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它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成果千古流芳,这与唐代开放的民俗生活是分不开的。
丰富的民俗文化不仅能让当代的人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还能引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唐代的盛世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所造就的,然而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就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风气有很多相似之处。
了解唐代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对现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借鉴意义。
在古代世界范围内,唐代帝国的强盛是令人艳羡的。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其繁荣程度引来“万国衣冠拜冕旒”。
相应的,生活在长安城里的百姓们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了极大满足,而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就是长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
长安的节日盛况空前。正月十五元宵节,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人竞相观灯,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寒食节长安盛行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这种热闹的场面,即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与寒食、清明紧相连接的三月上巳节,是唐长安人游春节令。春游人常采摘鲜花插在头上或身上,杜牧因有诗云: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九月重阳节,唐长安人结伴出游,遍插茱萸,登高望远,别有一番景致。
除了上述民俗节日外,唐人还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民俗。比如他们极其喜爱牡丹花,每逢牡丹盛开之际,长安城就会出现拥堵,都想踏春赏牡丹。
唐人对“胡装”的偏爱同样颇为热烈。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载:
“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衣服之制度襟度窄小。”
在千姿百态的“胡装”中,有“就中偏称小腰身”的回鹘装,有“四周垂丝网”的吐谷浑长裙帽,有用“乌羊毛”织成、顶部略尖、四周织有花纹的蕃帽。
唐代人在追逐时髦的异域风情同时,更注重享受浪漫的情爱生活。从李白诗中可以看到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可见,唐代的民俗开放程度。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又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这种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催生出了一种民族认同,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即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般来说,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并不止在民族强盛时期确立,历史上在民族危亡之际,也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出现并引领新时代的例子。如近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就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
在时代飞速发展、文化趋向多元的今天,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也同样重要。
而仔细看唐代繁荣的背景,同样处于外来文化大规模入侵的时代背景下,这就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思想开明,润物细无声的唐代核心价值观在唐代并没有核心价值观一词,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唐代统治者作为有着一半少数民族血统的“混血儿”, 其统治思想是开明的。
这一点在其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上有突出反映。
一是人民生活态度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充满自信。这与上文所说的开放的民俗生活有着直接关系。
昂扬的唐代人一反两汉、六朝以来的哀怨、愁苦,焕发出建功立业、雄视中外的巨大自信和恢宏、洒脱、壮美的精神风貌。
可以说,唐代人的自信指数在整个封建时代是遥遥领先的,与那个时代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比较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中原因除了与唐代发达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综合国力有关,还与统治者刻意的追求有关,这一点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对其它民族的包容。
史料记载盛唐的长安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长安的鸿胪寺接待了 7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外交团队,国子学和太学接纳了三万多人的外国留学生。
异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极大的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西域的乐器,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饮食深受人民的喜爱,唐人王建的《凉州行》中: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生动的描述 了当时人们对异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是倡导个性自由。唐代整个社会都笼罩着自由的气息,尊重个性的思潮。这一点在男女交往和婚姻观上表现最为突出。
唐时男女交往比其它朝代自由许多,女性的社会地位、活动空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
比如北朝以来,社会上活跃着一批明识远图、雄健勇武的杰出女 性,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就是那个时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所谓头发长见识短,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三寸金莲弱不禁风,我们今天所批判的这些对女性的传统束缚和偏见,在隋唐时代都还没有成为传统。
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
“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长安富豪的园林内,每逢炎夏, 往往接缀锦彩,搭造凉棚,邀约名姝和妓女游乐,安排避暑之所。这一点与宋代以后盛行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有极大不同。
三是强调忠君爱国。爱国思想是每个朝代延续的奠基石,也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者对子民永恒不变的价值要求。只不过唐代英明的统治者做的更为出色。
在忠君爱国观念引导下,文人墨客勇于投笔从戎,奔赴边庭,去建功立业。百姓积极响应号召,为国家纳绢纳粮,支援边疆,士兵作战勇敢,兵锋所指,战可克,攻可胜。
这一点在盛唐边塞诗歌中有集中体现。如王昌龄高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由此可见,唐代的社会核心价值内容丰富,小至个体,大到国家。这与我们现代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唐代没有核心价值观一说,但是统治者们都注意到了社会思潮的引领。
为了构建核心价值观,巩固自己的地位,唐朝的统治者们苦思冥想,采取多种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施过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首先,为了确立核心价值,唐代统治者注重提高百姓文化素质,大力开展教育。唐朝统治者已经认识到国民文化素质对社会风气有重大影响,许多唐朝皇帝就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
如《全唐书》载:唐玄宗
“古之学士,始入小学见小节,入大学见大节。知父母第幼之序,君臣士下之位,然后师逸功信,化人成俗,莫不由之。”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负责所辖五个学校的课程;五个学校之中的三个,即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建立于高祖时期。
随着学校的扩大,几千名学者和学生自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由此可见唐朝统治者重视人口素质。
由于政府大力开展知识教育,使社会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唐代诗歌成就非常突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其次,面对外来文化,唐代包容吸收,取他人之长,发展壮大自身。海纳百川的包容。“大肚能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
唐代之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繁荣盛世的称号,就是因为其兼容并包的政策。比如在胡汉问题上,隋唐以前固有的思想和做法是“以夏制夷”,但唐代没有采取这种措施。
《新唐书》记载,唐代文臣的中书令(宰相)数量共有369人,其中胡人就有23人。而武将中,胡人数量在开元前只有2人,但随着统治者的更迭,番将不减反增,到了唐末时已达到85人。
可见,唐代在对胡问题上没有排斥,而是吸纳其中的精英为己所用,真正做到了兼容并包。
再加上对不同的宗教、学术,唐代统治者让它们自由争鸣、自由发展。这就为文化的整合、思潮的碰撞提供广阔的空间。
由此可见,合理应对外来文化思潮,引导其和本土文化相互碰撞,可以激发出新的文化。这与现代所提倡的海纳百川、文化多元发展是相通的。
结语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吸收其它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外,还应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沃土。
唐代所构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我们今天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实践,但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所以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唐代统治者为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全唐书》
《资治通鉴》
《新唐书》
《开元天宝遗事》
李唐招来异族进入中国,让许多异族盘踞在中国边境,当李唐衰败时,这些异族亳不客气的在中国的土地上建国,辽,金,西夏,蒙古都是这样产生的,而汉族连连丢失国土,偏安一隅,最后灭国![好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