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好是现代人常见的烦恼。“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早醒”这些代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困扰很多人。然而往往是熬夜加班、情绪焦虑、半夜刷手机……这些习惯悄悄“偷”走了我们的睡眠。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睡眠问题不只是“睡不着”这么简单,它和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睡眠不好属于中医的“不寐”范畴,《说文解字》“寐,卧也。从㝱(mèng,梦境)省,未声。”《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李商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在《黄帝内经》中,“不寐”被归因于阴阳失调、心肾不交或情志内伤,需通过调理气血、安神定志治疗。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的角度,聊聊如何找回好睡眠。
一.为什么我们会失眠?中医这样说
1.身体里的“能量”失衡了
中医用“阴阳”来比喻身体的两种能量:白天“阳气”主导,让人精神饱满;夜晚“阴气”旺盛,帮助人入睡。如果经常熬夜、情绪激动,阳气就会“烧过头”,导致入睡困难。
2.五脏六腑在“闹脾气”
肝:肝火旺的人容易生气、做梦多,比如白天和人吵架,晚上可能气得睡不着。
心:“心主神明”,压力大、焦虑会让“心神不宁”,辗转难眠。《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肾:肾阴不足时,身体像“烧干的水壶”,会出现失眠多梦、半夜盗汗。
3.气血不足,身体“没油了”
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会耗伤气血,就像手机电量不足,身体无法正常“运转”,导致睡眠浅、易醒。
二.古人为什么很少失眠?
古人没有安眠药,但他们的睡眠质量却比现代人好得多,秘诀就藏在生活习惯里:
1.跟着太阳过日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身体顺应自然规律。晚上11点前睡觉,能养肝血、调阴阳。
2.饭吃七分饱,睡前不折腾
古人晚餐清淡且吃得早,避免肠胃负担影响睡眠。他们还会用百合、莲子煮粥,安神助眠。
3.心态平和,自然睡得好
写字、打坐、散步……古人用简单的方式放松心情,不让焦虑干扰睡眠。
三.安眠药能长期吃吗?小心这些坑!
现代人常靠药物解决失眠,但中医提醒:
依赖性强:越吃剂量越大,停药后可能失眠更严重。
副作用多:头晕、记性变差,甚至伤肝伤肾。
治标不治本:药物强行“关机”,但焦虑、熬夜等根源问题还在。
四.中医调理睡眠的四大法宝
1.喝对汤药,对症下药
心慌失眠:喝“酸枣仁汤”,养心安神。
烦躁上火: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
疲劳健忘:选“归脾汤”,补足气血。
2.扎针也能治失眠?
针灸手腕的“内关穴”、脚上的“三阴交”,能调节气血,让人放松入睡。
3.按摩+泡脚,全身放松
睡前按揉“神门穴”、“安眠穴”、泡泡脚,疏通经络,赶走疲惫。
4.食疗方:厨房里的安眠药
百合银耳羹:缓解燥热多梦。
酸枣仁粥:适合心慌失眠的人。
桂圆红枣茶:补气血,改善脸色差、易醒。
五.日常做到一下几点,睡眠质量翻倍
1.到点就睡,别和生物钟较劲
晚上10点前躺下,早上7点起床,让身体记住“睡眠节奏”。
2.晚饭少吃重口味
麻辣火锅、烧烤留到中午吃,晚上一碗小米粥更助眠。
3.情绪烦躁?试试“呼吸法”
吸气4秒→憋气7秒→呼气8秒,重复5次,能快速平静下来。
4.运动要趁早
白天散步、打太极、八段锦等,晚上避免剧烈运动,否则越练越精神。
5.营造“睡眠仪式感”
调暗灯光、放轻音乐、换上舒适睡衣,告诉身体:“该睡觉啦!”
总之,睡眠不好不是“不治之症”,中医的智慧在于找到根源,慢慢调理。与其依赖药物,不如从今天开始,调整作息、放松心情,让身体回到自然平衡的状态。毕竟,睡个好觉,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愿2025“睡眠健康,优先之选”。
撰稿:陈林、黎姝慧、林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振兴发展专业委员会)
初审:王怡
终审:伊传慧