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王羲之有很多字帖,水平都是超过《兰亭序》的。
只是因为《兰亭序》的名气太大,掩盖了其它字帖的锋芒。
比如王羲之的晚年作品《丧乱帖》,墨色变化相当细腻丰富,笔法功力相当了得。
上图就是《丧乱帖》中的“墓”字,墨色变化可以细微到毛孔。
墨色变化丰富,是写出神韵的重要条件。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幅作品,毫无墨色变化,如板书一样一个颜色。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神韵可言。
说一个误区。墨色的变化不是调出来的,墨色的变化是写出来的。
墨色的变化会因为笔法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笔画的末端有收笔,这个地方的墨色就深,就厚重。
墨色的深浅变化,根本原因是笔法的变化。
比如你平拖笔画,墨色变化就比较单一。但是如果你用绞转笔法,墨色变化就比较丰富。
《丧乱帖》墨色变化如此丰富,根本原因就是王羲之的绞转笔法的应用,功力令人震撼!比如上图红圈处。
为什么绞转笔法,墨色的变化很丰富?
平拖线条,由于只用笔锋的一个面拖行,所以墨色变化比较单一。
绞转笔法,是不断地换锋面,这就极大的丰富了墨色的变化。
墨色会深浅变化,或者深浅混合变化,有的锋面墨汁偏干,又会把燥湿变化混于其中……
组合越来越多,墨色变化就会越来越丰富。这是用一面锋拖行,无法达到的。
运用绞转笔法,我提倡的是用腕转动,而不是捻管法。
用手指转笔管,引起锋面转动,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发生绞锋现象,笔心变乱。这是大忌。
而用腕转动锋面,由于在不断地转换笔心方向,所以不存在笔心变乱这一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我以前的文章。
结束语:
墨色变化也是写出书法神韵的一个重要条件。
笔活,则墨活。墨活,则字活。
字不活,不要单纯在点画结构方面找原因,墨色活不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字活,是一个系统。它需要各个方面都活,才行。
笔画活,结构活,章法活,墨色活……
有一方面出问题,就会影响神韵的写出。
我们很少看到古人的真迹,所以在丰富墨色方面,会有很大的欠缺。
其实很多我们迷惑的笔法,一看真迹就会豁然开朗。
笔法变化的细微处,墨色会有明显的变化。
墨色变化如同人的微表情,是写出神采的重要手段。
本文原创来自作者的公众号:毛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