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超长“加班”!在国际空间站足足待了九个多月的两名美国宇航员,终于在北京时间3月19日早上6点左右返回地球了,迎接他们的,将是长达半年左右的适应恢复期,希望两人都平安无事吧。
前一阵子,女宇航员威廉姆斯瘦成“锥子脸”的照片在网上疯狂传播,好嘛,怎么成“老巫婆”了,黑眼圈这么重,脸颊也凹陷下去,整个人看起来很不精神。
为此,国内外不少网友担忧起她的身体状况,但在镜头前,无论NASA还是威廉姆斯,坚称两名宇航员的健康没问题,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与中国宇航员在陆地着陆不同的是,美国那边大多选在“海上降落”,而从曝光视频来看,美载人龙飞船即将降落海面时,一下子打开了4个降落伞,着陆瞬间没有看到浓烟及火光出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这俩美宇航员还真够倒霉的,原本计划“出差”8天的,谁曾想出现飞船推进器故障、氦气泄漏等各种问题,只能暂时待在国际空间站里。
NASA着急将两人接回来,制定了计划,结果又出现一系列问题,返航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不得不吐槽一句:总统都换人了,这才将两人给接回来,美国航天太不靠谱了!
至于两名宇航员的身体状况,肯定受到影响了,当着镜头的面,女宇航员威廉姆斯表示:“我现在一直在努力找回走路的感觉”,这就说明她暂时丧失了基本活动能力,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调整。
而在去年11月份,对于国内外网友热议的“锥子脸”,威廉姆斯公开透露其中缘由,表示是由于“体液转移”现象,导致头部等位置显得更大,整体看上去就会显得有些奇怪。
但问题在于,宇航员身处太空,脸部往往会“浮肿”,脸色微微泛红,根本不像是威廉姆斯这样脸部瘦成“锥子”型,面容看起来又很憔悴。
相较于威廉姆斯来说,身旁的男宇航员才符合正常现象吧!
再看美国载人龙飞船此次着陆时的场景,底部并没有出现火花,于是就有一些网友认为我国航天技术技不如人,做不到这一点,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无论飞船发射升空还是平稳着陆,都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其中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重大的航天事故。
飞船绕地球飞行的速度是很快的,返回地球时的速度同样如此,要想在短时间内把着陆时的速度降为0,并不容易,整个过程也是“惊心动魄”的。
我国神舟载人飞船从天宫空间站返航时,第一个重要步骤便是舱段分离,将搭载宇航员的返回舱与轨道舱、推进舱分离。
神舟飞船在太空运行最后一圈时,接受到指令后调整飞行姿态,紧接着,轨道舱与返回舱脱离,进入下降飞行的轨道。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进入新轨道后,返回舱与推进舱依然是连接状态的,在无动力飞行状态下,呈现“自由下降”的态势。
这时候,推进舱开始发挥作用,在推进舱发动机的助推下,返回舱迅速下降高度,再以合适的角度、速度进入大气层。
完成制动后,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前者在大气层中烧毁,后者则利用自身装配的发动机,继续按照计划轨迹不断下降高度。
到了黑障区,返回舱表面会与大气层产生激烈摩擦,外部温度急剧升温,从曝光画面来看,就像是被火球包裹住一般,非常震撼。
据我国一位宇航员所说,乘坐返回舱返回地球时,能够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这其实是外部隔热涂层燃烧,形成碳化物时的声音。
而在隔热涂层的保护下,宇航员们并不会感到太过炙热,下降到一定高度后,燃烧现象会消失,最终打开降落伞,辅助减速,进行最后的缓冲。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载人飞船返回舱底部安装有4台反推发动机,伞降过程离地面最后一米时,反推发动机以超低延迟同时启动,进一步减小了初见速度,开启“精准刹车”。
由于反推发动机动力很强,以至于着陆时产生火光四溅、烟尘滚滚的景象,对宇航员是没有危害的,于是有不少网友调侃道:这就是“有烟无伤”!
再看美国那边,返回过程其实和我们大差不差,但着陆点选择在海上,这是因为海水本就是不错的缓冲体,就不需要发动机反推了,着陆时也就不会出现火光、烟雾。
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神舟返回舱着陆时产生的火光,就是反推发动机产生的火焰。
相较于美国海上“软着陆”,我国“硬着陆”技术层面、难度系数要求要高一些,毕竟4台发动机要同时启动,一旦其中一个出现故障,那就有可能造成意外。
不管是哪种着陆方式,都能平稳降落,这是最重要的,对此,各位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