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捷克式轻机枪(ZB-26),国人皆耳熟能详,就是因为该枪在影视剧中出镜率颇高。从红军时期,人民军队就已经使用,当然都是缴获自国民党军。国民党军的捷克式轻机枪又从何而来呢?这个话题说起来就长了。

两款捷克式轻机枪
民国时期,中国进口了大量捷克式原厂轻机枪。捷克军队在1926年才定型、装备,而从1927年至1939年,国民政府就购买了3万多挺。
抗战前,一方面,国民党各派军阀混战,国民党政府为了围剿红军,频繁地进口国外武器;另一方面,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面对日寇咄咄逼人的侵华势头,不得不整军备战。于是,国民政府兵工署把该枪定为制式轻机枪,大量进口、仿造,各地方军阀兵工厂、各厂家也纷纷仿制。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超过10万挺。旧中国军工落后,产品质量差,产能落后。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武器:一是外购,二是仿制,三是缴获。国军是外购和仿制,中共武装主要靠缴获。
抗战期间的中国军队(陆军)属轻型步兵部队,严重缺乏火炮,尤其缺少大口径身管火炮。部队火力的中坚是轻机枪、重机枪(三十节式和民二四式)、中小口径迫击炮。
中日两军对垒时,日军空、地炮火猛烈,中国军队难以匹敌。两军短兵相接,就是中国军队发挥机枪火力的最佳时机。日军吃过亏以后,专门用掷弹筒、平射炮、九二式步兵炮摧毁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
清除掉中国军队机枪后,日军才敢冲锋。中国军队为了保存机枪火力,捷克式轻机枪发射完一个弹匣,甚至不等发射完,就要赶快转移机枪阵地,这也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经验。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寇投降,中国经历了十四年抗战。战端初起,中日双方力量悬殊。中国是一个大而穷的落后的农业国,日本是小而强的工业国。中国军队的抗战是“持久消耗战”、“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漫长而艰难。
国产轻机枪产能不足,质量低劣,前方消耗巨大。只能通过各种渠道,有什么就用什么。综合统计,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轻机枪不下20种,即有捷克式、瑞士启拉利、比利时1930、美式勃朗宁、日式歪把子、日制九六式、日制九九式、英制布伦式、丹麦产麦德森、法制哈奇开斯、苏式转盘机枪、英制刘易斯等,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捷克式轻机枪。

英军布伦式轻机枪
抗战时期,国共双方的军队都把捷克式当作主流轻机枪使用。因损耗巨大,进入1941年后,国军大量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多是国内厂家仿制品,还有一部分杂式轻机枪。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有不少是加拿大为国民党军生产的。多数是7.9毫米口径,还有一小部分7.7毫米口径,此种轻机枪被解放军大量缴获使用,一直使用至抗美援朝初期。

七九“勃然”轻机枪
1953后,人民解放军把退役下来的捷克式轻机枪,经过置换枪管,改变口径,发给预备役部队和民兵使用。所以,文革时期,仍可见到这种机枪的身影,但也有不少已不是7.9毫米口径和20发弹匣,而是改成7.62毫米口径,孤形弹匣。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枪逐渐淡出,已难觅其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