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到了老年,许多人却不再经常联络兄弟姐妹了呢?他们之间的手足之情难道就这么淡薄了吗?
其实,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今天,就让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细细道来老年人与兄弟姐妹关系疏远的缘由吧。
我叫李峰,今年已经52岁,是一名北京的退休工人。我有一个名叫王军的四弟,他在县城里当公务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以前,我和王军的感情很好,经常互通有无,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但近两年来,我们见面次数明显变少了,有时半年才见一次面。

春节期间,王军一家专门从县城开车过来看我,还带了许多年货和礼品。我一看就知道价值不菲。我虽然也准备了一些礼物,但与他的比起来实在太寒酸了。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饭时,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失落感。我意识到,许多年过去了,王军已经成了体制内的成功人士,而我还是个普通的退休工人,门前几株菜,家里打打补补,生活拮据。
我们兄弟两人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我感到有些难以适应。
经过春节之后,我和王军之间的交往确实少了许多。有时打个电话也要迟迟不肯接听,生怕对方说起家里的情况来。
一次,王军的女儿要去英国留学,我听说这个消息后,心里五味杂陈。我想起自己的女儿,仅仅上到了高中就不得不辍学打工了。我自忖这辈子是无缘也无力给她实现出国留学的梦想了。
这时王军打来电话,兴高采烈地说起女儿的留学计划。我勉强应了几句,便匆忙挂断,心乱如麻。
由于交往减少,我和王军的关系出现裂痕。虽然他还装作一切如常,但我知道,他内心里一定也在与我比较。
春去秋来,转眼到了冬日。北京的寒风透骨,我的老毛病骨质增生又犯了。
有一天,王军驾车来看我,还带了保健品和药物。我欣然接受,心里却明白这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我不想成为王军一家的累赘,只能婉言谢绝多次登门拜访的请求。

王军一看我的态度,也知趣地没有再提。从那以后,我们见面次数更少了。我相信他也清楚,过分的来往只会成为双方的心理负担。
转眼到了元宵节,繁华的北京洋溢着节日的喜气。我一个人在家吃着平淡的饭菜,看着电视里王军一家欢聚一堂的画面,不禁感慨万分。
忽然,门铃响起,原来是王军一家带着丰盛的团圆饭来看我。我明白他的好意,但还是婉言谢绝,并表达了自己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的想法。
王军没有再勉强,只是叮嘱我保重身体,有需求就尽管开口。我点点头,目送他们离开。
关上门的一刹那,我泪如雨下。亲情无需过分表达,相互理解就好。
之后,我和王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见面次数减少了。我不想因自己的存在而给他一家的生活带来不便。
有一次,王军打来电话,说县里有个大型聚会,想带上我和我的孙女一起去。我知道那对他们家声望有好处,但还是婉拒了。
挂断电话后,我给孙女买了件新衣服,陪她去公园玩了一整天。我明白,我们就应该开开心心地过自己的小日子。
春去秋来,我已经整整一年没有见过王军一家了。
偶尔我会在报纸上看到王军参加某个重要会议的消息,心里为他高兴。我相信,亲人之间最应该有的就是无私的祝福。
有一次,王军打来电话,说想送我去南方避寒。我明白他的好意,但还是谢绝了。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很满足现在的生活。
把电话放下,我坐在老旧的躺椅上,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人生就像一场游览,我们都在不同的车厢里。王军坐在头等舱,而我只能坐普通车厢。
但最终,我们都将抵达同一个目的地。在这段旅途中,我们不应该因为车厢的不同而生分彼此。
我非常感激王军这些年来对我的关心照料。但我也明白,过度的照料只会让他疲于奔命。
亲人之间,相互尊重就好,相互理解就好。这就是我这些年来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