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种食物中,糖的存在几乎无处不在,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喜爱。然而,古代的糖并非如此便利获取,其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与发现。
我国对糖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人们生产的是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的糖类之一。饴糖又称麦芽糖,源自淀粉糖的制作过程,其历史可谓悠久。据史书记载,《诗经·大雅》中提及“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描述了周代土地肥沃,连苦味的野菜也甜如饴糖。然而,当时糖的产量有限,价格昂贵,一般百姓难以享用。
蔗糖,又称甘蔗糖,应是起源于汉朝。甘蔗作为蔗糖的原料,在东周时期传入中国。据《楚辞·招魂》记载,“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描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对甘蔗的初步加工,其中“柘”即指甘蔗,“柘浆”为甘蔗汁。到了东汉时期,杨孚的《异物志》中首次提及“糖”一词,描述了将甘蔗汁榨取后晒成糖的过程。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古印度的蔗糖制作技术也传入中国,但由于南方甘蔗难以运至北方,北方地区大多无法获得糖的提取。直到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带动了蔗糖技术的传播,但糖仍未普及。
宋代,中国的制糖业迅速发展。在遂宁制造了冰糖,这标志着糖的加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宋朝时期,甘蔗种植范围扩大,品种增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糖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升,成为了一种普遍商品。北宋时期,大食和三佛齐等国进贡了白砂糖,商品糖开始在市场上流通。《东京梦华录》中还有关于各种糖果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古代糖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但也反映了古人对糖的不懈探索与努力。通过不断精进的技术,他们最终实现了从甘蔗中提取糖的目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