会认识到蒋介石呢?又怎么说服蒋介石退守台湾呢?
这个张其昀是被陈布雷介绍给蒋介石认识的,而陈布雷在蒋介石身边是一个谋士。他是蒋介石“笔杆子”的代言人,长期在蒋介石身边为他出谋划策,起草一些重要的文件和书信命令。
张其昀
1948年,陈布雷自杀身亡,而此后的张其昀却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他极力推荐蒋介石退守台湾,并且为蒋介石分析了很多原因,头头是道,让蒋介石没有拒绝的理由。
张其昀虽然不是军事专家,但是他是一个十足的“地理专家”。他给蒋介石的建议是:
退守台湾是最佳的选择。
张其昀认为:
退守西南是下策,虽然西南东有长江三峡、南有横断山脉、北有秦岭,地形凶险,在地理上易守难攻,表面上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实则不然。
大西南虽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但是西南与内地联系非常紧密,并且西南的军阀关系复杂,不好管理。
试想长江那么大的天然屏障,都难以阻挡解放军的威猛之势,更何况西南陆地上的这些群山?这条理由蒋介石也非常认同。
海南固然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但是海南离广东太近,琼州海峡又太狭窄,在顺风的情况下,渔船一日即可到达海南,解放军完全有能力攻打海南,退守海南绝不可取。
蒋介石和张其昀
综合来看,退守台湾的好处显露无疑,台湾与大陆隔着一条台湾海峡。最宽处约410公里,最窄的地方也有120多公里,以解放军的海军和空军条件,不足以展开大型渡海作战。
国民党以海峡天险为屏障,进可攻、退可守,实在是退守的不认选择。
蒋介石听后恍然大悟,这时,他想起1925年10月任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时,在惠州罗浮山酥醪观与道长促膝长谈一整夜,拜神求的那支签。
签上箴言:
“胜不离川,败不离湾。”
如今的形势看来,难道应了当年那一签的箴言?并且张其昀有详细列举了退守台湾的短期优势和长期优势。
第一,从地理位置上讲,台湾和大陆之间有台湾海峡间隔。
当时大陆与台湾最近的距离也有12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以当时解放军最快的速度,也要一天一夜才能到达台湾。
这样的距意味着解放军至少有一个晚上是完全暴露在国民党海军的打击之下,这样的暴露对于解放军无异于灭顶之灾。
再加上解放军的海军和空军才刚开始起步,很难强攻台湾,因此从地理位置和军事角度来讲,台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从资源上讲,台湾面朝大海,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可以长期生活。
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下,台湾可以迅速发展起自己的农业,长期自给自足不是问题。丰裕的海洋资源也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好的条件。
第三,台湾长期在日本的殖民地之下,有了一定的工业和军事基础,满足台湾本土的防御需求,发展工业也是比较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四,台湾虽然是一座孤悬海外的海岛,但是其周边邻国较多,政治局势也极为复杂。
北部的日本虽然投降但是已经基本被美国控制,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政治傀儡”。
台湾东部的关岛以及南部的菲律宾地区基本上也在美国势力范围之内,国民党在内战时期得到了美国的大量援助,虽然最后战败,但是把流亡政府设立在台湾,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美国的支援。
美国地图
虽然这种做法无异于损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为了保存自己仅有的实力,蒋介石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五,台湾相对封闭,中共地下党活动较少,不像海南,有琼崖纵队这些共产党地方武装。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蒋介石选择了台湾作为退守根据地。1949年12月,蒋介石等国民党残余势力携带大量的黄金败退台湾岛。
三,蒋介石退守台湾前是谁在管理台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列为第15受降区,任命国民党军官陈仪受降,接管台湾,成为日本投降后管理台湾的第一人。
然后,陈仪在任期间对台湾毫无建树可言。想反,由于他的昏庸无能,导致台湾当局的腐败贪污、各种社会问题开始滋生。
粮食短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不公待遇等深深刺痛着每一个台湾民众的心。1947年2月28日,台湾省人民发起了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群众运动。
然后,他们的正当行为却遭到了国民政府的血腥镇压,史称“二二八事件”。
国民党当时在台湾的支持并不高,陈仪在发现局势不对的情况下,又想投降中国共产党,但是他的意图很快被人发现,最终他被蒋介石罢职软禁。
为了日后顺利地退守台湾,蒋介石派自己的心腹陈诚接管台湾以便日后国民党大量人员的转移。
陈诚
陈诚一直以来都是蒋介石最信赖的人之一,他的到来也没有让蒋介石失望。陈诚来到台湾之后,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使得局势迅速地被扭转过来。
他在台湾实施改革土地政策,减租分地,在民生、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深得台湾民众的爱戴。
同时,他主张岛上农民自给自足,让更多的自耕农能够有地种,有粮吃,在最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台湾的局势。
在陈诚的努力下,台湾的局势取得了很大的变化,为后续蒋介石集团的退守创造非常好的条件。
四,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事情被搁置
实际上,早在1948年底,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时,共产党的好朋友,曾任蒋介石参谋长、陆军大学教育长和驻苏联大使的杨杰将军,就曾多次写信向毛主席建议:
“大陆国民党控制区已是囊中之物,应先集重兵攻下台湾和海南,以打破美日可能的海洋阴谋,让蒋介石成瓮中之鳖,以防国际变局,彻底断绝蒋介石的后路,此后再攻取大西南、大西北。”
毛主席非常重视这个建议,后来,他专门起草了两份涉及解放台湾问题的4A级绝密命令发给粟裕,让他组织研究解放台湾的问题。
粟裕
然而粟裕组织大量专家和人员仔细研究东南沿海的水文气象资料和作战环境条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以当时解放军的海空军装备条件,渡海作战存在极大困难。
1949年的金门战役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三野第十兵团的三个团9000余人登岛后由于没有援军,在岛上孤军奋战,最后全军覆没。
随着海南岛的解放,蒋介石也不断加大了台湾岛的防御力度,而粟裕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攻打台湾的计划。到了1950年,整个攻台的兵力达到了空前的65万人。
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长达近三年的朝鲜战争,解放台湾的事情也被一再搁置。
没有解放台湾也成为粟裕将军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据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回忆:父亲书房里一直都挂着台湾的地图,直至去世。
粟裕曾对他说:
“为什么我们的军队还叫解放军,而不叫国防军,是因为台湾还没有解放。”
毛主席
毛主席的卫士们也曾回忆:
“从1953年开始,主席每年都要去海边,遥望大海说:'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会统一
由于种种原因,台湾一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国家从来没有放弃收复台湾的努力和决心。
1971年,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蒋介石国民政府被驱逐出联合国。这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是首位正式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中美建交逐渐拉开大幕。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就在中美建交的同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成为了台湾的主要领导人。其实蒋经国有意同大陆谈判,促成国家统一,蒋经国甚至派大使去北京谈判,只可惜蒋经国在1987年去世,相关的进程再一次被搁浅。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
“若蒋经国健在,中国的统一不会像现在这样困难。”
在当时看来,蒋经国的去世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
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会谈形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和平统一的步伐逐步加快。
然而,好景不长,在“九二共识”之后,国民党候选人首次落选台湾当局的政权领导人。
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选举台湾省政坛领导人多次更迭,台湾绿营已经在实质上摒弃了“九二共识”,走上了一条勾结外国、企图分裂国家的可耻道路,干着“亲者痛,仇者快”的勾当。
无论如何,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会统一,这是大势所趋,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阻挡这个进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无数中华儿女,无数仁人志士不管身在何方都始终怀揣着同一个梦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民族统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全体华夏儿女的心声。
台湾永远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海峡两岸的人民,也都在盼望着祖国能够早日统一。
声明:【文章及图片转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本文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